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天子·稗官·西王母──汉代神仙小说西王母形象仙化原因探析孙生班固《汉书·艺文志》云: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小说是“稗官”所造,小说是“街谈巷语、道听涂说”。那么,“稗官”是什么人?是男人还是女人?“...  相似文献   

2.
西王母神话形象表现于汉代摇钱树的西王母图像艺术中,其发展经历了从“司天之厉及五残”到献天之祥瑞的演变。西王母崇拜在汉代盛行的原因,一方面是神仙和长寿思想奠定的社会心理基础,另一方面是西王母被外戚利用成为篡权者寻找政治合法性的依据。西王母在民间与官方的相互推崇中,逐渐成为全能的神灵。摇钱树枝叶和树座上刻绘的西王母图像,其隐喻意义是西王母可以给民间带来祥瑞,是带给人们长生、富贵、平安、子孙延绵等福祉的全能神。汉代对死后世界的憧憬和想象,折射出汉人积极进取、乐观豁达的社会心态。  相似文献   

3.
王晓丽 《南都学坛》2006,26(6):26-27
“胜”是汉画中常见的一种物像,它主要可分为“华(发)胜”、“织胜”和“瑞胜”三大类型。西王母头上的发饰“华胜”造型源于纺织机上的一种构件———“织胜”,而具有辟邪祈福功能的“瑞胜”是西王母“华胜”神性的扩充与延伸。  相似文献   

4.
西王母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论证西王母有三类 :一是历史上确曾存在过的人 ;二是历史题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三是神话传说中的神仙。作为人的西王母应是西周初期活动在环青海湖地区的羌人母 (幕、膜、穆 )部落首领 ,不一定是女性。《山海经》中对西王母形象的描绘是笼罩在神之光环下傩文化现象的记录 ,现存同仁县年都乎村土族的“於菟”舞极可能是这种傩文化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5.
汉画中九头人面兽应为“开明兽”。汉画中的九头人面兽是汉代西王母崇拜在墓葬中的反映,是西王母神话的产物。作为艺术想象的产物,异常的外在形象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和震撼,不符合常规的形象和其为西王母役畜的地位相称,在设构图计上显得自由随意,艺术风格上不同于商周时期青铜艺术的神秘狰狞,表现出汉代艺术的世俗化特征,对南北朝隋唐时期的人面兽身的镇墓兽产生了重大影响。“九首”为能力、智慧和不死的象征。“人首”是汉代人对人类自身能力肯定的必然产物。“虎身”是长期以来人类崇拜虎思想的孑遗。  相似文献   

6.
在西王母的神格中,存在着“死亡性”与“永生性”这两种二元对立的内涵。从不同角度追根溯源,分别论述这二者产生的根源,最终证明这看似矛盾的两种内涵在西王母身上得到完美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二元对立统一思想的体现,也是神话仙话化以后,西王母作为道教神仙所反映出的道教思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西王母神话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作者借助古文献和人类学材料,对西王母神话作出了新的考释。文章不同意近年出现的将西王母当作中国东部女神的学术观点.认为西王母崇拜是古代西北先民的生殖崇拜,其原型为虎崇拜;传说中西王母所居的昆仑山亦非自然之山,而是先民所构想的生命之山,也是后来方术之士所虚设的蓬莱仙山的前身。  相似文献   

8.
东王公、西王母在西汉以后,由于其所属神性的人为发展和扩大,而得到了上层社会的重视,被列入当时的重要神祗。结合这种现象,对连云港地区相关墓葬及遗迹中的东王公、西王母形象逐一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西王母是中国神话中的尊神 ,笔者从大量有关资料中梳理了它流变的巫、仙、神三个阶段。指出西王母流变的过程实质是有关内涵不断衍生膨胀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西王母形象从不食人间烟火的狞厉逐渐亲近世俗人间 ,经历了具备德性力量的人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大量的内涵沉积在传统民间文化中形成庞大的”文化群落” ,影响到后来的民俗、节日、地名、水名等  相似文献   

10.
西王母的变迁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王母是我国影响较大的神话人物之一,在我国上古和中古的古籍中,涉及到她的书不下于二十多种。直到明代,《西游记》中还有王母娘娘的形象。本文仅就西王母神话的产生和演变,以及和小说的关系谈一点粗浅的看法。根据古代文献资料,我们发现,西王母原是我国古代西北边疆上的氏族名,也叫西戎。西王母作为神话人物的出现,那是以后的事。现有以下几个材料可以作证: (一)《尔雅·释地》中说:“觚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谓之四荒”。荒是边远地区的意思。觚竹在我国的北边,北户在南边,日下在东边,西王母在西边,都是我国古代边远地区的名字。  相似文献   

11.
汉画像石中西王母图像位于所属建筑物或图像右侧,东王公图像位于所属建筑物或图像左侧。因西王母与东王公名称具有表明方位的特征,由此能够推测,汉画像石中西王母图像表述的方位图式为左东右西,这与汉画像石图像描绘的方位理念互相吻合,但与科学制图学方位结构恰好相反。西王母图像描述的这种方位并非静态意义上的空间,它还是一个动态感应的关联宇宙系统,左与右,东与西,这些方位皆与五行系统相互关联。此种关联体系将自然现象与人类活动置于一个水平空间系统之内,在不同要素之间建立一种对应关系。这种空间是一种拟人化的宇宙系统,各个要素之间存在一定的象征性关联。该空间方位图式是汉代五行思想的图像表现,也是汉代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西王母的传说最早见于战国文献,而西王母与东王公一并被祀奉则发生在东汉时期.东王公与西王母相会传说来源于战国时周穆王与西王母的故事.作为阴阳之神的东王公与西王母并祀后,具有长寿、富贵保护神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3.
公元前623年渠谀(粟弋、粟特)西迁阿姆河流域。他们带去了昆仑山(以日月纹象征)及西王母崇拜。西王母译称"夜摩""西雅乌施"。得悉神就是西王母神。  相似文献   

14.
释“蝃 蝀”     
“蝃”与“啜”古为双声关系,“蝀”与“东”古为双声兼叠韵关系,“蝃蝀”与“啜东”在语音上有联系。而且,大量文献证明二者在语义上也有联系,因此得出“蝃蝀”的语源乃是“啜东”(啜饮于东也)。此外,从“蝃蝀”另一书写形式“[虫带]蝀”的语音语义入手,结合其书写形式,探求其真正语源。“[虫带]”与“带”和“蝀”与“东”古皆为双声兼叠韵关系,且文献证明二者有语义上的联系,因此“[虫带]蝀”的语源乃是“带东”(东方的长带)也。  相似文献   

15.
从先秦到唐代,西王母信仰已随着人们崇奉她的方式而经历了多次转变,特别是六朝时期,在道教神学体系中,西王母从神话女神到道教女仙的重要转变,不仅是西王母信仰的重要发展,也是道教构建其女仙谱系的基础。唐末杜光庭《墉城集仙录》总结了六朝以来的西王母道教形象演变,对西王母信仰和道教神学体系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西王母原是西方神话中半人半兽的司命之神,是人类早期文化和心理处于原始混沌愚昧状态下集体无意识的产物,后在西方神话东传的过程中,在东方文化和东方民族心理所构成的原型场的作用下逐渐脱离了原始状态,开始了神话仙人化的过程,其间受到了秦汉神仙方术、魏晋道教思想影响的渗透,最后发展成了以西王母型为母题,包括许多子题庞大的西王母神话系统。这一系统中各种神话原型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是作者激发读者广泛联想的一种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汉代的西王母信仰有两个体系,一个是上层社会接受的仙化西王母,是长生神体系;一个是中下层社会传播的神化西王母,是至上神体系。汉代以后,这两个体系的传播走向逐渐道教化。在道教化的进程中,神化西王母更多的是在上层社会发展,是官方道教化的走向;仙化西王母更多的是在中下层社会发展,是民间道教化的走向。与此同时,西王母的居住地昆仑山向符号化方向发展。梳理西王母信仰的两个走向与符号化的主要脉络,可以说明道教对西王母信仰所进行的改造。  相似文献   

18.
西王母,从一位半人半兽的神灵,衍变到唐代,成了一位雍容华丽、美丽善良的半人半神的女性神灵,成为民众崇拜的对象.西王母作为一位女神,就祭拜而言,经历了从祭拜原始传说的王母所居之处到各地为之建祠两个大阶段;就文学作品的传播而言,则经历了神话、古小说、诗赋(主要是诗)三个阶段.信仰的传播与扩展,先从西北起,渐次至中原.信仰的内容,则有长生不老、医疗治病、护佑国家、为民众消灾等,与神话时期司管灾厉、五刑残杀之气的西王母有很大的不同.随着西王母日益受到民众的喜受,那些若隐若现的男女之情的故事内容也逐渐弱化,日益呈现出庄重和整肃的面貌.唐代许多诗人的作品都可以看到西王母的影子,西王母的良好形象和唐诗独特的魅力促进西王母信仰在民间的传播,并使民间对西王母信仰,更具优雅高品味的色彩.  相似文献   

19.
西王母有很多异名,这种现象既反映了西王母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和多方面的内涵,同时又表明了人们对她且敬且畏的复杂心态。了解各异名产生的缘起和影响,对于深入研究西王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论语·季氏》:“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代为?”常见的大学古汉语教材和中学课本一般这样注释:“东蒙,山名。”其实,“东蒙”不是山。蒙是山名,即蒙山,因靠近沂水,后又叫沂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县南,接费县界。《尚书·禹贡》:“蒙羽其艺。”《汉书·地理志》:“蒙山在泰山蒙阴县西南,羽山在东海。”《水经注》:“蒙山水,出蒙山之阴,东注沂水。”以上皆云“蒙山”,未言“东蒙山”。“东蒙山”之说,始见于《论语注疏》宋邢丙疏:“山在鲁东,故曰东荣,其山延袤可百里,俗亦分在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