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艺术和原始艺术的理解和使用不同 ,对艺术起源研究的对象、目标、方法和途径都会不同。艺术和原始艺术的本质问题是艺术起源研究的第一基础。目前 ,在确定艺术和原始艺术上有诸多难题 ,从这一意义上说 ,艺术起源能否搞清楚值得怀疑  相似文献   

2.
史前考古材料作为艺术起源研究实证材料值得怀疑。根据有限的化石材料很难勾勒出远古艺术的面貌。如何解释史前考古原物材料 ,从理论到背景到思维都有难克服的困难。不可能从源初意义上解释原始艺术考古材料 ,误解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3.
以卢卡奇、戈德曼为代表的艺术社会学与以贝克尔为代表的艺术社会学虽然都名为"艺术社会学",但却存在巨大的差异。前者以探究艺术与社会的关系为主旨,是"艺术—社会"学,是为了评判艺术价值之高低,重心落在艺术上;后者是用社会学研究艺术,是"艺术—社会学",是为了发展社会学,重心落在社会学上。尽管目前"艺术—社会学"是大势所趋,但是,它也存在自身的风险,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相似文献   

4.
读了《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九八五年第一期刊登的《对普列汉诺夫论艺术起源的理解》一文,颇觉有争鸣的必要。为了弄清是非,深入进行学术探讨,特提出两个问题与何梓焜同志商榷。一、探讨艺术起源问题有没有必要从原始艺术的创作本身加以论述? 何梓焜同志认为是没有必要的。在他看来,论述原始艺术的起源,只要从原始艺术与社会生活、社会生产力的关系去论述就够了。他得出结论,艺术起源的谜底和人类历史发展的谜底一样,“归根到底正是应当到生产力的发展中去找”,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归根结蒂是由社会生产力的状况所决定的。我认为,这样的研究方式与结论未免过于简单化、片面化。  相似文献   

5.
文章认为民族学材料对于我们研究艺术起源具有参考价值,但它只能作为类比材料而不能作为实证材料。因为现代原始部族和作为文明人祖先的原始初民,不论是在思维方式、智力程度上,还是在文化选择、发展过程方面都有明显的、甚至可能是本质性的差别,两者不论在艺术还是文化方面都是根本不同的。因此,用现代原始部族文化去推测现代文明人的原始文化,用现代原始部族艺术去推测现代文明人的原始艺术,缺乏充分的逻辑根据。  相似文献   

6.
墨家的道德理论包括道德起源论、道德价值论、道德规范论、道德评估论和道德教育方法论,皆自成体系:关于道德起源,它宣扬上天赋予论,又突出后天习染论,表现出"二元化"倾向;关于道德价值,它提出"万事莫贵于义"和"义为天下之良宝",把道义同功利统一起来,比儒家重义轻利的说教,无疑更为合理;关于道德规范,它提倡"兼相爱"、"交相利",以及"赖其力者生",大力倡导"俭节"的美德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于道德评估,它提出以"三表"作为评估的标准和"合其志功而观焉"的评估方法;关于道德教育方法,它提出了诸如"尚贤事能"、"上同而不下比","尊天事鬼"等一系列具体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一) 哲学同它的历史是两种虽有联系、却又截然不同的东西——这在那些对哲学略知一二的人们中间似乎成了显而易见的真理,以至怀疑这一点会被认为是愚蠢的或悖理的。难道我们不是正确地假定了在艺术同艺术史之间、科学同科学史之间存在着实在的区别吗?难道哲学同哲学史之间不是也存在着实在的区别吗?艺术创作同叙述千百年来艺术发展的历史显然不是一回事,尽管它  相似文献   

8.
文学的现象学本体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学的本体论本质上不是一个认识论和社会学、心理学问题,而是一个现象学问题,它是首先以美的现象学本体论为基础,将审美现象的社会历史前提和物质条件全部都放进"括号"内存而不论,直接从美感中直观到的现象学本质的理论.美是"对象化了的情感",这是美的本质的现象学定义,它具有"作为自我意识的情感"、"作为情感的美感"和"作为美感的情调"三个层次.艺术则是"情感的对象化",它的最普遍、最贴近"人学"的方式就是文学和诗.诗是语言的起源,语言的本质是隐喻,语言作为"存在之家",既是"思",又是"诗".文学是最直接表达了艺术本质的一门艺术,用中国传统美学的术语来表达,文学是作者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景语"之上以便传达的"情语".  相似文献   

9.
国内高校文学理论教科书在艺术起源问题上坚持艺术起源于劳动的观点本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其论证上却存在问题:有意无意地或暗示性地把并未研究过人类艺术起源课题的马克思恩格斯拉进这个课题的研究者队伍中来;因为普列汉诺夫是马克思主义者,便将并非属于他的独家之言的艺术起源于劳动定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观点;强扭马克思恩格斯等人的话语作为论据;"为我所需"地选用理论资料与原始艺术资料;有意无意地表露出"终极真理"意识等等。  相似文献   

10.
最早的艺术形式是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混沌物,这几乎是中外艺术发生学研究的共同结论。可是,这种奇妙而又极富魅力的结合体为什么会成为人类艺术的前驱?换句话说,使三者融为一体的粘台力和内因是什么?为什么这种粗犷又充满青春活力的艺术形式在伴随原始初民走过奔放热情、诗意盎然、梦幻流溢的童年岁月之后,象细胞裂变一样脱落为单独的艺术生命体?对这个诱人而有趣的问题中外学者有过一些天才的猜测和生动的描述。例如威廉·奈德就曾说过:在个人或种族的幼年时代,诗、音乐和舞蹈是连在一起的,它们有着一个共同的根源。在词的韵律的重复中有诗的起源,在音调变化中有音乐的起源,在动作的重复与歌唱的同时,有舞蹈的起源。这三种艺术可能就是最原始的艺术,它们可能同时出现在一种粗糙的原始形式中。他进而推测,这三种艺术形式可能出现得比人类说话的时间更早。威廉·奈德提出了三个富有见地然而又未能道出所以然的看法:他肯定了音乐、  相似文献   

11.
长期聚讼不决的艺术起源问题近来出现"多元综合趋势".由于原始材料发现与占有是一个"无限"过程,更兼之材料意义的形成需要理解和阐发,因此艺术起源研究注定受到不同艺术观影响,并形成原始艺术发生研究的不同层面,以及不同层面上的追索带来的不同结论.认识艺术起源研究形成不同观点的根本原因,对于全面认识导致原始艺术发生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天然生命、劳动生产、巫术礼仪、游戏精神等皆是原始艺术发生的重要因素.由这些因素所构成的开放性结构模式,能够较为圆满诠释目前材料,并吸纳未来可能出现的新材料新观点.  相似文献   

12.
泰勒的“万物有灵论”和弗雷泽的巫术理论是艺术起源“宗教说”的理论基础 ,但它并不绝对可靠。宗教是艺术起源的一个原因 ,但不是惟一的原因。宗教活动之前可能存在其它人类文化活动。可能恰恰是艺术先于宗教而不是宗教先于艺术。艺术起源“宗教说”有其不能被轻而易举推翻的实证根据和理论根据 ,但该观点也有它难以克服的困难  相似文献   

13.
市场道德是属于社会共同的价值规范,表现出一种社会偏好特性和"类公共产品"属性,只从"利己"动机和个人偏好的角度来推导市场道德的技术路径会引起必然的怀疑。市场道德与社会偏好之间存在着正相关性。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行为人是受到市场契约或协议道德约束的"契约人"。这种"契约人"有什么样的动机及其对经济行为的影响和结果是什么?经济学与伦理学对人的行为动机的看法是否一致?解答这些问题是探寻市场道德成因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没有地址的信》全书并没有出现"艺术起源于劳动"这样的语句。说普列汉诺夫论证和坚持了"艺术起源于劳动",这显然是后来的某些理论家主观地对《没有地址的信》里有关观点和材料进行加工改造的结果。只可以勉强地说,普列汉诺夫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的功利活动。《没有地址的信》的写作目的重在宣传唯物史观和用唯物史观考察艺术的发展。普列汉诺夫表明单用"‘经济的’唯物主义"并不能圆满解决艺术的起源问题。《没有地址的信》隐约提示了艺术起源有"内因""外因"双重根源思路,艺术起源的内因是人的审美本性,外因是原始人类所处的环境和生活方式,等等。  相似文献   

15.
在艺术发生学研究蓬勃发展的今天,从艺术发生与原始社会、原始宗教、原始巫术之间的密切关系着手,探讨艺术发生研究"综合论"及其当代视角,是当下的艺术发生研究的重要课题。选取艺术发生理论研究中的六个关键词——原始社会、原始宗教、原始巫术、"自意识"、"综合论"及其当代视角——以管窥艺术发生理论的历史流变,以及形成多元化视角的原因,同时阐述了对艺术发生研究的理解与展望。  相似文献   

16.
两种国家起源模式的比较研究——国家起源道路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国家形成过程中最有影响力的有两种模式论 :氏族模式论 (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国家 )和酋邦模式论 (群队→部落→酋邦→国家 )。一部分学者认为氏族模式过时了 ,主张用酋邦模式代替氏族模式。但仍有一些学者固守氏族模式论是惟一正确的国家起源模式。其实 ,这两种观点都存在片面性 ,本文提出一种新的国家起源模式 :氏族→部族→分化社会→原始国家。  相似文献   

17.
艺术起源的理论研究,两千多年来历久不衰,并常常提出新的理论,“多元论”就是其中的一种。所谓“多元论”,这是一种认为以往的艺术起源理论,“不足以单独说明艺术起源的问题,但都无疑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可以互为补充”,成为“一种较为宽容的多元的起源理论。”为了确证“多元论”的科学性,有的论者提出要从新的角度采取新的方法进行艺术起源的研究。笔者认为,“多元论”是值得商讨的,但从新的角度选择新的方法去研究艺术的起源,是个很好的意见,它有助于将艺术起源的理论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8.
民歌与民族舞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民族的立法与结构,它规范了这个民族的生存状态。伴随着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和各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及各种形式"保护"措施的实施,云南怒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哦得得"和"达比亚"从原生环境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呈现出多元化态势,表演者不断地进行着文化"再生产",让原始艺术与现代社会意识形态不断杂糅,使得新的艺术形式再生之后进入了"后民族艺术"时代。在现代以市场为主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环境中,以怒族为例的各民族艺术存在于近现代多重语境中,当前这种环境导致了对民族艺术形态进行了"再生产",重构了当下民族艺术的生存状态——艺术变迁。  相似文献   

19.
公民公益行为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民志愿公益行为存在于各种社会形态中 ,它一般表现为慈善捐赠和无偿服务两种方式。有关公民公益行为的动机 ,学理上尚存争论 ,主要有责任论、利己论、利他论、多元论等观点。不过 ,争论中也有共识 ,多数学者都认同 :无论出自何种动机 ,公民的公益行为都应该是出于自由意志的行为  相似文献   

20.
《淮南子》既接受了道家文艺思想中的形而上观念,又认为文艺有自在的规律性与规定性;既接受了儒家文艺思想的目的性与功用性因素,又不单纯以"言志说"去揭示文艺的本质。它的视界与言述空间有异趣:即文艺的起源偏重"道论"下的"物感说",文艺的审美性更关注美感与美的形态,文艺的功用并未摆脱礼乐教化论的窠臼,却也超越了道家的虚无论,文艺的发展与世推移,可最终的指向却是更原始的回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