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峰 《河南社会科学》2004,12(3):149-151
近年,我国政区地名变更较多,在政区地名命名和更改时出现了许多重名、层次混乱和名地不符现象,给社会管理、对外交往以及人民生活造成诸多不便。在这种情况下,认清现存的实际问题并分析其形成原因,最终找到解决之方,具有相当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对政区治所城市的考察是徐霞客云南考察的一个重要部分,《徐霞客游记》因此而成为反映明末云南政区治所城市发展状况的基本文献,具有其它志书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他的考察体现出宏观与微观结合、整体与局部并重的特点,包罗宏富又有所侧重,记载描述精准,论说允当。考察的内容主要包括治所城市的自然地理环境,规模、形态、布局,商贸、民居、交通,沿革变迁、风物民情。他的考察不仅为后人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而且具有方法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4.
地名是文化的镜像,是反映社会历史的活化石。重庆地名不仅反映了重庆的自然地理特征。同时也记载了这个城市演变过程中的痕迹。重庆地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凸显了重庆这个历史文化名城深厚的文化积淀。重庆地名文化与这个城市其他的无形文化一起,构成了这座城市的文脉和灵魂。  相似文献   

5.
蔡平 《齐鲁学刊》2012,(3):46-52
岭南作为中国历史地理的一个重要单元,自秦平百越置三郡起而归于中原统一王朝版图。战国以前,今桂东北、粤北、粤东部分地区分属古九州之荆、扬二州。战国时期,岭南政区和民族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今广东潮、梅二州部分地区属闽越,韶关、清远、河源大部分地区属楚国,广西贺州、桂林大部分地区属楚国,两广其它地区为传统的百越之地,分为杨越(南越)人、西瓯人、骆越人所属。  相似文献   

6.
历史上巴蜀地区曾出现过多个"朝天"的地名,其中最有影响的一个是位于今四川省广元的朝天镇,一个是今重庆渝中区的朝天门。追溯"朝天"地名之出处,并分别对广元和重庆两地"朝天"地名变迁进行考证,其地名变化趋势显示了近1000多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文化中心的东移南迁,四川盆地区位地缘变化的大背景。即宋元以来,四川盆地从向政治核心区关中地区的向心力变成向东南地区的向心力。  相似文献   

7.
元朝政府通过在云南政区进行相应行政设置和管理,结束了自南诏大理国开始的地方割据情况,使云南纳入全国统一的行政体系中,真正成为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元代在云南的设置中,土官土司制度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土官土司制由常规行政体系中任命土官和专门为少数民族首领设置官职体系,即宣慰司体系两条主线构成.这两条主线既有交叉又有重合,重合部分就是对少数民族首领的任用.云南政区的土官土司制在元代开始形成,并不断变化,不仅对云南的地方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更为明清时的土官土司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西夏政区划分既保留党项民族特点,又广泛吸收中原汉族制度。在宋夏沿边和河西走廊半农半牧区,既置州郡,又设监军司,二者在区划上相互重叠,在职责上军民融合;在荒漠半荒漠牧区没有州郡县乡区划,由监军司直接管理宗族部落。西夏的城有四种类型,有的是州府的驻地,即所谓的大城;有的是堡寨号为州,实际是城的建制;有的是地位衰落的州;有的是地位重要的堡寨。西夏沿边堡寨分大小两种,筑城建池、重兵戍守的大寨有时也称作城,如白豹城又作白豹寨,金汤城又作金汤寨。小堡寨大多是夯筑的土围子,具有规模小、数量多的特点,沿边个体族帐"各有堡子守隘"。西夏转运司"路"不是一级政区,经略司"路"远比转运司"路"管辖的范围要大,和宋朝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9.
地域型政区管理的发展历史悠久,但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仅停留在各类区域的管理实践层面上,尚缺乏统一的理论上指导。鉴于此状况,本文提出了"地域型政区管理学"的概念,并对其理论体系进行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了清代新疆政区变革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认为乾嘉时期在新疆实行的多元行政管理模式下,分别形成了郡县制下的"治城"、军府制下的"军城"以及伯克制下的"土城"等多种形式,城市体制不一.晚清建省以后,通过大力推行郡县制度,全疆政区基本统一,多元化的城市形态全部转变为"治城",形成了全疆范围内的完整城市体系,促进了新疆的开发.  相似文献   

11.
宁夏地名特征与地名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名是人类社会历史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由聚落—乡镇—城市的真实写照。地名文化源远流长,它既是历史时期人类向大自然拓荒足迹的反映,又是战乱、迁徙、民族融合的写照。随着疆域的易主、国家的兴替、王朝的更迭,地名也在不断变化之中。宁夏深居祖国腹地,其地名特征表现出了边地文化、生态文化、绿洲文化、山地文化及民族文化等特征。宁夏地名是宁夏自然生态与人文历史形成、发展和演变的真实写照,从而也构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地名文化。本文通过对1∶50万的宁夏政区图上1000余个地名分门别类的研究,从更深层面上挖掘出了区域文化的特征,可以为宁夏现阶段行政区划的调整、政区命名等提供参考,有助于当地旅游文化的定位与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因此,本研究对宁夏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支持、参考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熊竞 《兰州学刊》2007,(7):113-116
乡镇财政困境成为近年来"三农"问题研究的热点,对此的破解思路也已有诸多探索.文章试图从基层政区改革的视角寻求乡镇财政解困的独特路径,在分析二者制度链接机制与制度系统效应基础上,提出了政区改革视野下乡镇财政解困的若干思路与模式.  相似文献   

13.
赵龙 《北方论丛》2012,(5):66-69
改置县级政区,是宋代统治者为加强地方控制实施的一项重要措施.宋代县级政区,或由乡、镇、寨、巡、场等升格而来,或因省并旧县而得,或以废州、军降格而成,凡此等等.改置的基本程序,从决定层面看,一般是具有闻奏资格的臣僚提出奏请,由尚书省具题请旨,得到皇帝的批准后,下诏逐级实行;从执行层面看,具体施行事宜由府、州在路的监督之下进行.改置后,县级政区设置更加合理,有利于促进县域内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其民情风俗.  相似文献   

14.
回顾旧史学与新史学的既有成果,六朝政区研究仍有继续开拓的较大空间.文献资料方面,传世习见文献即相关正史地理志以外,应当充分关注传世扩展文献与考古出土文献;关键原则方面,把握诸如彰显正统、疆域盈缩、因人而异、内外轻重、主导因素、军政至上、权宜流变等等原则,皆属必要;至于“理解的同情”,则是我们应持的一种研究态度.  相似文献   

15.
政区研究,应古今贯通。中国历代政区的演变,虽有令人眼花缭乱之感,但并非无章可循。拉长历史周期,从春秋时期开始,中国政区经历了两级制到多级制、再到两级制的两次历史大循环。这种大循环昭示我们,如果顺应历史潮流是可取的话,那么今后的政区改革方向应该是明确的,即:政区发展的趋势是减少层级,两级制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6.
明代云南府级政区治所的城池建设成就前所未有,创造了古代云南城池发展史上的一个辉煌篇章,所建城池不仅在当时具有政治、军事的实际功用,而且对后世城镇的发展具有内在的多方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五服制圈层结构与各种地方政治实体地理空间存在着对应关系,似可用直接行政区和间接行政区的概念来指称,历史上的府郡州县等经制区域,都属于直接行政区范畴,而诸侯国、羁縻府州、土司、藩属国等自治区域,则属于间接行政区或统治区范畴,为中央王朝(宗主国)的圈层结构式版图所及。圈层结构的地方行政区域划分方式,是适应多民族国家国情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历代统治者经历了几千年的政治实践总结出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8.
屈辞涉及诸多古地名,后世学者对这些古地名的阐释透露出中国地理文化以及国人地理观的诸种特色,如先秦地理观为基于欧亚大陆板块的世界地理意识,后世基于政治、文化的影响而导致这种地理观念逐渐收缩内倾;包括屈辞在内的先秦文献含有大量外来语词和外来地理概念,其中承载模糊语义者可能为音译外来词;音译词进入中国文化后,随即会有新的相应形声字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由音译而生的形声字义不断汉化而坐实;外来地名中的意译词不好坐实,故文献岐说相对较少;外来地名所具特征与中土地理地貌相似多者歧说则多;地名的外延会随政治视域的开合而呈现时代烙印,但总体趋势为南北宏阔、东西短视等等.这些特征极富中国性.由屈辞古地名的文献阐释,进而探讨中国古地名之文化特征,这对推进阐释屈辞文本以及正确认识中国文化的整体面貌或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安多民族聚居区作为以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西南接壤西藏,成为清代中央政府掌控西北番民、安抚西藏及新疆的战略地域,也是治理西藏的要冲地带,因此其地理位置显得尤为重要,行政设置也变得头绪纷繁,但也有规律可循。无论政区设置如何多变,民族地区的稳定仍是这一时期行政设置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