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北魏前期,统治者对汉文化不感兴趣,文人缺乏良好之创作环境与切磋条件;即使在孝文帝迁洛以后,辞赋起步亦较晚,缺少技巧积累,故北朝前期辞赋之数量与质量均不及南朝,赋作主要继承西晋后期遗风。北朝中后期,受南朝文学浸润渐深,出现了袁翻《思归斌》、阳固《演赜赋》、李骞《释情赋》、李谐《述身赋》等名篇。作者刻意学习南朝赋作,虽然在叙事之详尽与艺术技巧上不及南赋,但其语言之质朴与笔力之道劲则为南赋所不及。北周之庾信,北齐之颜之推,虽为辞赋名家,但均来自南朝;而北朝最有成就之赋家是生于北齐、历周入隋之卢思道,其赋作兼具北赋刚健质朴与南赋绮丽细腻之特色,在南北贼风融合中,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2.
论六朝咏物诗、宫体诗与山水诗之联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六朝咏物诗、宫体诗与山水诗之联系王玫南朝开始,咏物诗逐渐增多,宫体诗创作更趋于盛行,相比较于这两类诗,南朝山水诗的创作声势略显微弱,且有与这两类诗渐趋合流之趋势。从南朝山水诗创作的总体格局来看,咏物、宫体等诗或可看作是南朝山水诗的旁支,或者说山水诗...  相似文献   

3.
黄凌云先生的新著《巴林石赋》付梓出版,这是赤峰金石界、诗词界一件可喜可贺的盛事。我有幸成为这些诗章的先睹者.先生因嘱我写篇跋文,我虽感笔力纤弱,但难负黄公高情雅意;同时又深深被诗集中的优美文字所感染,觉得不吐不快。于是写了这篇读后感,不避溢竽附骥之诮,权置于书末。  相似文献   

4.
孙明君 《殷都学刊》2010,31(3):106-110
《哀江南赋》具有明显的士族特色。其士族特色主要表现在:该赋继承了士族文学述家风陈世德的特征,极力炫耀自己的贵族华望出身;赋中表现出庾信性格中高自期许、自命不凡的特征;赋中为我们再现了萧梁由盛而衰时期士族阶层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  相似文献   

5.
宋玉《微咏赋》辨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由于《微咏赋》晚出,引起研究者的怀疑,明杨慎、胡应麟以为“宋玉《微咏赋》为宋王微《咏赋》之讹”,然其所论是为臆说,不足为据。考《微咏赋》代巫山神女立言,实为借神女之咏叹,抒写作者沉沦、流离之情怀。以之与宋玉生平遭际和思想情绪相比较,甚是吻合。又考《微咏赋》韵例,符合上古语音的用的规则,实非后世人所能为。因此,宋玉《微咏赋》绝非南朝宋王微《咏赋》之讹;宋玉确有作《微咏赋》之可能;即使不能肯定《微咏赋》为宋玉所作,至少也应当承认它是两汉时期的作品。  相似文献   

6.
浅谈南朝宫体爱情诗描绘的女性群象特点陈志武南朝宫体诗主要吟咏描绘女性的形体、容貌、心灵、姿色和装饰等,诗歌中的女性形象便得以典型刻划。我们只要来细致研究徐陵选编的《玉台新咏》,便能看出这一时期宫体诗歌所描绘的女性群象特点。《玉台新咏》这部诗歌选集,所...  相似文献   

7.
王会是古代朝贡礼仪形态,由《周书》最初记述的文本到汉晋时期辞赋的描写,再到南朝至唐代“王会图”的绘制以及围绕其图而出现的题图赋,形成了由经文、赋文到图文所构建的帝国形态与历史影像。以“王会”为赋与图的视点,由现实与想象积累起来的文学书写,因其外交礼仪的特征,观风为其赋图显像的意义,尚奇为其赋图异域人物情致的呈现,而宣威与昭德,则是这类赋图创作的主旨。同时,这类图像与赋作的不断重写,实围绕中国古代的朝贡体系,其中通过讴歌、怀疑以及讽喻,又可打开作家题写《王会图》之赋作的特殊心境。  相似文献   

8.
出身于清朝贵族世家的作家叶广芩,以一系列描写清朝京骑贵胄生活的"家族小说"而享誉文坛。独特的家世背景和生命体验为她的家族小说创作提供了深厚的背景和丰富的素材,贵族的生活、贵族物文化、贵族子弟的命运在她的笔下得到鲜明的呈现,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本文结合对历史语境中传统贵族文化的整体观照,通过对叶广芩家世背景及其小说创作动因的分析,探讨小说所体现的"贵族"文化情结。  相似文献   

9.
对南朝骈赋,有的批评家鄙其情感、气韵不足,形式有余;有的批评家则欣赏其形式美。笔者认为,南朝骈赋不全是一片绮靡之庸音,也有一些较为优秀之作。有些创作,不仅靠形式美取胜,更是形式美与作家生命体验的完美融合,实现了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取得了震撼读者心灵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代辞赋基本经历了先秦两汉、魏晋迄唐、宋元以降三大阶段,而对其兴于诗而亡于诗之过程、始终介乎诗和文之间增变的主旋律,笔者已撰文概述(详《中国辞赋流变全程考察》,载《学术月刊》1994年第6期)。本文拟从历史的角度,对中古(魏晋迄唐)赋家变汉代散体大政定式而进行的历时六、七世纪的赋体诗化道路作一初步探索,以观测其所建构的以声律为基础、以情境为追求的赋学审美世界。诗、赋关系,渊承虽久,至有“赋,诗之铺陈者也”(刘熙载《艺概·赋概》)说,然在赋体形成初期、尤其是汉代散体大赋立格,赋即以散化特征独立成体…  相似文献   

11.
宿月 《西域研究》2012,(3):107-114,140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乐舞南传并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在南朝时,西域乐舞通过西域各国的直接传播和北朝各国的间接传播,逐渐被南朝人民接受和喜爱,深入到南朝人们的生活中,也影响着南朝文人的诗歌创作。到陈代,边塞乐府诗创作数量逐渐增多,边塞诗豪迈雄浑的风格融入到绮靡纤弱的南朝诗风中,在陈代边塞乐府诗中常提及来自西域的乐器胡笳,胡笳作为一种意象出现在诗中,为南朝的诗歌创作带来了别样的艺术风气。  相似文献   

12.
鲍照赋略论     
鲍照是南朝刘宋时期赋作较有特色的作家,但历来对其诗的重视远远超过赋.鲍照赋仅存十篇,数量不多,但却和诗一样,都展现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深深抒发了人生感慨.  相似文献   

13.
民歌是反映社会文化发展的真实可靠的文学文本资料,而南朝乐府民歌的城市化特征正反映了南朝文化商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倾向。充满了商业气息的城市文化培育了吴歌西曲,其影响不仅表现在城市生活和商业活动在其中所留下的印记,更在于歌女———一商业化的女性参与创作和传播,赋予了这些民歌独具风味的伤感轻艳之美。而在唐宋两代,南朝乐府城市化和艳情化的文化品格和文学特征又借着城市商业发达的社会风气和南朝音乐的继续流传,得以在曲子词的创作中重新抬头,并成为唐宋词的本色以及创作新传统。  相似文献   

14.
女性的真实自我──试析曼斯菲尔德笔下的女性心理王雅华世界的一半是女人。女性文静纤弱的外表下往往隐藏着比男人更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不幸的是,社会并没有按性别比例分配其所拥有的一切:财富、权力、特别是由此而产生的作为自身主人的独立、尊严和自由.同样不幸的...  相似文献   

15.
庾信一生由南入北经历了四朝十帝,这种多变的人生历程多是借外在季节的转换来表现的。而"春"与"秋"又是庾信作品中最常出现的两个季节,其前期生活在南朝萧梁,多用"春"来表现如意的生活,是庾信作为南朝贵族的写照;后期生活在北朝魏、周,多用"秋"表现愁苦的心境,契合了庾信作为北地羁臣的处境。尤其是后期秋天的描写已不仅是季节的秋天,更是观念性的秋天,是庾信有意识地将季节这个"物理境"转化为"心理场"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王勃赋之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中国文学史上,对唐赋的评价和认识,历来存在一种偏见,如明人李梦阳说:“宋元诗,唐无赋,汉无骚”。胡应激也说:“骚盛于楚,衰于汉,而亡于魏;赋盛于汉,衷于魏,而亡于唐。”这是根据古赋的标准而衡量后世之赋,忽略了赋体的发展变化,这显然是片面的。与之相反.请人工艺孙《读赋序言谢唐赋则大加溢美,说:‘嘴莫盛于唐,赋亦莫盛于唐”。”那么,唐赋究竟怎样的面貌?它有哪些演变发展、成败得失?要回答这些问题,关键就在初唐赋。仅据《全唐文》的统计,初唐存赋大略有一百多篇,而其中王勃存赋最多,约占十分之一,可称为代…  相似文献   

17.
所谓赋学批评,主要包括有关赋的理论表述,同时也包括赋的创作实践所呈现出的审美流向。对二者进行系统的描述与阐释,是赋学批评史的任务。 与诗相比,赋是一种产生晚而成熟早的文体,它“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兴起于战国,大盛于两汉,并成为一代之文学,至魏晋南北朝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在时人的心目中,其地位甚至要高于诗。表现在辞赋创作上,因作赋而产生强烈的社会效应者,更是不乏其例。因而,这一时期,探讨赋的产生源流、总结赋的创作经验、梳理赋的发展演变、确立赋的价值地位以及分析赋的声韵、对偶、用典、造句等…  相似文献   

18.
整个南朝时代都公认《长门赋》是司马相如所作.宋代从讨论《长门赋》赋序的不实开始,最终发展为对赋本身真伪的怀疑,但宋以后对《长门赋》的这些疑问大都是捕风捉影,并无确凿的依据.此赋当作于司马相如为孝文园令之后,以陈皇后为蓝本,抒发离宫宫人之忧.赋文内容不违背西汉史实,构思朴拙,文辞古奥,押韵也合乎西汉和司马相如文章辞赋押韵规律,现有论据不足以否定司马相著作权.  相似文献   

19.
《理论界》2021,(2)
南朝时期皇权加强而贵族势力减弱,贵族门第在政治、社会上的影响力日趋衰弱,次等士族凭借文学才能向皇权靠拢,从而获得与高门贵族并驾齐驱的政治资本。任昉之所以能成为文坛领袖,"兰台聚"之所以形成,皆以此为政治背景。任昉在梁初大力提拔后进文士,一度成为文坛领袖,继而外放为新安太守,郁郁而终,其后隐藏的是梁武帝夺取文坛盟主的意志。参与"兰台聚"者门第较低,凭借文才得到梁武帝赏识,在政治、文化上大放异彩,形成了一种新的贵族主义。"兰台聚"实际上开启了梁代文学的序幕,梁代文士之多、文学创作之盛,当放在这一背景下来观照。  相似文献   

20.
刘勰《文心雕龙》为赋体所画出的骈化轨迹是:起点自西汉司马相如、扬雄,再由此到达东汉张衡、蔡邕;接下来发展到魏晋赋家。同时,又把骈赋起始阶段和真正形成阶段的不同特点分辨得非常清楚。但它描述的过程和范围还有局限:对赋体骈化的初始阶段和形成过程的阐述比较详尽,但是对骈赋的高潮期———南朝骈赋没有论列,所以不够完整。同时对骈赋作家作品的分析和介绍也有片面性,主要也表现在对南朝的忽视。然而恰恰在这两个方面,萧统的《文选》做了很好的补充,二者相得益彰,互为表里。《文选》最突出的特色是因“选”达“旨”,有关赋体的骈化轨迹,也是通过其选文体现出来的。应该说,通过考察《文选》所选之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赋体骈化从初始到高潮的完整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