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汉语中的"非"类格式按语义可分为三类,即意愿之必欲、情势之必须和推断之必然,三类格式在语义和语用上表现不同。另外,"意愿之必欲"和"情势之必须"类的"非"类格式可构成取舍句,而"推断之必然"类的"非"类格式却不能构成取舍句。  相似文献   

2.
韩珍 《阴山学刊》2010,23(2):51-53,65
领有名词提升移位现象是现代汉语中特殊的语言现象,这一现象引起了语言学界的广泛重视。生成语法学界对此也提出了不同的方法来对其进行生成分析。但是,以往分析模式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弱点。特别是对于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中"的"字的消失没有给出有效的说明。因此,从领主属宾句缺失的"的"字入手,以"的"字是否可以缺失和何时可以缺失对这种句型的生成提出新的假设,将是解决领主属宾句的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古汉语“之”“是”宾语前置问题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之""是"宾语前置句在《马氏文通》中提出,学界对这一古汉语常见语序规律进行了长期探讨,至今对一些语法现象仍存有分歧和争议。本文中,笔者通过长期教学实践及查阅前辈学者研究心得,拟对判断"之""是"宾语前置句的主要语法标志及"之""是"能否作代词复指前置宾语的两个问题进行再探究。  相似文献   

4.
殷墟卜辞中的"梦"字,大体可分为三种形构:其一为从爿()从扭曲状人形会意的"",表示人在睡梦中的体态,为"梦"字之初文;其二则是在初文基础上添加声符"媚"而形成的形声字,卜辞中写作"",是"梦"字最为每繁缛的写法;其三则为省形形式的形声字,通常写作""。三者一脉相承,充分体现了中国早期文字的发展脉络。战国文字的习见的从夕、媚声"(梦)"字,乃遵循其他思路新造之文字,与卜辞之"梦"没有传承关系。至于形体与之相关的"薎",似可分析为从戈从媚、媚亦声,或从伐省、媚声,其本义与杀伐相关。卜辞"梦"字本身与文献所记载的驱梦、驱厉等习俗无关,不可强行牵合。  相似文献   

5.
本文条列学术界对《论语·泰伯》第九章"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句的标点论说,结合郭店楚简《尊德义》全文进行对读比较,提出了更为可信的标点看法,指出了更符合该句原意的释义。  相似文献   

6.
张玉金 《殷都学刊》2011,(3):102-110
出土战国文献中的"殹"和"也"不是一个词的两种不同的书写形式,而是两个不同的词:"也"属通语,"殹"为秦国方言词。"殹"有用作句末语气词和句中语气词两种用法。句末语气词"殹"可用于陈述句之末(包括单句、复句、分句之末),表示判断、确认肯定的语气;用于疑问句、祈使句末的"殹"也是如此。句中语气词"殹"可用于主语、状语、定语之后,也可以用于转折短语之中,都表示停顿语气。  相似文献   

7.
李刚 《殷都学刊》2011,32(2):101-103
《山海经.海外西经》中"形天"一词历来解释纷纭,目前学界多从袁珂之说,将"天"解释为"人首"义。本文从古文字学角度对这一说法提出了质疑,认为"形天"应为"刑元"之误,训"天"为"首"于文献无证,亦是错误的。"元"字的古文字形体突出"人首"形,传世文献中"元"字用作"人首"义的例证又颇多,"天"、"元"二字隶楷阶段的字形非常相似,所以《山海经》中"形天"应是"刑元"之误,"天"与"元"应是形近讹误。  相似文献   

8.
邹远志 《船山学刊》2012,(1):149-152
"母以子贵"观念产生于汉初,但它并不符合周代宗法制度。由于受到当时社会中"母以子贵"观念的影响,汉代经师在写定《公羊传》时,使得"母以子贵"四字窜入传文中,导致对经文的过度阐释。随着《公羊传》在汉代的地位急剧上升,这种经典阐释又强化了"母以子贵"观念的合礼性。后来虽有礼家以及历代帝王的矫正,但是由于既有经典的支持,也因其符合孝子之情的伸展,两晋庶出皇帝在加极尊称号于其生母时往往将"母以子贵"的经文当成经典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曹定云 《殷都学刊》2011,32(1):8-11
对甲骨文字" "与金文和《说文》相关的字比较后知," "释为巴在字形上是可通的,它是" "字形体的简化。甲骨文字" "是一个象形兼会意字,表现为妇女怀孕即将临产的状况。"巴蛇食象"意指胎生的大蛇能食象。由"巴"的形象和字义后来衍生出不少与之相关的字。  相似文献   

10.
《合集》22258中的"由"字,过去没有很好的解释,一般认为它表示不好的意思,读为"忧"。其实这是不正确的,通过相关材料,可知它应该是"由从"之"由"。  相似文献   

11.
"被XX"结构是时下网络等新闻媒介非常流行的汉语语言现象,本文在认知语言学框架下把这一结构和传统被动结构相比较,发现两种结构在"被"字的属性、形式构成、语义本质和语用功能方面有着根本的区别,"被XX"构式这一语言现象的使用增强了被字句的复杂性,这对"被"字句和被动句习得的研究以及对外汉语教学方面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检各家有关《楚辞·远游》的研究著作,对“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句的“勤”字,少有确诂。王逸《楚辞章句》于“哀”句下仅云:“伤己命禄多忧患也。”洪兴祖《补注》只曰:“此原忧世之词。”降至后世,若蒋骥《山带阁注楚辞》,尽释“哀”句上下文,独“哀”句无释。而王夫之《楚辞通释》则以“斯既生人之大哀矣”释之。近人谭介甫《屆赋新编》号称賅博,于此竟告阙如。疏通“哀”句,关键在于弄清“勤”字的涵义。  相似文献   

13.
《诗话总龟》载:“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作‘推’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行至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己。俄为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此说向以为遣词用字之范例,语文老师也常好讲这个故事,说明用字要用响字;有的还发挥一下:动静相应,正体现出艺术的辩证关系。读《核工记》,有如下一段描写:  相似文献   

14.
忠恕是儒家的重要伦理范畴之一,核心含义为"尽己而推己",其关键是一"推"字。《大学》中"忠恕"思想的表现形态有宏观和微观两种。从宏观上看,《大学》中的"忠恕"思想表现为"修齐治平"这样一个"内圣外王"之道;从微观来看,"忠恕"思想则表现为"絜矩之道"。两种形态均体现了儒家"忠恕"思想尽己而推的推衍实质。  相似文献   

15.
"的"字最早见于《诗经》,经实词演化成一音多义字,经实词虚化(转声虚化)成多音多义字,一跃而成为最常用字。"的"字的演变说明了汉字是以形指义标音文字。  相似文献   

16.
《周易》的乾卦,有“亢龙有悔”这么一句爻辞,取象作譬,寓意为物极必反,极度骄盈必有悔恨。对于亢龙有悔的“亢”字,历代研究易学的人对它的解释都大同小异。其中有代表性的如:东汉的郑玄、晋的王弼、唐的孔颖达、北宋的程伊川、南宋的朱熹等,都释作“极”’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甲骨卜辞中"宜"字的用例进行分析,可知宜字作为名词最初可能含有三种词义,而作为动词则以"举行宜祭"义为核心,有四类用法。以"宜"字的这些用法为依据,可对《作册般甗》铭文解读中存在的分歧加以判断,该铭中的"宜"字应属于"以……宜"的用法,而"人方无敄"则是宜祭所用的人牲。  相似文献   

18.
李元骏 《东南学术》2021,(2):199-204
对《齐物论》“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为是而有畛也”,历来主要有两类解释.其一以“言”为世俗言语,认为此句意指言语导致了畛分的出现;其二以“言”为“至言”,将“为是”理解为“只因执了一个'是'字”云云.后一类解释对“为是”的理解,不符合先秦时的语词用法.且该句上承“一与言为二”之语,考察其语脉,应将此句之“言”理解为世俗言语,不宜将其视作“至言”.  相似文献   

19.
进步的神话孙中山曾经说过这样一句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在孙中山的心目中,民主政治就是裹挟所有民族的滔滔洪流,没有任何力量能与之抗衡,随便哪一个民族,要想不被开除"球籍",就只有被动顺应,任其所之。然而,这股洪流究竟奔向何处?是流向宁静的大海,还是冲决堤坝、泛滥四野?  相似文献   

20.
“忠义”:一个二极背逆的价值选择──重读宋江冯文楼据高儒《百川书志》记载,明代早期的《水浒传》刻本,在书名前当冠有"忠义"二字,此也即李贽所谓"施、罗二公传《水浒》而复以'忠义'名其传"者(《忠义水浒传序》)。这一命名,实际道出了横贯于小说叙事之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