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 毫秒
1.
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兼论第四种比较文学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峰 《天津社会科学》2006,1(1):110-115
当代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中存在一种强烈的欲求,就是希望建立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实际上这是争夺文化话语权的一种策略,是对西方强势话语的反抗。建立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的最大问题在于方法的缺失,即无法找到与平行研究和影响研究相比肩的研究方法。这恰恰显示了中国学派吁求的致命伤,即根本找不到所谓中国独有的比较方法。本文将比较方法与比较观念分开,指出建立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只是一种基于民族本位情绪的比较文学观念,并不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方法,所以,我们不妨把方法问题悬置,只要是从中国当代文化出发思考问题、贴近事实,无论使用哪种方法,都可能会成为中国自己的东西。这也是提出第四种比较文学观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经历了法国学派、美国学派与中国学派的发展历程,形成了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变异学研究的学科方法。国内学者多从纵向的角度考察这些学派与学科方法的更迭变化,忽视了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横向研究。横向研究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凸显的是比较文学在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共性,这是对学科发展过程的深一层把握。从横向看,中西方比较文学在建构学科理论时存在着两个误区:过分注重学派建构与文学真理的诉求;学派固守疆域,文学真理压制了文学他化的灵性。中国学派提出了变异学研究,虽然也有学派疆域与真理残留的尾巴,但它突破了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的局限,是国内比较文学有代表性的学科理论之一,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带有鲜明的地缘性特点,它从自己的历史资源与现实需要出发开展研究,逐渐在比较诗学、阐发研究、东方文学比较和比较文化等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丰富了传统比较文学的内涵,使国际比较文学研究走出了过去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囿于同质的西方文化的地域圈子,成为跨越中西文化的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比较文学,在学科研究范式上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当然,正在发展中的中国比较文学研究能否最终成为一个学派,还需要时间来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4.
5.
美国学派是比较文学内部继法国学派之后出现的又一个比较文学研究学派.在对比较文学的定位上,美国学派反对法国学派把比较文学局限于文学史的范围,将文学批评引入比较文学的研究,扩大了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在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式上,美国学派不满足于法国学派把比较文学局限于“事实关联”的影响研究,倡导对没有事实联系的不同文学的“平行研究”,并旗帜鲜明地把“文学性”确定为比较文学的研究中心.美国学派的理论视域及文学理论研究性质,顺应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世界文学格局的发展方向和变化现实,其对比较文学的积极拓展和深远影响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6.
钱钟书作为比较文学大家而备受推崇,然而他自己却认为其方法不是通常意义的比较文学,而是"打通而拈出新意".许多论著取"打通"之"通"而径直将钱钟书学术归结为影响研究、平行研究等,由于忽视钱钟书自我剖白中的"拈出新意"而失于简单偏颇.考察"打通而拈出新意"的实质以及钱钟书运用"打通"方法的情形,可以发现钱钟书学术带给比较文学研究的启示至少有二:为可比性问题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解决途径;赋予比较文学中国学派以崭新内涵.  相似文献   

7.
近30年来的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存在"平行"、"上升"与"下潜"三种运行模式,三种模式都推进了中国比较文学的研究与比较文学学科建设.但是,由于我们比较注重前两种模式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后一种模式,给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完整建立与走向世界造成了极大的困境.探讨比较文学"下潜模式"观念建立的重要性与实现途径,研究中西文学关系、除中国之外的国与国之间文学的关系、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注重对其中的具体问题的探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庆本 《浙江社会科学》2022,(12):133-138+160
“中西二元论”构成比较文学的中国问题。我们需要从“世界的中国”,而不是“世界与中国”的角度,采用跨文化研究的理念与方法来解答比较文学的中国问题,来寻找二元对立“居间”的“中道”。中国比较文学尽管受到“法国学派”的影响,但仍然有自己鲜明的特色,研究中西文学之间的影响关系成为中国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主要内容。影响,作为中外文学交流中客观存在的一种重要现象,不一定非要从法国学派“影响研究”的角度去研究。我们要突破法国学派影响研究的文化中心主义的窠臼,要将“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看成是一个连续的整体,置于“跨文化研究的三维模式”中加以研究。这种“循环影响”,由于突破了文化中心主义的羁绊,就难以用法国学派“影响研究”这一范畴去涵盖,而成为一种中国比较文学跨文化新范式。  相似文献   

9.
朱熹本是南宋一代文章大家.对文章之道尤为关注.考亭一派在文章创作上亦不无特色,他们崇尚自然、平易、扑淡的风格,行文质实,不事雕琢,用语俚俗,无所润泽.由于禀赋不同,旨趣有所偏重,考亭学者的文风也难免存在差异.相对而言,黄榦醇正,陈淳笃实,真德秀继承了朱熹的平直之风,魏了翁发挥了朱熹的卓荤之气.  相似文献   

10.
论比较文学的"第三次危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界比较文学在其发展史上曾多次发生过"危机".在突破"法国学派"对比较文学研究的束缚后,"美国学派"对比较文学又进行了"系统性"、"文学性"和"跨文化"三种限制,从而形成了比较文学的"第三次危机".  相似文献   

11.
研究与概括各民族文学及各国文学的特性,应该以民族(国家)文学为最基本单元、以世界文学为广阔平台,进行宏观的比较研究.在宏观比较文学的视域中,可以概括出中国传统文学的三个文化特性:其一,作家的官吏化造成了作家的非职业性、官场风气与官宦价值观对文学的渗透,致使作家思想不自由、写作时间与精力有限、作品数量偏少等缺陷;其二,"现世主义"态度使作家注重现世人生、缺乏宗教热情与来世关怀;其三,"非个性主义"倾向造成作家作品社会描写过剩,个性表现、自我解剖与忏悔精神贫弱,对内心世界与灵魂痛苦的深度探索不足.  相似文献   

12.
全球语境中的比较文学:中国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宁 《江苏社会科学》2002,1(6):161-166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开放的国际性学科,在当今这个全球化的时代遇到了严峻的挑战,这种挑战尤其来自指向大众文化乃至消费文化的文化研究。不少学者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或者以民族主义的意识来对抗比较文学的全球化,或者以返回文学本真性策略来阻止比较文学研究的“泛文化”倾向。作者认为这些均不足为取,因为它们有可能会导致比较文学陷入新的危机。从一个国际的乃至全球的视野来看,中国的比较文学学者应当以开放的胸襟吸纳各种新的研究方法,正视人文社会科学的前沿课题,通过与国际学术界的直接对话达到把中国文化和文学精神传播到全世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比较文学与美国的比较文学的不同之处在于,作为一门学科的比较文学在中国依然生气勃勃,并在中外文化学术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尽管中国的比较文学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其发展速度之快是令世人瞩目的。它迅速地进入了国际比较文学的学术视野并参与了理论争鸣,且成为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的一个重要成员。既然比较文学早在80年代的中国就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因而它既与“区域研究”相结合,同时也具有跨越学科和学术领域之特征,目前它的一个重点就是中西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即使在全球化的时代,当整个人文学科都受到冲击和挑战时,比较文学在中国依然有着相当的活力,并与世界文学有着紧密的联系,甚至在近几年里在学科建制上与世界文学合并为一个学科。此外,国际学术界的一些前沿理论课题也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发挥和拓展,从而使得中国的比较文学学者完全有能力从本土文化的视角出发参与国际性的理论争鸣和对话,并发出日益强劲的声音。  相似文献   

14.
总体而言,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史上的大师级人物大多是传统文化学养深厚的学者,因此,文化经典是从事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最起码的根基。但是,也必须看到,王国维、朱光潜、刘若愚作为一代学术大师,由于没有处理好文化经典与西方文学话语之间的关系,因而出现了学术上的失误。这说明,有了文化经典的素养,也不一定能够较好地从事比较文学研究,众多学术大师的失误都证实了这一点。如果抛开经典,仅仅只是有文论话语,搞好比较文学研究更是一厢情愿。只有把文化经典与文论话语相结合,才能搞好比较文学研究。也就是说,要以自我的学术规则为主,融汇西方文化进行创新。文化经典、文论话语在当今的中国文化语境下本身就是一个比较文学的问题。因为经典的确立必须是为当下的比较文学研究和中国文化建设服务的,文论话语也同样如此。  相似文献   

15.
比较文学的“危机论”层出不穷 ,但真正的问题意识应切实正视自身的状况。对中国比较文学来说 ,它的真实问题源自其现代处境 ,在中国进入现代转型和中西方文化遭遇冲突时期而迫切需要比较的形势下 ,它并未得到正常发展 ,反而阻力重重 ,直至被彻底禁绝 ,然后又突然兴起、迅速扩张 ,以至它的知识学基础未能充分得到奠定。这造成了对比较文学的误解 ,忽略了它作为学科的特征 ,即对文化中心主义的超越性和世界文学的理想性。目前中国比较文学的任务不是在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急于创立学派 ,而是要正确处理好前沿发展、分支衍生和基础学理建设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述校园网建设的可行方案,并对网络建设过程的设计、设备选购、病毒防治等提出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近代以来,在科学技术对现代文明影响愈加深远的趋势之下,文学与自然科学的互渗与交锋变得更加显著,现从两者的差异性、互渗性、交锋情况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8.
付飞亮 《学术探索》2015,(1):104-111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中国比较文学的百年史,总体上以平行研究居多,而影响研究一直不盛。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趋强趋新的心理与民族情感等功利因素,又有民族文化重"性灵"等传统因素。即使有少数影响研究的倡导者,如季羡林,还常常对平行研究与影响研究认识不清,将两者混淆,导致其研究模式通常是以平行研究的类比开始,以影响研究的结论告终,其实质是做了一半的平行研究,被强行披上影响研究的外衣。以曹顺庆先生为代表的中国学派,主张比较文学变异学研究,力图融合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一种后殖民主义抵抗策略。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女作家从社会派定的传统角色挣脱出来 ,在文学中塑造了一系列女性群像。她们建构的女性形象不是单一的 ,而是发生了嬗变。冰心一类的作品中出现的是以温情主义为主的温婉、清澈、纯净的淑女 ;冯沅君、庐隐、丁玲等则从主情主义出发塑造了热烈、绝决、不妥协甚而越轨的叛女 ;张爱玲、苏青的作品则由女性生存方式和女性生命体验角度出发 ,努力勾勒出一群心理变态、扭曲的疯女。通过角色的嬗变 ,我们可以看出其间表现出的女作家关于女性、婚姻、恋爱观的变化 ,也可以窥见这些各有思想、追求的女作家的作品 ,不仅在总体上有不同的价值取向 ,而且在文化内涵及价值意义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20.
在比较文学的危机反思中,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倾向:一是简单否定、决然断裂;二是合理继承、融合沟通。我们应对比较文学的反思保持经常的反思,继承学科建设已有的合理内核,即比较文学既要“比较”,又要“文学”,它们密不可分。这是支撑学科大厦的必要基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