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8 毫秒
1.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城镇化不彻底所导致的衍生性问题。基于对10个省(市)9 448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的实证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在身体生长发育、教育监管方面弱于非留守儿童,而在心理和学习等方面与非留守儿童无显著差异。农村留守儿童并非"问题儿童",而是"弱势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内部存在分化,母亲外出留守儿童、低龄留守儿童以及处于成长关键期的留守儿童需引起社会各界重点关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原则与路径在于,协同主体,构建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聚焦核心,关注留守儿童重点群体与关键方面;着眼根本,呼唤母亲回归与城市接纳。  相似文献   

2.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中国社会转型期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问题,是"三农"问题的衍生物,近几年来已经引起社会各方的关注。我国现有留守儿童5 800万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迫切性非常突出。以黑龙江省桦川县苏家店镇农村留守儿童为调查对象,通过深入调查和研究,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特殊性,深入探究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形成的根本的深层原因和直接原因,寻求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聂茂《伤村——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忧思录》一书,对中国社会转型时期5 800多万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况和命运际遇进行了深入的反映和报道,并从社会学视野出发,对导致留守儿童导致的种种社会问题进行了独立的审视和思考,其呼吁社会关注留守儿童的生存境遇,尊重他们的生命诉求。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这就造就了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而留守女童占据了留守儿童的一半以上。在福建大部分农村中小学,留守女童已经占相当高比例,她们是一个常常被忽视的农村弱势学生群体。然而已有的研究视角常常忽略留守女童及其问题的特殊性。因此,本课题主要通过对福建省农村留守女孩的抽样调查,对留守女孩的教育环境、心理健康、青春期健康教育等问题及原因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与探讨,力图从定性与定量两方面分析农村留守女孩问题所在,并试图提出有效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5.
农村留守儿童是社会的主要弱势群体之一。在当代社会,留守儿童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通过实地调查,对留守儿童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留守儿童内心渴望接触新事物,监护人的文化水平不利于其健康成长,并提出留守儿童并非都是孤僻的群体。分析了留守儿童产生的根源,提出了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的建议性措施。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最新状况与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最新的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调查资料,探讨利用常规人口调查资料进行留守儿童研究的方法,并对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结构、分布、受教育状况等方面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得出有关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一系列最新状况信息,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7.
王雯 《今日南国》2009,(10):6-7
随着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大量流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的不断增加,产生了一个日益庞大的特殊群体:“留守老人”。他们留守农村,承担着繁重的家务劳动,体味着晚年孤独的辛酸。相关部门的统计资料显示,目前,中国农村老年人口有9000多万,约占全国老年人口的60%多。面对如此庞大的一个特殊群体,如何解决他们的养老问题。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已经成为摆在政府和家庭面前一道亟待破解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8.
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向城市流动.以未婚青年男女和已婚男性为主的候鸟式的迁徙流动,使农村出现了大量分离式家庭,由此导致的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现象及其问题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对农村留守妇女的研究远滞后于对农民工、流动妇女、留守儿童的研究.由叶敬忠、吴惠芳等在历时两年对我国安徽、河南、湖南、江西、四川等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农村留守妇女研究基础上著就的<阡陌独舞--中国农村留守妇女>全面系统、多侧面多视角地展示了我国农村留守妇女的生存状态、应对策略和社会支持.该书不仅为社会各界打开了一扇了解农村留守妇女群体的生存与发展状况的窗户,而且为政府和学界重新认识农村劳动力转移、乡城流动的影响,统筹解决城乡发展和人民生活问题,建立"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政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论证依据.  相似文献   

9.
农村留守老人的政府支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农村留守老人是伴随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类弱势群体。子女的外出务工弱化了家庭对他们的养老功能,同时,社区资源的匮乏并未缓解留守老人所处的困境。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政府作为社会正式支持主体对留守老人的支持状况,本研究对我国5个劳动力输出大省的400名农村留守老人以及其他相关群体进行了问卷调查与访谈。研究发现,农村留守老人可以获得的政府支持非常有限,政府的角色仍然处于缺位状态,迄今为止并没有调整社会政策来填补家庭功能的缺失,留守老人的福利保障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留守妇女,也称留守妻子,指丈夫外出后单独或与其他家庭成员居住在户籍地的妇女。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人口的流动性不断提高。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由于外出劳动力的主体是男性,老人、妇女和孩子留在户籍地,于是农村出现了留守妇女群体。留守妇女是中国式留守的又一典型代表。鉴于留守妇女在中国社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作者以2012年中国西部农村留守妇女幸福感调查为研究基础,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通过与西方女性的幸福感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经济条件、政府部门办事效率、是否乐观、夫妻关系、公婆关系等5个方面因素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幸福感有显著的影响,而自由、工作满意度、婚姻状况及家庭生活的满意度、情绪以及年龄对西方女性幸福感影响较大。对比发现,情绪和夫妻关系是影响两类群体的相同因素,而在其他因素上则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独自或与长辈、亲友共同生活的孩子。全国妇联2008年发布的《全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5800万人。最近几年,关于留守儿童的新闻层出不穷,除了心理异常、亲情饥渴,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也是一个突出问题,包括女孩受性侵、男孩被拐卖等时有所闻。与此同时,曾经的留守儿童长大走上社会,因为性格缺陷等原因,也极易走上犯罪道路。  相似文献   

12.
留守生活是农村留守儿童的现实遭遇,过什么样的留守生活决定了他们生命和生活的状态和质量,留守生活是我们考察和思考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重要视角和维度.农村留守儿童的留守生活主要由家庭生活、学习生活、交往生活、消费生活和闲暇生活构成.对陕西省宝鸡地区700名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亲子情感呈现陌生化倾向,学业成绩不良现象普遍,也容易成为同学欺负对象等,而且,不同学段的农村留守儿童对留守生活的认识和体验存在显著性差异.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留守生活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充分了解不同学段的留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3.
正编者按: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独自或与长辈、亲友共同生活的孩子。全国妇联2008年发布的《全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5800万人。最近几年,关于留守儿童的新闻层出不穷,除了心理异常、亲情饥渴,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也是一个突出问题,包括女孩受性侵、男孩被拐卖等时有所闻。与此同时,曾经的留守儿童长大走上社会,因为性格缺陷等原因,也极易走上犯罪道路。可以说,"留守儿童"在当下中国,已成为一个让人愁肠百结的词语。  相似文献   

14.
农村留守儿童学业不良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现代化、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在农村产生了一个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当前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重在探讨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和他们面临的严重困难和问题。本文主要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业成绩不良研究进行综述,主要包括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学习影响的研究综述、农村留守儿童学业成绩不良归因研究综述和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及对现有研究的反思。  相似文献   

15.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学者主要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深入而细致的研究,并从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四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定性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定量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拓展,关于农村留守儿童自身层面的对策研究有待于开发。  相似文献   

16.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其成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走入城市,随之产生的就是一个新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一个需要社会各界予以高度重视的群体,其心理健康问题尤其令人担忧.本文以陕西省户县胡家庄村留守儿童为调查研究的对象,利用青少年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胡家庄村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测试,结果表明,该村大部分留守儿童有较为严重的孤独倾向、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和身体症状等心理问题,根据总结出的该村留守儿童所存在的具体心理问题及其问题的相关成因,为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既是农业大省也是人口大省,改革开放以后又成为劳务输出大省,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庞大。以河南省周口市部分留守儿童为调查对象,发现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家庭监护薄弱、学习成绩差,亲子沟通常年缺失、心理问题突出,家庭教育方式不当、道德品行失范等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我国长期实行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二元户籍制度。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户籍制度很难在短期内得以消除,加之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要在短时间内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这样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问题绝非易事。目前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做出努力。在宏观方面,一要构建分类、分地域运行机制,着力突破城乡二元结构;二要构建党委、政府统筹机制,全面建立关爱组织网络。在中观方面,一要构建基层社会的监管体系,发挥农村社区的监护和教育作用;二要构建学校监管建设机制,发挥学校主体作用。在微观层面,要努力让祖辈扮演好家庭教育的主角。  相似文献   

18.
源于社会分工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影响着社会团结,农村留守儿童社会保障法则有助于化解社会团结风险。农村留守儿童社会保障法不仅能比较好地维护强调横向团结精神的合作共济理念与强调纵向团结精神的社会权理念,还可为促进各类社会团结提供规范的制度路径。相异社会团结的有机组合形成特定的社会团结结构。为应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社会保障法不可避免地要进行制度调整。而这种制度转型将在多个方面推进社会团结结构的变迁。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结构转型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剧,为了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集聚,从而形成了庞大的民工潮队伍,这就意味着留守儿童问题将长时期存在。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不容乐观,它是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相互协力,共同营造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0.
随着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的不断扩大,这一特殊群体日益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尤其是在隔代教育的作用下,祖父母对这些留守儿童过分溺爱,加之祖父母自身教育水平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水平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