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认为,文化传统既有广义狭义之分,又有深层浅层之别。考察文化传统不能仅着眼于浅层文化特质,而应对文化传统的结构和特征进行深层研究。这样才能正确认识文化扭曲的原因,揭示出文化变迁的规律。在文化改革和文化建设中,应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大胆引进吸收外来文化精华,并把新文化融汇于文化传统结构之中,使其发挥出应有的功能,通过优秀文化传统与外来文化精华的整合创建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相似文献   

2.
本文阐述了北京大学知识分子在中国20世纪初的非基督教运动中所起的作用,尤为重视北京大学学者中的“非主流”观点。虽然北京大学大部分知识分子的观点和反基督教的主流舆论相吻合,但是也有许多学者表现出了高度的理智和宽容,警醒“用宗教式的狂热来进行反宗教运动”属于过激行为。这种众口一声中的少数派声音的存在,反映了一个文化的成熟、城府和健康。在今天中华民族力图重振文化大国形象的努力中,仍然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文富 《创新》2018,(2):55-62
当前,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论、历史虚无主义、消费主义、文化复古主义、流氓主义等非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来势汹汹,其最本质的逻辑是反马克思主义,因此对后者构成严重挑战.正确应对这种思想政治新形势的策略是:按照党的十九大精神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并通过各种措施强化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以有效抵制非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影响.为此,必须坚持理论自信,注重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有力地回应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挑战,同时综合发挥软实力和硬实力在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上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当代心理学文化转向形成的主要动因是 :主流心理学的困境、非主流心理学的启发和润泽、后现代思潮的冲击、相关学科的助势。文化转向对心理学的方法论意义表现在以下方面 :促进了对心理学文化性质的深入理解 ,促进了心理学研究中多元取向的综合与多元方法的整合。  相似文献   

5.
反智主义代表着美国政治发展的重要面向,是理解美国文化冲突的又一视角,也是剖析美国民主困境的全新维度。虽然从本质上来说,它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政治思潮,更多的只是表现为一种态度、立场、行为或文化,但它反感思想、排斥知识、怀疑知识分子、反精英、反体制,具有显著的多面性、矛盾性、复杂性、异化性和后现代性特征。美国反智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偶然的,既受历史传统影响,也有时代因素推动,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反理性主义对精神世界的占据、反精英主义对知识分子的排斥、实用主义对智识作用的怀疑、大众教育对平等主义的推动、大众传媒对反智氛围的营造是当代美国反智主义崛起的重要根源。在百年未有的大变局时代背景下,反智主义的流行引发了一系列困境和危机,诸如政府信任危机、身份政治分裂、“后真相”政治氛围、政治极化趋势、民粹主义情绪等。  相似文献   

6.
食指在60-70年代的"非主流"诗歌创作体现了复归五四人文传统的特点,开创了80年代以北岛、顾城等诗人为代表的朦胧诗创作的先声。同时,受制于诗人身处的时代话语体系和外在境遇的影响,在其诗歌作品中留下了深深地时代烙印,但其超越"主流"的"非主流"诗歌创作风格,则从深层次上体现了以食指为代表的一代青年诗人所共有的精神追求和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7.
文化:在两种相反方向力的作用下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以何种方式发展以及它的最终目标如何,这是整个文化学研究最受关注的两个问题。在文化发展史上,曾出现过许多令人费解的文化现象,诸如“反传统”、“反文化”等等即是。不少人在肯定这些文化现象的历史意义的同时,却不能指出它们在整个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确切作用。本文从分析文化的本质入手,通过探讨文化发展的诸多要素,揭示了所谓的“反文化”现象对文化的正常发展所起的特殊作用;另外,文章还在此基础上着重论述了作为理想文化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中国文学的艺术独立传统徐肖楠一中国文学传统一直缺乏对独立精神和美学价值形态的认识。中国文学一向有主流和非主流之分,独立的文学传统精神在中国不成为主流。文以载道、文学要经世致用一直占据主流地位,这种极端理性化的文学,压倒了荒江野老文学,也压倒了...  相似文献   

9.
董高伟 《社科纵横》2011,(9):131-132
高校非主流文化是一个文化支流,对高校学生产生了愈来愈大的影响作用。本文从文化多元的视阈出发,基于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四个层面探讨了高校非主流文化的内涵,并从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四个维度探寻高校非主流文化的产生渊源。  相似文献   

10.
丁杰 《学术交流》2012,(4):186-188
《潜水鸟》是加拿大蜚声遐迩的女作家玛格丽特·劳伦斯的著名短篇小说。主人公皮格特最初采用的是不自信分离的交际取向将自己隔离在主流社会之外;后来蜕去了以往的面具变得奔放热情,采取了不自信同化的交际取向以彻底融入主流社会;但婚姻的失败使她远离主流社会再次回归梅蒂斯文化,并以结束自己生命最极端的方式向主流社会做最后的抗争。皮格特作为非主流群体梅蒂斯女性的代表,她在与主流群体交际过程中从分离到同化、再从同化到分离的极端交际取向,表明少数族裔女性在白人主流文化和男性文化的压迫下应采取自信适应这一折衷的交际取向,从而避免共文化群体悲剧的再度发生。  相似文献   

11.
意识形态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西方国家的各种社会思潮、价值观念和思想文化乘机而入,同时市场经济改革和社会转型也诱发了良莠不齐的价值诉求和思想观念,形形色色的非主流意识形态对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既提出了严峻挑战,也提供了难得机遇。党的十七大提出,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因此,如何科学认识和正确处理非主流意识形态成为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在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经济全球化不断演进、各文明间努力寻求对话沟通的形势下 ,文化的主体地位正越来越凸显 ,文化因素在国家、政府及民众的政治、经济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正越来越突出。与之相应的是 ,文化整体构成也在开放时代呈现出了较以往更为鲜明的多样化、分流化状态。有鉴于此 ,尽可能以科学的态度来认识和理解文化发展中客观存在的分流现象 ,并在此基础上辩证灵活地处理现实中的文化问题 ,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这一意义出发 ,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 ,对近年来颇受关注的主流文化、非主流文化及其相互关系问题 ,进行了尝试性论证 ,对我们现实可能的作为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发展理论的演变(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二战以来的发展理论之特点、所受的挑战、本身的修正进行了归纳和分析。现代化理论是五十年代的发展理论的主流;六十年代末,现代化理论受到了激进的依附理论的挑战,把霸主的位置让给了以拉美学派为主的依附理论;七十年代,沃尔斯坦提出了世界体系理论,此时,世界体系理论成为主流;八十年代末期以来,现代化理论、依附理论、世界体系理论交融在一起,无所谓主流非主流之分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法国知识分子的主体始终高举着平等、博爱、理性王国和人道尊严的理想旗帜,倡导破除传统、彻底改造社会的普罗米修斯式使命;而英国知识分子的主流相对来说则是相当尊重传统,具有虔诚的宗教精神,愿意从琐屑、平凡和枯躁乏味的具体工作中建功立业。因此,事功精神和浪漫理想形成了英法知识阶层整个心态世界的鲜明对照。作者指出,法国主流知识分子对中国“五四中”以来文人学者的深层影响,主要体现在无神论的反宗教情绪、科学主义和实证主义以及乌托邦救世主义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生态运动理论:从浅层走向深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深层生态学的出现,代表了西方生态运动从浅层向深层的转变。与浅层生态学的立场和基本主张相对立,深层生态学拒斥人类中心主义,倡导生态整体主义。它把生态危机归结为当代社会的生存危机和文化危机,认为其根源在于我们现有的社会机制、人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必须对人的价值观念和现行的社会体制进行根本的改造,把人和社会融于自然,使之成为一个整体,才可能解决生态危机和生存危机。由此,它提出了建构生态社会的设想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政治经济主张  相似文献   

16.
网络时代的文化互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探讨在信息时代特定条件下文化互动的主要动源 ,探讨在互联网环境中人类社会各种文化体系彼此作用 (互动 )的状态及其成因。文章认为在线空间对人类各群体的文化心理定势和文化价值取向会产生裂化与亲和作用。文章通过分析网络上不断抗衡的文化势力 ,揭示了信息时代的强势与弱势、规范和失范、主流文化和反文化之间彼此消长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 ,到网页上去培养观察比较能力 ,去锤炼想象力和创新精神 ,去学会严肃的思考 ,这种“从虚拟空间观照现实生活”的研究方法可能成为文化转型期端正自己文化心态的一种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因网络具有资源共享性、多媒性和交互性而成为21世纪现代教育技术领域中的前沿技术和主流。如何培养21世纪现代化的中学生,让学生由原来课堂上单纯地学习文化知识转变为利用多种形式提高信息素养,由原来的被动学习变成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这一目标就摆在我们面前。因此在现代的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8.
冷战的结束使国际关系发生深刻变化,也使国际关系理论研究进入一个新局面。一方面,居于主流地位的新现实主义(neorealism)与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的争论仍在继续;另一方面,向主流理论发起挑战的被称为反思主义(reflectivism)的非主流理论群也日趋活跃。这些非主流理论,包括规范理论(normative theory)、批判理论(critical theory)、历史  相似文献   

19.
张献忠 《求是学刊》2013,40(2):164-169
明中后期出版的商业化使其具备了大众传播的某些属性,引发了大众文化的兴起和传播,打破了两千多年来精英文化居于绝对霸权地位的一元化、单线性的文化生态模式,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化与知识的下移,使明中后期形成了"主流文化"(以程朱理学为主体)、"非主流文化"(以启蒙思潮为主体)和"市民文化"三足鼎立、多元共存的文化生态格局,这无论在传播史还是在思想文化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这一切都印证了明代中后期的社会已经蕴含着近代的因子,昭示着明中后期已经开始了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型。  相似文献   

20.
感性渗透是意识形态传播时代化转型的重要趋向。在现实活动中,这种感性渗透表现为巧用技术的感性传播方式、利用直观客体营造在场体验、借助感官刺激促成感性认同,实践逻辑是经“显其象”来“致其情”以“达其意”。然而,在服务于主流话语传播的同时,网络也为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感性渗透开拓着空间,从而使网络信息场沦为意识形态博弈的赛地,技术化感性表达催生“信任异化”的共识分裂,主流意识形态对生活世界的价值领导力被削弱。当前必须坚持“立破并举”的原则,从正反两方面切入强化导引,既让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接地气”“扬朝气”“养生气”,也有效揭批和防范网络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浸染,重塑网民的感性实践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