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闫春慧 《阴山学刊》2011,(6):61-64,68
隋唐五代时期汉语"洗涤"语义场含有14个场内成员——"沐"、"浴"、"澡"、"盥"、"浣(澣)"、"洒"、"濯"、"溉(摡)"、"洗1"、"涤"、"漱"、"漂"、"汰"、"淘"。义场格局较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发生了较大变化,表现为旧词的消亡和原有成员的发展演变,这一时期没有新词的产生。  相似文献   

2.
船山在《庄子解》中对"神"的阐释,蕴含甚广,着意甚深。"神"作为"天之精"、"气之醇",是宇宙自然及社会人生的价值根基;作为"生之主","神"以其真纯之性呈显着"生"的意义。通过对"神与明"的阐发,船山倡导由"明"入"神"的认识论转化,以消解"是非"之争。"凝神"是船山的工夫论和修养论,它蕴含着"持志"的内在性、"合天"的超越性,并延展出具有普遍性的"天均之大用"。  相似文献   

3.
英语的"全球化"带来了英语的"本土化"和"当地化"。虽然"nativization"和"localization"均可译为"本土化",但"localization"是英语在全球扩张的"常态",而"nativization"则是前者的深入表现。英语在"外圈"国家的适应性变化必然会是"当地化"的。但由于英语在这些国家已经"内化"、"制度化",因而这种变化是更为彻底的"nativization"。作为"扩展圈"国家,中国英语成为"功能性"母语的政治、文化、历史基础,其"本土化"将一直是"localization"。  相似文献   

4.
以信息时代特征为考量,以"网络化大图书馆"工作性质为出发点,以优秀图书馆员为标杆,认为图书馆员应形成"服务意识"、"协调意识"、"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和"创新意识",铸就"身体支配能力"、"信息捕捉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导航能力"和"信息再造能力"。唯如此,图书馆员才能求取理想工作效果,成为"优秀图书馆员"称号的拥有者。  相似文献   

5.
李刚 《殷都学刊》2011,32(2):101-103
《山海经.海外西经》中"形天"一词历来解释纷纭,目前学界多从袁珂之说,将"天"解释为"人首"义。本文从古文字学角度对这一说法提出了质疑,认为"形天"应为"刑元"之误,训"天"为"首"于文献无证,亦是错误的。"元"字的古文字形体突出"人首"形,传世文献中"元"字用作"人首"义的例证又颇多,"天"、"元"二字隶楷阶段的字形非常相似,所以《山海经》中"形天"应是"刑元"之误,"天"与"元"应是形近讹误。  相似文献   

6.
荀子哲学中的"他人"思想主要体现在关于"分"的论述中。一方面,他通过"天人之分",将人从神秘化之"天"中分离出来,凸显了个体的独立存在与价值,在确保人类主体地位的同时,赋予"他人"以个体的独立性。"他人"对于"我"也是独立的,不能被同一化,因此,"我"与"他人"的关系自然成为荀子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荀子通过人类社会的"明分使群",超越孔孟儒学中"我"对"他人"道德伦理示范的单向维度,提出了具有现代"他人"思想内涵的"我"与"他人"各尽其职、和合相宜的伦理思想。荀子的"他人"思想对于消融当下社会矛盾与冲突、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培养目标的"通才"与"专才"就是时下高校提倡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许多高校提出的"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便是兼顾"通"与"专"的模式。在实现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过程中,应该"通识"与"专业"并重。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浅谈了通才与专才教育辩证统一的关系,即在"通"的基础上要有所"专",有"一技之长"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8.
钱基博先生不仅是一位国学大师,也是一位有思想的教育实干家,其教育思想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人格"与"国性"为主题,以"仁"与"善群"为人的基本素质,以"国文"与"读经"为主要教育阵地,以"唤醒"和"感染"为主要方法,以"研究"和"教学"为终身事业。其教育思想对当今人文教育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王向远 《江淮论坛》2013,(3):137-147
"意气"(いき)是从江户时代游廓(妓院)及"色道"中产生出来的、以身体审美为基础与原点、涉及生活与艺术各方面的一个重要概念,具体表现在德川时代的市井文学中,并由当时的《色道大镜》等"色道"著作加以初步提炼,到了现代又经美学家九鬼周造及其他日本学者加以研究阐发,从而成为继"幽玄"、"物哀"、"寂"之后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四大审美范畴之一。"色道"的实质就是"美道",产生于色道的"意气"其实质是"身体美学"。"意气"是男女交往中互相吸引和接近的"媚态"与自尊自重的"意气地"(傲气)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审美张力,是一种洞悉情爱本质,以纯爱为指向,不功利、不胶着,潇洒达观,反俗而又时尚的一种审美静观(谛观)。与"意气"相关的次级概念主要是"通"和"粹"。"通"是潇洒自如的男女交际行为,"粹"是纯粹无垢的心理修炼。将外在的"通"与内在的"粹"加以综合呈现,是"意气"之美的表征,有这种审美表征的人就是"通人"、"粹人"或"意气人"。  相似文献   

10.
左少兴 《云梦学刊》2010,31(5):28-33
俄国德·谢·利哈乔夫院士说:"俄罗斯从来不是东方"("Россияникогда не была Востоком")。古代罗斯,在其历史发展初期(公元9世纪中叶),位于东欧平原一隅;后来(从16-17世纪直到19世纪)她逐渐"东扩",以至"地跨欧亚两洲"。尽管如此,莫斯科公国和俄罗斯帝国在历史上不曾是也不可能是"沟通"东西方文化的"桥梁"。联系东西方文化("中西文化交流")的是欧亚大陆上的"丝绸之路"。因此,所谓俄罗斯人与"东方人"、"东方民族"在"民族性格"、"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在"价值观、社会观、人生观等方面"彼此"接近"、"近似"、"相似",甚至"同出一辙"(代替"如出一辙")以及诸如此类说法,纯属牵强附会,不经之谈。  相似文献   

11.
李凤兰 《理论界》2012,(1):137-138
由于对"是"的义位判定不同,学者对《尔雅.释言》"是,则也"的释读多有争论,焦点为二者是否同义,在哪个义位上构成同义关系。本文依据"是"、"则"各自的语义引申系统,以出土文献为例证,判定"是"为"法则"义,即"是"、"则"在"法则"义上构成同义关系。  相似文献   

12.
先秦时期"洗涤"义场成员众多,洗涤义的下位义由不同的义场成员分别承担。"一般洗涤动词"中包含"濯"、"溉(∧)"、"涤"、"洒"四词,其中"濯"为核心成员,而"洗"也已表现出使用范围逐渐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数"是语法学上的一个重要范畴。考察上古文献中第二人称代词的称数,比较它们的发展变化,我们就会发现:第二人称碟词在殷商时期的卜辞中极少出现,"汝"、"乃"表示单数,"尔"为复数。西周时期,"女(汝)"、"乃"、"尔"、"若"可表示单数和复数,"而"、"戎"为单数。春秋时期,"尔"、"女(汝)"可表示单数和复数,"乃"、"而"只表示单数。战国时期,"女(汝)"、"尔"、"若"可表示单数和复数,"而"、"乃"基本为单数。秦至汉初,"若"、"女(汝)"可表示单数和复数,"而"、"乃"、"尔"只指称单数。西汉中晚期,"汝(女)"、"尔"、"若"、"而"可表示单数和复数,"乃"为单数。  相似文献   

14.
刘克稳 《船山学刊》2012,(1):112-117
以往对荀子"性伪论"的解释有简单化倾向。"性"就是指自然的本性,"伪"就是"人为"。但荀子文本中另外几个重要概念如"情"、"欲"、"心"、"天"等与"性"密切相关,而且"伪"的内涵还包含了"修"、"文"、"学"、"养"四个相关概念。荀子"性伪论"思想的重要性和核心价值,亦即荀子对人之认知本性与后天践履的强调。这使得荀子"性伪论"思想突破了其政治学——伦理学的范畴而通向美学,集中表现为"欲——乐——礼"三者的游戏。  相似文献   

15.
《家庭科技》2011,(7):52-52
1.每天关机前要做的清理双击"我的电脑"——右键点C盘——点"属性"——点"磁盘清理"——点"确定"——再点"是"——再点"确定"。清理过程中,可看得到临时文件被清除了,C盘的空间多了。对D,E,F盘也用此法进行。2.随时要进行的清理打开网页——点最上一排的"工具"——点"Internet选项"——再点中间"Internet临时文件"  相似文献   

16.
在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背景下,欠发达地区面临着"加快发展"和"加快转变"的双重任务。欠发达地区在转方式调结构中,必须坚持以跨越发展为主题,处理好"快"与"好"的关系;以产业升级为主线,处理好"新"与"旧"的关系;以统筹发展为主轴,处理好"城"与"乡"的关系;以绿色发展为主导,处理好"增"与"减"的关系;以改善民生为主旨,处理好"强"与"富"的关系,才能够创新突破,有所作为,加快科学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17.
李小平 《云梦学刊》2010,31(4):135-137
在古汉语中,表示"吞咽食物、饮料"义,秦汉由"食"和"饭"等词承担。"食"和"饭"兼有名词和动词二种语法功能,先秦至汉魏六朝"食"的动词用法超过了名词,元代以后随着"吃"出现频率的增加,在通俗文献中"食"、"饭"主要用作名词。"吃"和"喫"是两个词,"吃"表"口吃"义,"喫"表"吞咽食物、饮料"义,魏晋出现混用,后归于一字。从晚唐五代起,"吃"在白话文中开始取代"食"和"饭"的这一用法。  相似文献   

18.
张世亮 《阴山学刊》2010,(4):102-104,121
方以智针对"有"、"无"这一对范畴提出了"不落有无"说。经过对"半提"与"全提"的批判,他在"允中氏之则天"、"子思之言‘中、和’"与"孟子之创为‘养气、践形’之说"三个方面,详细阐释了"大全提"意义上的"不落有无",从而指出"大全提"才是"不落有无"的真正内涵。方以智"不落有无"说的提出最终导致了其学术取向上的"统合三教"主张。  相似文献   

19.
现代新儒家作为一个阵营,重要特征之一是重视本体论建构。牟宗三由海德格尔的"基本存有论"入手,通过讨论康德关于"我"的含义,区分了以"真我"为核心的"三个我"。进而,他将"真我"与"良知"沟通,最终确立起"良知"的本体地位,为其"道德形上学"的建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物感"是"物"与"感"之间的双向交流活动,其中"情"是"物"与"感"之间的桥梁。正是由于玄学催生了"情"与"物"的独立,才使"物感说"作为一个审美范畴在魏晋时期成熟。"物感说"的成熟,为魏晋时期人与自然和谐、亲和关系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