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血脉是慈善伦理的根基。寻找当代中国慈善伦理发展的正确之道,必须研究中国儒家、道家和佛教的文化,把握其慈善伦理的内涵及其特点。儒家慈善伦理以"仁爱"和性善论为基石、以"义以为上"的价值观为支撑,道家慈善伦理以"损有余而补不足"为基石、以善恶报应为支撑,佛教慈善伦理以慈悲为核心、以因缘业报说为支撑。尽管三家特点不同,但它们都融合在以儒家为主导的传统文化血脉中。21世纪的中国,慈善伦理必须在传统的基础上,在伦理观念、伦理关系和实践形式上加以变革,才能更好地承担起神圣的使命。  相似文献   

2.
慈善本质上是"善",但慈善活动过程中不乏伤害受助者尊严的情况。随着"尊严"价值在现代社会的不断凸显,"尊严慈善"成为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理念。"尊严慈善"主要指慈善主体尤其受助者必须而且应当得到自己、施助者以及社会的尊重和善待,同时,在慈善关系中的参与主体之间应当相互尊重。受助者的尊严是"尊严慈善"的核心问题,受助者与施助者在自尊与尊重的双向互动中促进受助者的尊严;慈善机构对受助者尊严的实现具有伦理共同体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的商品经济是以自然经济为主体的商品经济,儒家伦理渗透到商品交换活动中,形成了“以义取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商品交换原则,但其交换的主体是缺乏独立人格的主体。市场经济要求塑造伦理经济人,同时也必然塑造出非伦理经济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承认、允许伦理经济人的存在,又必须克服、杜绝非伦理经济人的滋生,同时还应该提倡超越伦理经济人的道德理想和情怀。市场经济中伦理经济人的伦理原则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理想都可以在中国传统伦理中找到文化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4.
白族是有着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其传统思想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慈善伦理思想:"慈以扶弱"为核心的儒家慈善伦理;"团结互助"为重点的宗族乡梓慈善道德;"本主崇拜"为载体的宗教慈善思想等,对调整白族人民的慈善互助行为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现代慈善伦理的构建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计划慈善体制被打破,慈善呈现出自由而多元的特点。中国现实社会中存在两类慈善:一是纯粹的慈善,二是带有功利倾向的慈善。为了促进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既能坚守慈善的伦理本质,又能更好地获取发展的动力,须要对我国慈善事业进行分类。对于不同类型的慈善,要运用有针对性和层次性的引导方式。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固守慈善的伦理本质,倡导纯粹的慈善理念;强化企业家的责任意识,提升企业慈善的道德境界;重视慈善法律法规建设,保障慈善走向法治轨道。  相似文献   

6.
现代慈善伦理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基于个人的德性伦理,也包括基于社会正义的规范伦理。被大众广泛认同、体现社会正义的规范伦理,是个人德性伦理的必要支撑。当前,我国正处于传统慈善向现代慈善转型的时期,在继承和改造传统的个人德性伦理的同时,要适应现代慈善事业的组织化、规模化、普遍化和公共化特征,更加注重构建基于社会正义原则的规范伦理,形成完整、理想的现代慈善伦理生态。  相似文献   

7.
一般认为,中国传统慈善事业的伦理意义体现在对"仁"的高扬与彰显,这一论点符合我们对中国社会德性论传统的认识,但这种只强调动机而较少关注道德实践结果的倾向却遮蔽了传统慈善事业重"善"的事实。中国传统慈善是以"仁"的道德情感为动机,以"善"的实现为目的的道德实践。"仁与善"共同构成了慈善伦理的双重道德哲学意涵,并在慈善事业上具体表现为"养"与"教"。传统慈善"教养兼施"的模式可以在伦理型文化之中实现自洽,但近代以来,传统伦理价值体系崩解后,"仁养"与"善教"发生分裂,两种慈善事业路径分别孕育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和公益事业的萌芽。  相似文献   

8.
现代慈善伦理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基于个人的德性伦理,也包括基于社会正义的规范伦理。被大众广泛认同、体现社会正义的规范伦理,是个人德性伦理的必要支撑。当前,我国正处于传统慈善向现代慈善转型的时期,在继承和改造传统的个人德性伦理的同时,要适应现代慈善事业的组织化、规模化、普遍化和公共化特征,更加注重构建基于社会正义原则的规范伦理,形成完整、理想的现代慈善伦理生态。  相似文献   

9.
认为现代慈善伦理必须在传统的基础之上实现价值的重构,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提出通过培育慈善文化、强化政府责任、健全慈善组织等路径,不断彰显现代慈善伦理的价值,从而推进慈善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为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创新的认识,梳理了近代以来学界对中国文化出路的探讨,并结合实际进行了系统分析。分析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创新是必要而迫切的,在创新的过程中必须以价值观念为核心、以理性思维、现实的问题导向为原则,创新的关键在于尊重文化传统的现实和坚持现代化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