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运用空间杜宾模型(SDM)分析2008—2017年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创新要素集聚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显示:除创新人力要素集聚外,创新资本要素集聚、创新技术知识要素、对外开放水平(FDI)、创新效率均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从溢出效应的分解来看,创新人力要素集聚、创新技术知识集聚和FDI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均大于间接效应,而创新资本要素集聚和创新效率则相反,即直接效应小于间接效应。  相似文献   

2.
资本创造模型(CC模型)忽视了要素流动对产业空间分布的影响。而发展的新的资本创造模型则认为资本集聚的过程必然伴随着工业劳动力的流动过程。另外,是资本的实际收益而不是名义收益决定资本是否创造。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贸易自由度、工业品支出份额及资本贴现率的变大,替代弹性及资本折旧率的变小,将降低对称结构的稳定性,而提高中心-外围结构的稳定性;经济地理空间的产业均衡是集聚力和分散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当企业生产工业品的规模报酬递增程度足够显著,或者工业品支出份额很高时,市场拥挤效应将彻底消失,并转化成为促进产业集聚的动力;突破点与持续点的大小比较可以形成不同的关系,这意味着随着贸易自由度的变化,本文发展的资本创造模型可以体现出多样化的产业空间动态演化行为。  相似文献   

3.
运用1998—2013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在构建经济集聚对农民收入的理论分析框架的基础上,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测度经济集聚对农民收入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以及总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各省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在不同的空间关联模式下,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存在低水平聚集的现象。控制工业化率、资本劳动比以及人均农业总产值等变量,邻接权重和经济权重下经济集聚对农民收入在区域内部、区域间及总溢出效应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东部地区需谨防工业化虹吸效应的不利影响,中西部地区需保障区域内部合理的经济结构比例、降低技术外溢的区域间距离。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Arc GIS、Geo Da等软件对20002015年四川经济增长数据进行空间计量分析,研究发现四川经济增长空间分异明显,全域无空间依赖性,局域出现贫困的集聚,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对经济增长有正向促进作用,前者贡献高于后者。20002015年四川经济增长数据进行空间计量分析,研究发现四川经济增长空间分异明显,全域无空间依赖性,局域出现贫困的集聚,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对经济增长有正向促进作用,前者贡献高于后者。20002011年间,贫困空间集聚的四川藏区县域经济不存在明显空间效应,主要依赖物质资本要素驱动,近年来出现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且人力资本贡献率逐步增强。建议发展城市群体,形成人口、产业空间集聚的同时,提高城市群区域对贫困地区的辐射带动,促进经济增长空间溢出;精准扶贫与片区扶贫相结合,加大贫困地区扶贫攻坚力度;继续提高人力资本贡献率,改变物质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抓住长江流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机遇,重构经济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5.
高技术产业在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方面具有重要带动作用。以长江经济带11省市高技术产业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杜宾模型,选取2006—2015年面板数据,研究创新要素集聚及其对高技术产业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创新要素集聚的非均衡分布特征明显;除资本投入和劳动力投入外,创新要素集聚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创新要素集聚在省域间的溢出效应大于省域内的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制造业空间集聚程度不断深化,深刻影响了中国制造业对外贸易格局。基于“规模效应”与“拥挤效应”的视角,运用2003—2016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空间集聚影响制造业出口的影响效应与影响方向、行业与地区异质性进行了分析与验证,研究结果表明:(1)空间集聚对于制造业出口的影响取决于“规模效应”与“拥挤效应”之间的权衡,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形”关系。(2)空间集聚程度的不断加深不仅能够扩大出口规模,同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优化制造业出口结构。(3)空间集聚对制造业出口影响的“拥挤效应”已经开始显现,且“拥挤效应”在东部地区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人力资本提升与区域创新能力发展是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力。通过选取2011—2019年中国31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和门槛回归模型分析了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与区域创新能力的非线性关系。结果表明: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与区域创新能力具有空间非对称格局特征,绝大部分省份目前仍处于低集聚低创新型(ih);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的创新效应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人力资本结构的初级化并没有表现明显的空间效应;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存在显著的门槛特征,在时间上表现出倒U型关系。基于此,建议各地区制定合理的人才战略,高度重视区域一体化战略,发展人力资本的知识溢出效应并动态处理人力资本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旅游业空间集聚是规模经济效应的前提和基础,规模经济效应反映了产业集聚的效率水平。鉴于我国旅游业空间集聚的现实情况,在通过赫芬达尔指数和区位熵指数衡量我国旅游业集聚水平及空间分布特征的前提下,利用2007—2016年31个省份的数据,借助空间杜宾模型对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东北部和西南部的旅游业规模经济效应进行测度。研究结果表明:1.东中西部和西南地区旅游业呈现规模经济效应,东北地区表现为规模报酬递减;2.空间集聚促进规模经济实现,但不是实现规模经济效应的充分条件;3.我国区域旅游业空间集聚的回波效应大于辐射扩散效应;4.政策因素在我国旅游业区域规模经济效应的实现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空间报酬递增视角下,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有一种新的诠释:流通企业空间集聚带来了要素结构、成本结构、市场结构与需求结构升级,致使知识外溢效应增强、公共物品供给增加、垄断利润加速生成以及交易成本持续降低,由此形成了空间报酬递增、促进流通产业向“集聚、集群与集约”的新型发展方式转变。因此,空间集聚与报酬递增在促进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绿色发展的重要引擎。利用2005—2019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多种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城市绿色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城市绿色发展之间存在“U”型关系;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会对邻近城市产生虹吸效应,导致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可以通过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影响城市绿色发展,其中产业升级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负,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的本地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均显著为正。从地理区位来看,东部地区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不仅有利于自身绿色发展,还会对邻近城市绿色发展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负。从行业来看,信息传输和计算机服务业集聚不仅能显著促进城市绿色发展,也会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集聚会促进城市绿色发展,但会对邻近城市产生不利影响;交通运输业集聚的外部性则具有本地化特征。因此,应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发挥东部地区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推动中部和西部地区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00—201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采用SDM模型来研究异质性农村人力资本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空间效应,并进一步分解为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存在显著正向空间集聚效应,并且这种空间集聚效应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关;(2)初级、中级、高级农村人力资本的空间集聚效应特征呈现明显空间差异:初级农村人力资本大多数集聚于西部省份,中级农村人力资本大多数集聚于现代农业相对发达的省份,而高级农村人力资本的高集聚区经历了从东北地区向长三角地区的动态转移;(3)中级、高级农村人力资本显著缩小了本地区及邻近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但中级农村人力资本的作用更大,而初级农村人力资本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因素,而人口老龄化与人力资本结构对科技创新具有重要影响。文章采用2008—2017年31个省面板数据,基于空间杜宾模型,对人口老龄化、人力资本结构与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空间杜宾模型的实证结果显示,人口老龄化对本地区及邻近地区科技创新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人力资本则可以显著促进本地区科技创新,但对于邻近地区,以不同数据指标测度的人力资本并未表现出预期的空间正向溢出。另外,人力资本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人力资本在人口老龄化影响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存在部分遮掩效应。因而在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应不断优化人力资本结构,进一步增加科研投入,以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利用中国各省市区2005-2017年的数据,在碳排放强度测度和空间自相关检验的基础上,构建动态空间杜宾模型(SDM)研究中国区域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效应。研究表明:中国区域间的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空间效应。经济增长、技术投入对碳排放强度产生负向的空间直接效应,产业结构、能源强度、能源消费结构对碳排放强度产生正向的空间直接效应,并且长期效应大于短期效应;技术投入对碳排放强度产生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产业结构、能源强度对碳排放强度产生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且能源强度仅存在短期的空间溢出效应;经济增长、能源消费结构对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现有经验研究的文献对农村基础设施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具有2种相反的结论,其主要原因在于忽略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利用1997-2008年我国省级农村经济增长数据和完全修正普通最小二乘法的面板协整估计,研究了农村基础设施及其空间溢出效应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农村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对我国农村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且农村基础设施资本存量也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这表明政府在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的同时,还应协调相邻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以充分发挥农村基础设施的最大经济效益,推动当地及相邻地区的农村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5.
使用1995—2015年中国30个省区面板数据,在空间杜宾面板模型基础上加入时间因素,构建动态空间杜宾面板模型,使用经济距离和经济地理距离空间权重矩阵,实证分析了交通基础设施与人力资本两因素对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显示:(1)两因素在经济距离空间权重矩阵和经济地理距离空间权重矩阵中均对区域创新能力产生了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和时间累积效应。前者对区域创新能力产生正空间溢出,后者对区域创新能力产生负空间负溢出;(2)两因素对区域创新能力空间溢出效应的大小同时受地理距离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3)两因素对区域创新能力速度提升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在对我国省域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水平进行测度的基础上,构建空间计量经济模型,设置邻接权重、地理权重和经济权重三种空间关联模式,从空间维度实证检验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农村贫困影响的直接效应与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我国省域农村贫困率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高-高”与“低-低”集聚的特征;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不仅能促进本地区农村减贫,还可以通过空间溢出效应促进邻近地区农村减贫;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也有助于本地区和相邻地区的农村减贫。提出应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产业融合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农村减贫。  相似文献   

17.
基于技术创新理论,运用要素错配模型与空间杜宾模型分析长三角城市群41个地级市2010—2018年科技创新要素空间配置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各地区科技创新要素的空间配置存在显著差异,且科技创新资本要素配置较人力要素配置更不合理;信息化水平、企业内部研发及城市化水平均有利于科技创新要素在空间上的合理配置,而工业化水平不利于这一配置,各因素空间溢出效应明显;财政政策通过空间溢出效应正向促进科技创新人力要素合理的空间配置,而对外开放程度仅通过本地效应正向促进科技创新人力与资本要素进行合理的空间配置。基于此,从积极采取差异化的要素配置模式、充分利用主要因素的空间溢出效应、科学合理地制定相关政策等方面,提出优化科技创新要素空间配置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扩大就业的背景下,环境规制能否同时实现环境保护、绿色就业与高质量发展等多重目标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构建一种操作便捷的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将其分解为结构效应、技术效应及规制效应,在统一框架内剖析环境规制影响高质量发展的人力资本机制,并使用联立方程空间自回归模型和省际面板数据进行检验,探究在各类人力资本因素调节下环境规制对高质量发展的非线性效应。研究发现:(1)环境规制能通过人力资本积累、产业结构升级、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等途径影响高质量发展。(2)环境规制通过与人力资本溢价的动态匹配,能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助益高质量发展。(3)环境规制在人力资本因素调节下对高质量发展存在非线性影响。总体而言,人力资本因素的改善有利于充分发挥环境规制对高质量发展的倒逼效应;提升人力资本质量是当前调控人力资本因素、释放环境规制高质量发展效应的政策重点。(4)中国高质量发展存在显著为正的空间溢出效应,地方政府在环境问题中缺乏协同治理,削弱了这种空间溢出效应,因此全局层面的高质量发展有较大提升空间。充分激发环境规制的人力资本积累效应,从单纯注重人力资本“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实现区域协同治理,这对有效改善环境规制的高质量发展效应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现有对人力资本空间结构的研究成果仅定性地分析了空间结构对社会经济发展会产生影响作用,尚未发现对上述影响作用程度进行定量度量的研究,更没有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决策优化研究。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首先结合层次分析结构从经济发展水平、区域产业结构、地区持续发展三个方面提出了用于评价人力资本空间结构运行效率的系统分析结构,然后应用能够通过两两比较方式进行决策信息表达且能够对决策信息进行不完全描述的DS/AHP方法构建了相应的评价方法,最后通过一个模拟案例演示了提出方法的具体操作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