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美国,随着近年来"亚裔研究"、"中国研究"等学科的发展,美国华裔的文学和文化成为研究热点。而身份问题更是族裔研究的重点。身份不仅是一个学术研究课题,也是少数族裔非常关心的现实问题。身份表示一个人的归属,因此身份也是美国华裔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以美国当代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小说《喜福会》为例,探讨美国华裔的身份变化,揭示身份中文化、族裔和社会因素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2.
当代美国华裔女性主义文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70年代,随着当代美国华裔文学的繁荣,作为"冒现的文学",当代美国华裔女性主义文学也开辟出了自己的新领域.少数族裔妇女认为.不仅性别,而且种族、文化、阶级等诸多因素都参与了女性主体建构.当代美国华裔女性写作研究以多元视角丰富了我们对女性的认知方式,并为美国华裔及亚裔研究、美国华裔文学及亚裔文学的发展与繁荣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美国文学明显是以白人、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男性、东部作家为主流,弱势族裔作家常常充当象征性的点缀.这种情况一直到80年代才渐有改观,特别是从性别和族裔的角度对美国文学的重新观照使美国文学与文化的范畴更为宽广.美国主流社会对华裔的种族歧视采取的是一种性别的形式,无论是华裔男性之女性化还是华裔女性之异国情调一直是华裔难以摆脱的刻板形象,从社会性别身份的视角对美国华裔文学的研究和思考也因此具有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4.
近20年来,亚裔美国文学不仅成为了美国族裔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已成为美国文学中的一大亮点——老一代作家进入经典作家的行列,新作家不断涌现,其作品也总有一鸣惊人之处。相应的族裔美国文学研究,也逐渐成为美国学术界的热点之一。在国内,特别是在近十年之内,亚裔美国文学研究突飞猛进,有了很大的起色。本期编发的美国族裔文学方面的三篇文章,其最重要的特点是:一手材料、观点新颖、探讨深入。美国诺维奇大学副校长黄桂友教授是具有国际影响的华裔学者,在亚裔美国文学研究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在《族裔文学研究中的全球视野》的访谈中,阐释了自己在编辑和撰写系列族裔文学研究著作时的一些洞见,对中国研究美国族裔文学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语言的背叛:移民作家的位置在哪里?》详细地介绍了美国著名华裔作家哈.金的最新评论著作《移民作家》的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移民作家与代言人、移民作家的位置等问题做了详细的探讨。《诗情画意背后的那段历史》是国内少有的专门评论越南裔美国文学的学术论文,所评论的《我们都在寻找的那个土匪》是越南裔美国文学中最新的重要作品,在大陆尚无译本。我们希望这三篇文章能够对中国的族裔文学特别是亚裔美国文学研究起到一定的推...  相似文献   

5.
近20年来,亚裔美国文学不仅成为了美国族裔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已成为美国文学中的一大亮点——老一代作家进入经典作家的行列,新作家不断涌现,其作品也总有一鸣惊人之处。相应的族裔美国文学研究,也逐渐成为美国学术界的热点之一。在国内,特别是在近十年之内,亚裔美国文学研究突飞猛进,有了很大的起色。本期编发的美国族裔文学方面的三篇文章,其最重要的特点是:一手材料、观点新颖、探讨深入。美国诺维奇大学副校长黄桂友教授是具有国际影响的华裔学者,在亚裔美国文学研究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在《族裔文学研究中的全球视野》的访谈中,阐释了自己在编辑和撰写系列族裔文学研究著作时的一些洞见,对中国研究美国族裔文学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语言的背叛:移民作家的位置在哪里?》详细地介绍了美国著名华裔作家哈.金的最新评论著作《移民作家》的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移民作家与代言人、移民作家的位置等问题做了详细的探讨。《诗情画意背后的那段历史》是国内少有的专门评论越南裔美国文学的学术论文,所评论的《我们都在寻找的那个土匪》是越南裔美国文学中最新的重要作品,在大陆尚无译本。我们希望这三篇文章能够对中国的族裔文学特别是亚裔美国文学研究起到一定的推...  相似文献   

6.
近20年来,亚裔美国文学不仅成为了美国族裔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已成为美国文学中的一大亮点——老一代作家进入经典作家的行列,新作家不断涌现,其作品也总有一鸣惊人之处。相应的族裔美国文学研究,也逐渐成为美国学术界的热点之一。在国内,特别是在近十年之内,亚裔美国文学研究突飞猛进,有了很大的起色。本期编发的美国族裔文学方面的三篇文章,其最重要的特点是:一手材料、观点新颖、探讨深入。美国诺维奇大学副校长黄桂友教授是具有国际影响的华裔学者,在亚裔美国文学研究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在《族裔文学研究中的全球视野》的访谈中,阐释了自己在编辑和撰写系列族裔文学研究著作时的一些洞见,对中国研究美国族裔文学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语言的背叛:移民作家的位置在哪里?》详细地介绍了美国著名华裔作家哈.金的最新评论著作《移民作家》的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移民作家与代言人、移民作家的位置等问题做了详细的探讨。《诗情画意背后的那段历史》是国内少有的专门评论越南裔美国文学的学术论文,所评论的《我们都在寻找的那个土匪》是越南裔美国文学中最新的重要作品,在大陆尚无译本。我们希望这三篇文章能够对中国的族裔文学特别是亚裔美国文学研究起到一定的推...  相似文献   

7.
美国华裔的族裔身份与中国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裔的族裔身份(Identity)是美国华裔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的主题。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文化在华裔族裔身份定位中起到不同的作用。中国文化对于美国华裔有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中国文化是理解美国华裔族裔身份衍变和现状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加拿大少数族裔英语文学是加拿大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加拿大文学研究的重点关注对象。我国在华裔、南亚裔、犹太裔和俄裔加拿大英语文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对其他少数族裔英语文学的关注度还不够,对一些重要少数族裔作家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全面,研究面相对狭窄,尚未形成研究规模。文学作品译介方面的匮乏是造成我国加拿大少数族裔文学研究相对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华裔女性作为异域少数族裔承受着双重压力本土男权观念和异域的种族歧视.这导致了华裔女性写作的双重边缘性.通过文学文本反映这种压力和边缘性,正是华裔女性写作的魅力和特质.  相似文献   

10.
以华裔美国文学为例,在现代多民族国家如美国社会之多元文化主义背景下少数族裔———华裔美国人文化认同复杂新变。盎格鲁萨克逊文化主导之下的文化多元主义并没有为少数族裔文化的保留和发展提供合适的空间,族裔文化共同体传播的乏力和美国个体主义的流行,使得少数族裔文化在开放时代迅速零碎化、民俗化、边缘化,在美国华裔文学中华裔文化民族主义理想伸张艰难。  相似文献   

11.
西方华裔儿童文学是长期被中国学界忽略的一个研究领域,这一文学群落具有独特的创作宗旨、生态样貌和传播价值,大多聚焦于儿童对族裔文化的认知及成长中的身份认同问题。其文化书写中往往包含跨界性的文化场域和融合性的审美经验,鼓励儿童构建想象中的东西方"文化共同体"。对于这一具有鲜明跨国族意识的儿童文学群落的研究,需要运用民族志文化研究、身份理论、差异理论等深入辨析这一群落内部跨文化身份书写的复杂性和差异性。此外,还需要对西方华裔儿童文学及其相关的亲缘文学进行多维度的比较,考察其在文化书写经验方面的相因性与异质性。对于西方文化语境中的华裔儿童文学的研究,可为全球化时代中国儿童文学如何拓展话语空间提供借鉴,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2.
非裔作家托妮.莫里森和华裔作家谭恩美,作为美国少数族裔作家同处于边缘地位,她们的作品描述了少数族裔的“母爱”主题,通过这种不寻常的母爱描写反映了西方新文化殖民霸权主义对美国少数族裔的心理侵略。  相似文献   

13.
族裔身份是美国华裔文学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中国文化在华裔的族裔身份定位中有必不可少的作用。社会环境、经济形势和政治动机等因素 ,使得身份定位中的中国文化政治化  相似文献   

14.
家族故事是美国华裔女性小说的主要内容,研究者们分别从"身份"问题、性与性别问题、自传书写和记忆研究等角度展开论述,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是,现有研究多聚焦华裔的族裔意识与性别权利诉求,阐释的角度略显单一.倘若以生命书写为轴,研究者或可在历史、记忆与空间的三维辩证关系中审视华裔女性小说以跨国生存经验谋求华裔在地的深意,继而探讨华裔女性小说家族叙事研究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5.
比较种族主义是美国主流社会处理各个少数族裔之间关系的惯用策略,目的是使各少数族裔互相制衡,以维持白人至上的主流利益和地位。亚裔美国文学批评家赵健秀在其批评实践中融入了跨族裔的视野,亚裔与非裔的比较以及在亚裔内部华裔与日裔的比较成为赵健秀文学批评的两大视角。通过比较,赵健秀强调跨族裔联盟的重要性,并为组建亚裔文化联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跨族裔研究是少数族裔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视角,对于尚处于弱势的华/亚裔美国文学的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作为美国少数族裔文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美国华裔文学起于19世纪华人移民美国时的“天使岛”诗篇,从早期的《金山歌集》、《埃伦诗集》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华裔小说的崛起,美国华裔文学历经坎坷,逐步登上了美国经典文学的舞台,它是一面镜子,较真实地反映了华人移民在美国的成长经历。由于历史上美国社会对华人的排斥、挤压甚至敌视,华裔及其后代有着强烈的种族和身份意识。中国和中国文化始终是他们无法割舍的“根”,但是这种“根意识”也随着华裔在美国特殊的生活经历而发生嬗变,构成了华裔独特的族裔体验。  相似文献   

17.
美国华裔文学以其卓越的成就和蓬勃发展之趋势受到了全球文学界和评论界的深度关注。而西方的批评激发了华裔作家的创作热忱,为华裔文学的繁荣注入了新活力。近年来兴起并颇具世界影响力的"文化表征理论"受到了文学和文化研究者关注,为全球文学和文化研究提供了一种崭新视角。在系统、深入研究该理论的基础上,他们对美国特定历史时期出现的一种文学表征形式——美国华裔文学书写进行一种全新解读,以期进一步推动和拓展华裔文学的传承、发展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汤婷婷的代表作《女战士》是美国华裔文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以自传体的形式,表现了华裔女性在族裔和性别的双重歧视下所作的挣扎和努力。被边缘化了的华裔女性像传说中的"女战士"花木兰一样,勇敢而坚定地在多元化的美国文化中寻找自我的位置,并以独特的方式重塑自我。  相似文献   

19.
随着后殖民理论的兴起并在全世界范围广泛传播,有关流散文学、少数族裔文学、华裔文学的研究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或热点。这其中少数族裔文学又成为热点中的热点。鉴于20世纪杰出的犹太作家弗朗茨·卡夫卡是一位典型的少数族裔作家,对他的关注和研究可以看作是世界少数族裔文学发展变化的晴雨表,甚至可以用来“重新审视和理解世界文学及其批评话语”。卡夫卡属于少数族裔作家,有些时候还属于绝对的少数。卡夫卡特别关注少数族裔的生存状态,他们面临的各种问题,他们的语言困惑,当然也包括他们的文学创作等问题。作为一位少数族裔作家,卡夫卡甚至希望从边缘走向更远的边缘。  相似文献   

20.
1950-1960年代美英的中国“十七年文学”解读者,部分来自政治、历史研究领域,部分来自中国古典文学、文化研究领域,少有专业学者。“冷战思维”、“西方中心主义”观念等对其影响深刻,使他们的言说大多意识形态色彩浓厚,并倾向于采用西方艺术标准评价“十七年文学”。但族裔身份差异使西方本土解读者与华裔解读者两部分力量,深层次文化立场并不同,促使本时期美英对中国“十七年文学”的言说呈现出了复杂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