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博 《日本学刊》2010,(3):77-90
从20世纪80年代起,日本的主银行制发生了诸多变化。对其变化的动因、表现与绩效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日本的银企治理关系中,主银行制没有走向末路,也不是单纯向着"债权人事后监督"的西方模式演化,而是朝着两种治理模式并存的方向发展,即对大企业实施市场型债权人治理,对中小企业实施主银行型关系治理。这一两种治理模式并存且形成互补的"二元"结构,将是日本主银行制的长期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日本型公司治理结构的再评价 --以双向式控制为中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丽 《日本研究》2001,23(2):6-12
现代股份公司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而公司治理结构又是现代股份公司的核心问题。所谓公司治理结构 ,是指在股东、债权人、从业人员 ,管理者等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的权利与责任的配置机制。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的解释 ,股东所面临的公司治理结构的问题 ,就是如何监督经营者进而使利润最大化。与英美股东主权不同的是 ,由于日本的法人相互持股 ,主银行制 ,终身雇佣等特征 ,造成了日本公司的经营者兼有所有者 ,所有者兼有债权人 ,个人股东对公司的权限甚至小于普通职员的特性。这种非股东控制与经营者主权构成了日本传统的公司…  相似文献   

3.
以法人相互持股、主银行制、终身雇佣为支撑的传统公司治理,一直被视为日本企业竞争优势的基本来源。20世纪90年代,经营环境的改变使日本企业的竞争力下降,进而引发了公司治理改革。目前,改革各方面显示出不同成效,日本企业的公司治理呈现多样化局面,不同公司治理类型间存在互补关系。其中,市场化融资与改进后的终身雇佣制形成了新的均衡,兼具市场竞争和组织协调的双重优势,支持着日本企业培育新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日本主银行制的萌芽起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二次大战后,以经济振兴为契机,不断发展并成为日本金融的核心机制。2 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初,是日本主银行制的鼎盛期,这一时期是企业快速发展,投资资金不足,金融市场管制森严的时代。因此,大企业与有实力的大银行建立良好的主银  相似文献   

5.
公司治理结构的国际比较研究——来自日本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丽 《日本学刊》2003,49(2):109-123
公司治理结构的国际比较研究 ,是日美欧等发达国家十分关注的问题。但是 ,这些比较研究都是针对具有发达市场经济制度的国家的 ,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国家尚未包含在内。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司治理经验 ,特别是日本的主银行制、职工持股制度、法人相互持股制度 ,对经济转轨期的中国企业的经营方式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建立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刘毅 《日本研究》2003,(4):14-22
一、主银行制的界定与存在状态  有关日本“主银行制”的讨论与研究 ,是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在以往的研究中 ,日本学者在论述日本的金融体制及企业的融资渠道时 ,常常用“核心银行”、“骨干银行”等概念叙述之 ,并没有专门对其特征与功能进行系统的把握与研究。 2 0世纪 90年代后 ,特别是“泡沫经济”崩溃后 ,日本政府进行大规模的金融改革 ,有关现存体制下日本的银企关系及金融业在未来日本经济中的作用等问题 ,引起了包括日本学者在内的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1 996年 ,世界银行发表了由青木昌彦和休·帕特里克主持的…  相似文献   

7.
孙丽 《日本研究》2003,(1):9-13
广义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指企业 (经营者 )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利益相关者为了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对企业 (经营者 )行使的压力 ,这就是公司治理结构所要研究的中心问题。公司治理与公司的资本结构有着直接的关系。考察公司外部治理结构主要是考察公司的股东结构以及债权人结构。现在 ,最具代表性的金融体系一般分为“银行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两大类别1 。在关系型公司治理结构的日本和德国 ,主银行在公司的融资和治理中占据着很重要的控制地位 ,融资渠道较倾向于“银行导向型”融资。英美公司股权结构具有高度分散性 ,股票在证…  相似文献   

8.
日本的雇佣与公司治理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丽 《日本研究》2002,(3):71-76
日本是最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 ,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就业管理最成功的国家之一 ,长期以来日本失业率基本上是在 1 %— 3 %之间徘徊 ,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 ,大多数时间失业率最低 ,失业人数最少。究其原因除了日本政府在劳动就业方面制定的宏观经济政策之外 ,日本特有的公司治理结构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法人相互持股确保了成员公司不必担心自己会被其他公司突然接管 ;主银行制允许雇员参与企业决策提高收益效率 ;终身雇佣制1 为前提的雇佣契约 ,为员工提供了一种最基本的激励机制 ;企业内工会则是直接阻碍企业兼并 .制约企业败德行为的一股重…  相似文献   

9.
李彬 《日本研究》2010,(1):67-70
随着泡沫经济的崩溃,一直被世界各国视为公司治理"典范"的日本公司治理模式陷入了治理的"真空".进入21世纪,日本掀起了一场全面、深刻的公司治理改革运动.本文从日本国际制度环境变迁视角探究日本公司治理改革根源,认为国际制度环境发生了由稳定、封闭到变化、开放的变迁过程,日本公司治理改革运动是顺应国际制度环境变迁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0.
能人治理是一种独特的村庄治理类型.A、B两村均由经济能人主导村治,村级组织一体化,统一在党组织特别是在党支部书记的主导下共同实施对村庄的治理,属典型的能人治理.但具体的领导体制模式有差异A村实行集中决策、分权管理;B村为集权统一型.两村领导体制的实际运作明显偏离了国家制度安排(1)领导集团的结构与功能改变;(2)领导集团的内部关系和运作方式变异.因此,应该理性地认识人民公社制度对农村治理的影响,尊重农民群众的创造和选择,以"适应性"为标准评价实践中的村庄领导集团模式,根据治理绩效认识领导体制的实际运作与制度的偏离.  相似文献   

11.
李伟  张红 《社会工作》2012,(8):10-15
中国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现状是专业性和行政性两种模式并存,而且在实践过程中各自都存在悖论,这种农村社会工作的双重悖论表现在二者都无法有效地改善乡村社会的治理结构,实现社会工作的专业使命。专业性农村社会工作的悖论体现在其自身拥有专业的优势,表现在专业的理念、价值和使命等,可以独立于行政体制,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但是面对基层"不合法"的治理结构时往往无能为力;行政性农村社会工作本质上属于国家的制度安排,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获得大量体制内资源的支持,在短期内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但是也不能改善乡村的治理结构。这两种工作模式将会在未来的中国农村社会工作领域长期并存,如何协调与基层政治的关系是当前专业性农村社会工作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日本特有的制度环境、文化传统与不同历史阶段企业内部的权力结构,共同决定了日本私营企业的治理模式.通过对日本私营企业治理动态演进过程中制度变迁、权力结构调整与企业治理模式选择内在关系的分析,探究日本私营企业治理动态演进的机制,并结合中国国情,推动中国企业治理转型中职能定位、资源能力与治理环境的匹配.  相似文献   

13.
李博 《日本学刊》2012,(2):112-127,159,160
公司治理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日本传统的公司治理制度,曾经对日本企业模仿渐进型的技术创新模式提供了支持。但20世纪90年代后这种技术创新模式的优势地位开始动摇,对公司治理制度提出了改革要求。伴随日本企业的融资市场化、治理结构多元化和雇佣形式多样化等改革的逐步深入,融合组织优势和市场优势的新型公司治理增强了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和动力,日本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在继续发挥渐进式创新积极作用的基础上,实现了向自主、突破创新方向的演进。  相似文献   

14.
王焱 《社科纵横》2011,26(6):73-75
中国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随着政府的转型也正在由管制型转变为公共服务型。计划体制下公民参与模式是"官僚—动员"模式,治理方式是管制型治理,市场经济体制下公民参与模式转变为"自愿—权利"模式,治理方式是公共服务型治理。公民参与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运行过程中参与内容由参与实施转变成参与安全需求表达、参与社会治安决策和实施、参与防控体系绩效评估。新型参与模式与公共服务型治理形成良性互动关系和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在现代化过程中面临"四个并存"困境,权力运行监督体系不完善与治理主体单一并存,国家治理体系内部发展不均衡与治理能力参差不齐并存,国家治理体系制度化水平低与治理能力法治化水平低并存,国家治理体系的人为滞后性与治理能力的无力感并存。因此,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要坚持"四个结合",坚持完善权力运行监督体系与促进治理主体多元化相结合,坚持促进国家治理体系的协调发展与国家治理能力的均衡发展相结合,坚持促进国家治理体系的制度化与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法治化水平相结合,坚持国家治理体制的适时改革和机制的及时调试与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的科学化水平相结合。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心理社会均衡"和"基本人际状态"理论分析日本人的交换模式,指出日本人的交换关系不是交易型交换,而是一种互酬式交换,即附带了信用、服从、地位、崇拜等情感价值的"等意义交换"模式.它具有非同时性、非等价性、非限定性以及根据投注感情的多少而形成若干个人际关系圈子的特点."身内"是一个感情最浓的圈子,适用"娇宠"法则;"仲间"是一个半感情、半计算的圈子,适用"义理"法则;"他人"则是完全不需要投注感情而能够实行公平法则的圈子."身内"与"仲间"两个圈子的高度转换性,是日本人交换关系与中国人的最主要区别.  相似文献   

17.
崔健 《日本学刊》2016,(4):44-61
从理论和实践来看,国家战略中经济与安全相互融合的关系越来越得到重视。在日本国家战略转变过程中,以往受到重视的经济与安全的关系似乎在发生变化。依靠军事力量成为国际政治大国的方式,成为近年来日本国家战略调整的主流方向。从经济手段与军事手段相互补充、经济力与军事力相互转化的关系来看,日本国家战略转变中继续对"吉田路线"和综合安全路径进行改进及拓展,和抛弃"吉田路线"而选择军事安全路线的两种具体表现,看似矛盾却存在内在同一性。日本国家战略转变中的经济与安全关系的变化,既有国际秩序变化等共性的原因,也有政策制定者对战略环境的判断以及国际经济竞争中地位下降等日本自身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黑社会性质组织"保护伞"之惩治具有根源性的治黑价值,能有效破除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屡治不绝。然而,刑法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及其"保护伞"的规范惩治并不能实现两者的一体化治理,"保护伞"的规制反而成为一种涉黑犯罪治理中的概率性事实,这使得上述治黑价值的实践意义大打折扣。因此,在"保护伞"惩治模式上有必要完成由"功能性评价转向合作性评价"、"妨害社会管理秩序型评价转向渎职性评价"、"重视包庇型‘保护伞’转向凸显纵容型‘保护伞’"、"分离型量刑转向对照型量刑"的调试,实现黑社会性质组织与其"保护伞"惩治上的有机联结,进而促成涉黑犯罪与腐败犯罪的一体化治理。  相似文献   

19.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21世纪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任务.但关于"两型社会"的内涵、外延和特征理论都未达成共识.本文认为,"两型"社会是一个整体性概念,即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看作是硬币的两面,其内核是资源环境问题.资源环境问题在理论上是经济学中内部性和外部性转化和消除的问题,实践上则是生态系统承载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相容的问题.本文认为,随着"两型"社会推进,为了继续平衡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人类正在尝试协调和整合两种政府治理环境的模式.但是,这两种模式无论在实践和理论上都呈现出不足;因此,作者提出统筹治理作为新的治理模式和思维方式将综合原有模式的优点和弥补二者缺点,推动"两型"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20.
张环 《日本研究》2009,(4):57-61
以横向信息结构、终身雇佣制、内部晋升制和等级工资制为中心的企业内部制度以及以主银行为中心的相机性公司治理,作为一套完整的互补性企业制度曾经有力地支持了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这些制度中的某些子制度逐渐成为了日本经济增长的阻碍因素,甚至成为引发泡沫经济的重要原因。但是,对于日本企业制度有效性的变化不能一概而论,而应该说其有效性产生了分化,这表现在此次金融危机之前日本长时间的经济复苏上。但是企业制度中对新经济激励的缺乏也使得日本此次的经济复苏只能是一种低增长景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