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江户时代著名的汉学家、史学家、文学家和诗人赖山阳,化费了25年时间苦心编撰的《日本外史》,叙事简赅、议论明通、褒贬微显、文笔生动,足以透视作者的史学思想和学术风格。是书出版以后,后人有众多编纂,及至在中国的翻刻和流传。这一由日本人所撰写的汉文著作及其流布中土,成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史书,可称中日文化交流的“标本”。  相似文献   

2.
评日本赖山阳《东坡诗钞》曾枣庄关键词:日本,赖山阳,《东坡诗钞》古代的日本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我是知道的。但我没有料到,南宋兴起(北宋有苏洵的(苏批孟子》,不可信)、明清时颇为盛行的评点派的鉴赏法,也传到了日本,赖山阳的《韩苏诗钞》就是明证。此书是日...  相似文献   

3.
试论汉唐史学中的家学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史学史上,家学传统是一个特点。这个特点在汉唐史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一汉唐史学中的家学传统,首先表现在父子相传,子承父业,往往把史学当作一种重大的、严肃的事业看待而矢志不移。在著名的《二十四史》中,汉唐时期产生的《史记》、《汉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南史》、《北史》等历史著作,都是和这种  相似文献   

4.
文化史学与历史哲学张富祥一文化史学的传统,着宽泛一点说并不始于近现代。例如日本文化史学的代表学者西田直二郎便认为,在日本,这一传统就存在于《愚管抄》、《神皇正统记》及《读史余论》等古典史著形式中(《日本文化史序说》)。同样我们可以说,无论在中国、在西...  相似文献   

5.
刘知几的代表性作品《史通》,作为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史学理论和史学史专著,第一次对唐中叶以前中国封建史学的发展作了较为全面的总结和批判,揭露了自孔子以来传统史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他根据自己多年修史的经验,论述史籍源流、体例,史官建置和旧史得失等,有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他从史学理论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为史学史的研究和史书编纂学的探讨,树立了基础和规模,其中不少观点至今仍不乏借鉴意义.自《史通》问世以来,对其评价有毁有誉,而总的来说褒多于贬.这里仅就《史通·本纪篇》谈谈刘知几的史学观点以及本人学习过程中一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金毓黻撰写的《中国史学史》,可以视为中国史学史学科初步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此书甫一出版,各种褒贬之词纷至沓来,影响及于今日。赞誉者将其称为"第一部比较完备的中国史学史的著述",批评者指责此书不明"史学之义",甚至还有学人据此质疑史学史的学科价值。回溯金毓黻的学术脉络,他以记注与撰述来区分史料、史著,认定中国旧史皆为撰写新通史的材料。这种学术理念与当时整理国故运动一脉相承,决定了《中国史学史》的写法、取材及其旨趣。整理旧史,以考据学的方法考辨史籍、估量其史料价值与史体演变,以为编撰新史的借鉴。金毓黻所撰《中国史学史》、《宋辽金史》,实践着他改造旧史、编纂新史的探索。考察金毓黻撰写《中国史学史》的来龙去脉及其学术反响,可以彰显民国学术发展的多元路径,为突破分科治学的局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日本明治史家关机的《续近世日本外史》是黄遵宪故居人境庐至今保存完好的一部日本汉籍,是黄遵宪使日时为修撰《日本国志》搜集到的不可多得的资料。在这部藏本中有黑笔圈勾的内容被编入《日本国志》邻交志“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文章通过详细考察黄遵宪利用关机原文编写这一事件的情况,还原他作为一个忧国爱国的史家既要客观实录又要回护本朝颜面的两难处境,指出他实事求是、独立思考的良史精神及其对中国史学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8.
马骕编纂的《绎史》是中国史学史上的一部名著。《绎史》在资料选取、甄别、整理方面有鲜明的特点:一是广搜博采,援据浩博;二是对不同的史料采取不同的取舍标准;三是疑则传疑,认真考订;四是征引资料,注明出处。在史书体裁上,《绎史》以纪事本末体为中心,同时又熔编年、纪传、典制、学案诸种体裁于一炉,在历史编纂学上有重大突破。《绎史》反映出马骕丰富的史学思想,重变通,察民隐;重视人才在历史中的作用,强调人事;重视时势对历史变化的影响;以朴素唯物的观点看待上古历史等。所有这些,都是清初史学史上值得重视的方面。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史学,经过两汉司马迁、班固、荀悦等大师们的开拓,一直到唐代,才又进入一个新的“星汉灿烂”的兴盛时期。但是,在汉唐这两个黄金时代之间,还存在着一个无论在史学思想还是在史著体裁上都起着承上启下、分离综合,精筛升华作用的过渡阶段。其中,竞相争鸣、著家蜂起的晋代史学,更在中国史学史上有着重大影响。可惜的是,史学史的专家学者们对这个颇堪研究的时代未给以足够的重视,在大部分史学史论文、著作中,大都将它一笔带过。这造成了中国史学史上的一个薄弱环节,也使人们对中国史学的继承发展的源流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中日文化交流史的角度,就日本古代史学的发韧及其特点作了论述。揭示了日本古代史学发韧的历史条件,即日本民族意识的增强——心理条件;大和朝廷对史学的需要——社会条件;中国古代文化影响——外部条件。在论述的基础上,指出了日本古代史学发韧的特点,即史学为政治服务;修史之人多为归化人;史书编修经历了由汉文到国文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先秦是我国史学发展的萌芽时期,此时经史不分,所谓经都包含有史学内容。为了正确阐述秦汉以后的史学,准确把握秦汉以后史家、史著在我国史学史上的历史地位,有必要从史学发展全貌的角度去评析先秦经书在史学史上的地位及其对后世史学的影响。对于今存先秦典籍,中国史学史研究者多偏重《尚书》、《左传》、《春秋》、《国语》、《国策》等书,而忽视了《周易》。《周易》虽是一门研究高潮迭起的显学要籍,但研究者们多从哲学、神学……等角度去研究,从  相似文献   

12.
吴漫 《南都学坛》2012,32(5):30-37
明代的宋史研究成果众多,凡123种,两千多卷,较多地彰显了时代和学术的要求,具有鲜明的历史特点,并与宋代《春秋》学、清代元史学等一起构成中国史学史上特殊的史学现象。明人宋史著述在史料学、编纂学、历史思想,以及考察历史的视野等方面,均取得了突出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学术史、史学史以及宋史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郑先兴 《南都学坛》2010,30(4):32-41
改革开放以来,中西史学比较研究日益受到学界的重视,其因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频繁和深入,以及一些学者和研究机构的关注。而其研究的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关中西史学的异趣问题,主要包括中西史学的起源及其精神异同、中西史学的进程和史学家的学术侧重点等方面;二是有关西史东渐的过程和细节,以及输入之后中国学者对其的接受和发展,可以分为整体性研究,即对西方史学的输入及其在中国的回响作整体性、全盘性的论述和专题性研究,即探讨诸如文化史学、实证主义和心理史学等流派的传入及其对中国史学的影响;三是有关西史东渐与中国史学的现代化问题。  相似文献   

14.
金毓黻1944年出版的《中国史学史》是一部名著,在中国史学史的学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揭示了该书的撰述经过,分析了作者的写作旨趣,论述了它的成就和不足,认为它是中国史学史学科初步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5.
在明末清初的朝代更替中,有不少中国文人由于种种原因东渡扶桑,在形成一次移民浪潮的同时,也掀起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中国向日本进行文化传播的高潮。在文化传播过程中,中国文人在儒学、教育、史学、文学、武术、建筑、书法、绘画、医学等方面对日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史学经世宗旨是中国传统史学理论中的重要内容,这种以史经世的精神在南宋遗民史学中亦有继承和凸显。经历鼎革之痛的他们在反思宋末空疏学风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总结历史经验,以经邦济世,撰写了《文献通考》、《资治通鉴音注》等史学巨著,凸显了史学经世精神,为元初史学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7.
在欧阳修众多的诗文中,难能可贵的有一首专门描写日本刀的《日本刀歌》。《日本刀歌》不仅有相当的文学价值,还有相当的史料价值和思想文化价值,《日本刀歌》是中国文人对中世日本文化的一种诠释,更是研究古代到近代的中国文人的日本观、中日关系史、中日文化交流史的重要资料,所谓"以诗证史"者云。欧阳修的这番诠释,也影响了直到明清为止诸多中国知识分子的日本观。本文将试着结合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知识,对诗中诠释的日本文化及中日交流作一个全面的解读。  相似文献   

18.
干宝,字令升,河南新蔡人,东晋著名的历史学家。著述宏富,达24种之多,其编年体的西晋史《晋纪》,在当时即信誉卓著,“咸称良史”,备受学者推崇。但由于干氏所著,荡然无存,以致长期以来,其史学成就言之者甚少,知之者甚微,迄今在古代史学史上尚无其一席之地。拙文钩稽佚文,拟就干宝在历史编纂学上的贡献略作探讨,力图对其在我国史学史上的成就与地位作一恰如其分的估价。  相似文献   

19.
关于“礼”与“史”的关系,一直以来备受争议。熊十力在评价柳诒徵的史学著作《国史要义》时,指出了柳诒徵“言史一本于礼”的特点。柳诒徵还在其著作《中国文化史》《中国教育史》,以及刊发在《学衡》杂志上的10余篇文章中,也涉及到了这一话题。他力图揭示中国史学与经学互为贯通、儒学即史学的文化特征。柳诒徵“以礼释史”思想背后的五个学术理论就在于他认为:一切学术皆从史出,礼由史掌,史官秉笔直书之法受到了礼经根深蒂固的影响,礼经之精义贯穿于史之所载的典籍文献,以及史书的价值和作用也在于弘扬“礼”。  相似文献   

20.
鲁滨逊的《新史学》是近代西方新史学形成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代表著作。从实用主义和对传统史学的沿革两个角度,分析其实用主义思想来源;对传统史学沿革的研究过程中注意到对客观主义史学思想的沿袭,及其对史学科学化问题的全新解释,以期进一步认清其在史学变革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