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关联理论是一种语言交际理论,它给翻译提供了统一的理论框架,奠定了翻译本体论和方法论的基础,但对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缺省"的解释却力不从心.本文解释了关联理论的指导作用,探讨了文化缺省导致的翻译问题,提供并分析了关联一移植模式对文化缺省翻译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2.
关联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个对原语的明示推理过程,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在翻译过程中既要求"信",又要求"效",翻译是信度与效度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关联翻译理论是认知语用学应用于翻译研究的典范。将关联翻译理论应用于文本解释力方面的研究成果颇丰, 但对该理论本身的研究论著却相当有限。本文尝试从实践哲学视角对关联翻译理论的基本概念进行解读, 将关联翻译理论中的三元对话交际、认知语境、意图观、最佳关联性及信度与效度分别与语言对话交往实践、生活世界、语言构成性规则与协调性规则、实践的动态性及交往语用等效进行比较分析, 印证该理论蕴含的实践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4.
探讨关联翻译理论视角下汉语歇后语的翻译方法,应采取直接翻译与间接翻译相统一的模式,以达到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与译文读者的认知期待的最佳关联,保证歇后语翻译的信度和效度。  相似文献   

5.
在关联理论基础上,Gutt所提出的关联翻译理论是:将翻译看成一种"明示-推理的交际活动".作为一个双重交际者,译者的职责就是寻找原文作者意图与译文读者期待的最佳关联,努力使译文达到与原文相同的语境效果.在赵彦春提出的六个翻译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两个更概括的模式,并以此模式为指导探讨了效度和信度的优先问题.  相似文献   

6.
关联理论把语言交际看作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交际与认知。关联理论对文学翻译研究有相当大的贡献,它能解释翻译的可译性、效度、重译等问题。然而,关联理论的研究对象是语内交际,而文学翻译的研究对象是跨文化交际,它涉及社会文化、社会背景等问题,其交际过程并非只针对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而进行的简单的逻辑推理过程。因此,关联理论与文学翻译是有距离的,它不能为文学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现象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7.
关联翻译理论把翻译看作是一个涉及大脑机制的推理过程,它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翻译从本质上讲是语用的、交际的。最佳关联性是译者力争达到的目标,译文的效度取决于是否体现了交际者的意图,是否满足了受体的期待。关联理论在双关语的翻译中,在处理语言形式障碍时凸显出强大的解释指导意义。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把交际效果放在首位,然后根据原文作者的意图和目的语读者认知环境的估计进行语码的选择来进行双关语的翻译,使译文最大限度趋同于原文以再现原文的幽默风格。  相似文献   

8.
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从认知心理的角度指导人们的交际活动;而翻译属交际活动的下义范畴,因此关联理论对翻译具有同样的指导意义.关联理论认为,人类认知倾向于同最大关联相吻合,但在交际中人们只期待一个最佳关联.而翻译的核心就是努力做到使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期盼相吻合,即重建"最佳关联性".不同民族所具有的独特文化导致翻译工作困难重重,如何使不同的文化意象在翻译中达成统一,关联理论中的最佳关联原则给了翻译工作者很大的启发与指导.  相似文献   

9.
诗歌翻译如果要取得最佳语境效果必须使得原作和译文达到最佳关联.通过介绍关联理论及其与翻译的关系,阐明了该理论中的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特别是"弱势暗含"对诗歌翻译所起的作用.在此基础上,选取《白朗宁夫人爱情十四行诗集》的汉译本为语料,分析探讨该译本中的特殊语言结构和表现手法,结合关联理论进行阐释,证明了关联理论对于英诗汉译这一特殊的语言交际形式具有很好的解释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文献表明,我国关联翻译理论研究已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喜人局面--有宏观上的理论构建,微观上对翻译现象的解释与应用,和中观上对翻译概念的剖析.关联翻译理论的研究成果也让关联翻译理论本身成了翻译学中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本文梳理了国内关联翻译理论的重要研究成果,并对其中一些研究作了粗略的评论.  相似文献   

11.
随着跨文化交际的不断深化以及中国地位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作品被译成外语。典籍英译便是这种译介活动的一种,旨在将中国的典籍作品翻译成英文,以弘扬中国文化。关联翻译理论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进行明示——推理的过程,进而找到最佳关联并形成译文。因此,在关联理论视角下,译者在典籍英译的过程中,需要正确理解原文,寻找最佳关联并形成正确的译文。  相似文献   

12.
宋词《声声慢》极具中国文化意象,对其译文的批评从文学角度出发很难信服地解释文化意象的完整重构,而关联理论因其在认知和语用维度上的独厚优势可以对此加以验证,并能具体指出各译本在何处暗合最佳关联原则,何处再现文化意象方面仍稍有缺憾。  相似文献   

13.
从关联理论看英汉翻译原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了在关联理论框架下翻译的本质,同时还根据英、汉语在句型结构、文化内涵、语用规则等方面的差异,探讨了如何在关联原则指导下,依据汉语读者的认知环境进行信息的转换.  相似文献   

14.
翻译的关联主义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格特将关联理论的基本观点应用于翻译,认为翻译是语际间阐释性的使用。最佳关联原则是翻译过程中始终遵循的原则。翻译的忠实性受关联的制约并限制在对语境的充分敏感上。要实现翻译目的,译者意图应与读者期待相吻合。关联翻译理论在如何获得更高信度的译本及在翻译过程中认知解释性的研究方面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15.
文章运用关联理论对《沁园春·长沙》两个英译本进行比较分析后,指出关联理论中的认知环境、交际意图和最佳关联性等概念在诗歌翻译评论中有一定的优势,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从而为诗歌翻译批评提出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从关联翻译理论的角度看英汉谚语的翻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汉谚语是学习研究英汉语言与文化不可缺少的钥匙,但是英汉谚语的翻译却并非易事。关联翻译理论为动态灵活翻译英汉谚语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关联翻译理论的框架下,为达到翻译的最佳交际效果,译者必须综合考虑原文作者的意图和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使英汉谚语的译文具有最佳关联性。  相似文献   

17.
运用关联翻译理论对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的四种译文进行对比分析,通过论证关联翻译理论中的认知环境、交际意图及最佳关联对等等概念在诗歌翻译评论中的可行性,尝试在诗歌文本翻译的多元阐释中为诗词翻译评论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关联理论与英语学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Sperber和Wilson从认知角度对语言交际进行了探讨 ,提出了非常有影响的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 ,关联是认知的基础。结合语言教学中遇到的言语实例分析了促成关联的两个因素 ,揭示了关联理论框架对英语学习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