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潜力进行了考察。首先,对农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潜力进行了考察。其结论是:靠农业的自身开发来增加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是可行的,是比较实际的,可以作为近几年我省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的重要途径。其次,对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潜力进行了考察。其结论是:我省乡镇企业一直保持着稳定健康发展的好势头,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出路。其三,对大中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潜力进行了考察。其结论是:我省大中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会有所增加,但在今后几年内不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建设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和结果,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就是农业人口逐步向非农业转移的过程。协调农村经济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项重大决策创新。加入WTO后,我省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形势更加严峻。因此,我们必须在城乡协调发展的思路下,坚持农村城市化、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民知识化、农民转移组织化等“五化”联动,促进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建设新农村起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发达国家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验与教训 ,阐述了建国 5 0多年来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进程 ,分析了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从分析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原因入手 ,讨论了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出路 ,认为考察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应把发展乡镇企业实现农村工业化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重视农村内部消化和大力发展小城镇相结合 ,其中大力发展小城镇是解决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核心。结合我国劳动力转移的实践 ,提出了若干具体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点、热点和难点.认真研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四对转移措施之间的辩证结合,对推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良性运作意义重大.这四对结合是:跨行业、跨城乡的转移模式与农业内部转移模式辩证结合;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与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辩证结合;鼓励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规范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辩证结合;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国内转移与国际输出辩证结合.  相似文献   

6.
劳动力转移是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反映。我国劳动力市场四元特征影响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本文从实证角度研究了四元市场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和贡献,从而可知,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必须从四元劳动力市场出发,完善劳动力市场;发展非农产业和城市非正规产业;加强小城镇建设以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7.
通过运用文献分析和比较分析等方法,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视角探讨剩余劳动力的农业产业化途径.研究表明,虽然城镇化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向,但由于金融危机导致的大量农民工失业使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更加困难,农业产业化将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基本途径.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特性决定了其是适合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组织载体.  相似文献   

8.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新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要实现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地实现合理、健康、持续地转移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基于此,系统分析了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系,提出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中部六省是农业大省,存在着丰富的剩余劳动力。但目前诸多因素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因此,必须强化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加快中部地区农村城镇化步伐;解除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体制性障碍;推进中部地区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与西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有利于调整西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本文着力分析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状况,并提出了基于西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1.
乡镇企业是农民工资性收入的重要来源,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然而乡镇企业资本密集型增长方式却导致吸纳劳动力能力下降。乡镇企业向城镇集中,发挥聚集效应和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条件,是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12.
我国社会正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过渡时期 ,伴随着这一社会转型出现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由于深刻的历史根源和众多的社会因素 ,导致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涌现 ;农村内部、乡镇企业和城市化运动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有限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农村富余劳动力素质、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成本以及城市自身就业压力巨大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我国应积极探索多渠道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制约河南省农民增收的因素主要体现在农产品有效需求不足、农业结构调整滞后、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业收益不断下降、农产品流通体制不完善 ,农业投资不足、基础设施薄弱 ,就业竞争加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严重受阻 ,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农民负担居高不下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农民增收、消除我国二元结构、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虽然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已取得很大的成绩,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任务还很艰巨,要完成这一任务,要抓住主要矛盾,统筹城乡就业,改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环境,加大对农村的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加快现代高效农业和二、三产业的发展,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  相似文献   

15.
河北省作为农业大省 ,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重点、难点在农村。农村能否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任务 ,对全省来说举足轻重。只有农村全面实现小康 ,全省才能全面实现小康。论文通过对河北省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制约因素的剖析 ,提出了河北省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陕西省农业人口多,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受土地、户籍、劳动力市场不完善以及农村教育投入不足等因素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过程出现了就业形势严峻、劳动力自身文化技能低无法满足用工需要和劳动者权利得不到保障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要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从而提高农民收入,促进社会和谐建设,应加强农村教育及培训投入、农业内部吸收剩余劳动力可用空间的开发以及城乡一体化建设等。  相似文献   

17.
对传统农区的研究目前已经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之一。从传统农区的现实出发,以劳动力外向转移为切入点,从理论与实证两个方面论证了通过劳动力转移带动传统农区工业化与经济社会转型的发展机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不仅事关农民增收、农村小康 ,而且是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目标能否实现的大问题。重庆市要实现 2 0 0 7年转移农村劳动力达到 70 0万人的目标 ,就必须正确面对现阶段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些制约因素 ,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19.
发展重庆都市农业旅游产业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都市农业旅游产业与大都市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是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发展重庆都市农业旅游产业,能有效地促进城市郊区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丰富城乡旅游产业的内涵;解决城市扩展后郊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生活水平,逐步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民工就业矛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城市工业化的需求,使农民向城市移动无可避免.由于历史沉淀下来的城乡隔离政策、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巨大、农民工本身素质、就业规划性与方向性差等原因,导致中国农民工低端就业、不稳定就业、自我及后代无保障就业、两栖就业等,以及雇主的低成本雇佣、一些地方政府不断享受人口红利等就业矛盾尤其突出,带来诸多社会问题(资源配置失当、流动性加大、社会稳定等),农民工就业矛盾表现在宏观、中观及微观三个层次,只有在相应的层次发挥政府、企业、农民工组织、农民工个体及NGO等的作用,通过政策调整、目标调整、行为调整等来消除、缓解农民工就业矛盾,统筹城乡,建设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