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巴人一词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指最早的巴氏族部落的名称而言;随着巴族的支系繁衍,势力强大,竟融合和兼并其他氏族部落建成了巴国,国内各族也因此而被称为巴人,这时它已属于广义,成为整个巴族群的称谓了。《山海经》记有巴人的世系,其文曰: “西南有巴国。太昊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  相似文献   

2.
在探索古代巴族信仰和崇拜何物的历史时,学者们普遍认为,古代巴族世世代代都有过对“虎”、“蛇”崇拜历史。然而,古代巴族人们除了对“虎”、“蛇”进行过崇拜以外,还有过对神“鸟”崇拜的历史,考其渊源,前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往后历经夏商周至明清各个历史时期,甚至在现在土家族居民生活习俗中仍有踪迹可寻。在此,就巴族崇“鸟”的历史进行较全面的探讨,并认为古代巴族应是一个以多种动物为崇拜的民族。  相似文献   

3.
先秦时期蜀、巴的民族关系方铁早在旧石器时代,四川汉源、资阳、铜梁等地就有人类活动.[1]以后,生活在四川盆地及其周围地区的居民,又创造了丰富的新石器文化和青铜文化。周代,蜀族、巴族分别在这一地区的西部和东部建立了蜀国与巴国。关于蜀族、巴族与被统治民族...  相似文献   

4.
一、巴族及巴国的兴亡 (一)巴族溯源 巴族是一个古老的部族,其名为“巴”,有人认为是“阆白二水东南流,曲折如巴字”(《元和郡县志卷34·渝州》条);有人认为盛产芭茅草而得名;有人认为是虫、蛇之属,《说文》称:“巴,虫也。或曰食象蛇。”《山海经》云:“西南有巴国,有黑蛇,青首,食象。”有  相似文献   

5.
再论蒙古、突厥之图腾崇拜——兼与那木吉拉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夏季,名为《狼图腾》的小说宣称:“蒙古民族是世界上最虔诚信奉狼图腾的游牧民族。”此后,不断有专家、学者重弹这样的论调,极力鼓吹“狼的精神”。其实,蒙古先民是以“鹿”为图腾,“狼”并不是蒙古民族的图腾。况且,各民族的图腾并不代表该民族的性格和强弱。大量的民族学资料表明,图腾崇拜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先民们用来作图腾的往往是最卑微的动物。图腾乃是氏族、婚姻集团的标志,它首先是每个氏族把自己和其他氏族区分开来的符号。  相似文献   

6.
塔巴族是生活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西藏民主改革前,培巴族社会发展缓慢,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家长奴隶制的发展阶段,踏巴族的教育在解放前也十分落后。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帮助下,培巴族的教育事业得到了较大发展,格巴族地区有了学校,有了本民族的教师,有了本民族的大学生、中专生及其它专业技术人才,一代有知识、有文化的社会主义新人正茁壮成长。一、传统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帮助新生一代成长从而使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手段,因而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教育。培巴族的传统教育在教育场所、…  相似文献   

7.
从藏族的古代传说和文献资料,特别是本世纪初在敦煌出土的古藏文文献看,藏族的氏族部落组织起源很早。藏族在原始社会时期同其他民族一样经历了漫长的氏族部落阶段,氏族起源的神话传说、氏族部落崇拜的神衹和宗教、部落形态下的文化生活,以及部落间的交往和战争,构成了藏族远古史的主要内容。藏文古籍中关于藏族起源于四大姓氏或六大姓氏以及由六大姓氏繁衍出各个支系分布于青藏高原各地的记载,反映了  相似文献   

8.
“三峡考古发现与巴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将重庆这一区域文化的研究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与会专家就巴文化形成的生态环境及历史条件,巴族的起源、发展与壮大,三峡新石器时代文化与渊源,巴文化考古学特征,巴人的遗迹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和交流。从而形成诸多共识:巴文化起源于清江流域,巴文化与蜀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有紧密的渊源关系,巴文化具有浓厚地域特色及博大精深的内涵,是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关于廪君务相与盐水女神的传说,在不少古籍中都有述及,但多将其视为神话。然古籍所述神话,它往往折射曾经有过的历史。本文就是力图通过对古籍传说中信息的剖析、对传说背后真实的探讨、对古籍传说的反思,探寻白虎巴人在清江流域的最初痕迹。其中,就夷城的位置、务相与盐水女神矛盾的实质、盐水女神的悲剧、廪君务相的最后归宿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氏族,作为一种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组织单位,是一个具有特殊性质的社会组织。对于它作为社会组织的特征,摩尔根、马克思、恩格斯都作了专门研究,在他们的有关著作中都有专门的论述。氏族作为原始社会时期的一个人们共同体,它与其他的人们共同体,例如,它与原始群共同体有什么区别?与民族共同体又有什么区别?其中一个本质的、主要的区别,就是氏族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而原始群是以游动群居,男女杂交为主要特征,民族是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所以,共同的血缘是氏族共伺体的一个特征。马克思就说过,“氏族是出自一个共同的祖先、具有同一个氏族名称并以血统关系相结合的血缘亲族的总和。”正因为氏族有这样一个特征,所以不管世系按女系计  相似文献   

11.
“国族”一词,既有国家政权的性质,又有民族的特征,在社会发展史上普遍见于东方奴隶社会。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早年王国维用国族一语表示我国历史上代表一定民族的小国。这些小国都是由分散成自然部落的氏族发展而来。有关我国上古诸国族的记载,散见于古籍者甚多。早期的国族产生于文字发生之前,后世根据祖辈的传说记载下来,在不同古籍中颇见差异。这种复杂情况,使历代学者难以分辨其真伪。自清末民初以来,青铜器、甲骨的发掘和研究有了很大发展,大量的实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部族是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一种人们共同体,但并不是原始社会以后,资本主义社会以前唯一的一种人们共同体。在原始社会崩溃的历史过程中,从部落可以发展成民族,也可能联合成部族。部族是在氏族、部落还没有彻底分化、瓦解和崩溃的背景下,在国家还没有最后产生、血缘关系还没有完成向地缘关系的转化的历史条件下,由于战争等因素的需要,各部落联合起来而结成的较永久的联盟。部族的特点是:(1)在部族内部,“氏族、胞族及部落,还完全保存着他们的独立性。”(2)部族是一个不稳定的人们共同体。(3)部族可能因种种原因而消逝,也可能发展成为民族。这些特点说明,部族既与氏族、部落有联系又有区別,也与民族有联系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13.
论原始民族     
关于民族形成问题,民族学界各家说法不一。本文试就这一问题作些粗浅的探讨,以求教于民族学界的专家前辈。 一、氏族部落是以四大要素为基础的原始民族 在民族形成问题的研究中,一种观点认为,民族是由部落发展而来的,氏族部落不能形成为民族。要讨论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民族。斯大林关于民族的定义众所周知,“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  相似文献   

14.
我国自古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以汉族的祖先——华夏族为中心,四周居住着许许多多的兄弟民族。而这些兄弟民族大都处在原始社会阶段,少数虽然出现了部落联盟和国家,但是最后不免被强国所征服。《礼记·王制》云:“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这种夷、蛮、戎、狄的称号,并不是指四种民族,而是华夏人对他们的通称。它们既不是氏族,也不是部落,更不是民族,而是泛指四方的少数民族。例如戎,不是指戴甲负戈的人,而是泛指西方的游牧民族。  相似文献   

15.
与世界文明比较,血缘宗法性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突出特征.个中的原因当然很多.从"共同体"的视角看,氏族"共同体"及其残余由于没有充分解构而在阶级社会的继续存在是中国传统社会呈现血缘宗法性特征的深刻历史根源.由于中国传统社会缺乏普遍的商业文明期,缺少和氏族贵族相抗衡的平民和工商业阶层,没有形成氏族"共同体"内部尖锐的对立状态,使得氏族"共同体"没有能够完全解体,建设国家的任务被民族贵族独立承担和达成.因此,中国国家不是按地区而是按照氏族"共同体"建立的,这正是中国传统社会呈现出血缘宗法性特征的根本原因.从"共同体"视角考察人类社会现象将使我们对诸多社会问题获得一种全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6.
“资产阶级民族”和“社会主义民族”,这两个表述资本主义时期民族和社会主义时期民族的概念,历来被人们认为是正确的。但我怀疑它们的科学性。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中,给民族下的定义是:“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这个定义是科学的。它表明民族首先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既不同于以血缘关系组成的氏族,以及以若干血缘关系相近的氏族组合而成的部落,也不同于以人们的遗传特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综述了中国民族图书馆自建馆以来,对藏文古籍文献的搜集、保护、整理、研究等基本情况,并详细介绍了历年来中国民族图书馆在馆藏藏文古籍文献开发和研究、古籍资源的综合利用、文献资源的搜集保护以及文献信息数字化建设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为以后藏文古籍文献开发研究提供新的探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8.
关于巴国的灭亡,一些文献记载其为秦国所灭,而另一些则记载其为楚国所灭。其实只要明白"巴"从来都是一个各大氏族部族结合成的人们共同体,从来没有一个统一的、集权的巴国存在,这样两种记载便没有什么矛盾可言了。对"巴"进行综合研究,是一个需要整合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等学科的浩大工程。在此从文献中记载的秦汉及其以后巴地存在的氏族制遗存来反观整个"巴"的文明模式。  相似文献   

19.
在原始社会,以血缘纽带为基础的氏族制度,是基本的社会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经历了一系列的历史变迁,由最初的母系氏族演变为父系氏族;由氏族发展出胞族、部落等组织。进入阶级社会后,在不少地区和民族中氏族组织依附于政权组织而残存很久。达斡尔  相似文献   

20.
在人类的绝大部分早已走出森林怀抱的时候,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额尔古纳左旗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的鄂温克族猎民们,至今仍在大兴安岭北部林海中,从事着放牧驯鹿和狩猎的生产,保留着自己独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今天狩猎鄂温克族居住的贝尔茨河边的敖鲁古雅,不是他们历史上的原居住地。根据民族学的资料,后来形成鄂温克族族体的古代民族,分布于贝加尔湖以东直至库页岛的外兴安岭和大小兴安岭地区。在三百年前的列拿河时代,他们就信奉萨满教,十二个氏族有十二个氏族萨满,每个氏族还有氏族首领“基那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