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旭春先生<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理论?>一文指责<文学理论新读本>误读了卡勒,然而,回到卡勒<文学理论>的上下文不难发现恰恰是张先生自己在"误读".他对<新读本>的诸多批评是不顾语境而仅仅吹毛求疵地抠字眼,这是断章取义而非"阅读障碍".他断言<新读本>"指导思想模糊"、理论框架"混杂",这流露出极强的归类情结;他对<新读本>导言第三部分"语言与社会历史"的回避及对"作者之死"的斥责显示其依然囿于英美式"新批评"的理论圈子之内.  相似文献   

2.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溯源及其对它的误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其产生既有无产阶级现实斗争需要的原因,也是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逻辑发展,还包含了对无产阶级革命经验的总结.针对国内学界对文化霸权理论的"误读",有必要对其进行"历史性"的还原与反思.  相似文献   

3.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把<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五篇视为"文之枢纽".所谓"文之枢纽",即全书的总纲.对于总纲的理解直接关系到我们对<文心雕龙>整个理论体系的把握.我们认为<原道><征圣><宗经>可以看作是"文心"部分,分别从文体论、审美性和创作论方面体现了刘勰儒家经典文学化的观点;<正纬>和<辨骚>归为"雕龙",体现了文学经典的确立."文心"和"雕龙"它们共同构建了一种文学范式:儒家经典向文学经典的转化.  相似文献   

4.
埃兹拉·庞德一生推崇中国文化,孔子、儒家思想是其翻译和创作的重要源泉,他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代替的,然而,在如今后理论时代,在“东方主义”、“后殖民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的标签下,庞德对儒家经典文化的误读和挪用饱受诟病。本文旨在寻找庞德对孔子及儒家文化误读与挪用的两方阵营之外的一条客观评价之路,探究他对儒家经典文化误读与挪用的根源,并通过东西方宗教与哲学思潮的比较研究来揭示庞德是抵制西方“两希”文明的哲学思潮而转向从东方尤其是孔儒经典中寻找济世良方。  相似文献   

5.
从1999年起,国内掀起了一场持续10年之久的"核心竞争力"研究热潮.这一热潮在最近3年达到了高潮,每年发表论文都在1500篇以上.但是,在这场学术盛宴的背后,却显露出不少对源理论的误解和误读,而种种有意无意的误读,又误导了人们对该理论的认识.对此,应予以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学者眼中,鲍德里亚自身的学术发展经历了从新马克思主义向后马克思主义的转向,而其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生产主义的批判和消费社会、拟像与仿真诸理论则成为中国学者讨论中国的消费主义和消费社会现象的理论武器.但是,这里存在着误读.鲍德里亚对生产主义的否定和对消费社会的批判是基于同一逻辑基础之上的;他选择象征交换理论超越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其实并没有"走出马克思",是"接续"了马克思尚未展开的理论空间.因此,鲍德里亚的前后期思想具有许多的一致性.探讨中国学界对鲍德里亚的误读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学界一直在争论古代文论在当代文学研究中的价值与意义,主要有两种观点,即提倡"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的"转换说",和完全否定当代理论话语的"失语说"。这两种观点的共同之处在于,都认为古代文论在当代文学理论研究的学术环境中缺少存在的正当性和可能性。这种观念导致了对古代文论的误读。古代文论的价值并非单纯在于理论概念、范畴的思想价值;许多缺少逻辑性、系统性或理论思辨意义的叙述行为,在中国文学观念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此外从学术生态的角度来看,当代以系统性、逻辑性为特征的主流学术想象被当作唯一正当的学术形态。这种学术形态一元性的观念,带来了当代学术生态环境的恶化。古代文论在当代的存在和发展,有助于促进当代文学和文艺理论形态的多样性,有助于构建更加良性的文艺理论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8.
弗洛伊德在哈罗德·布鲁姆的误读理论中是一位重要的"前驱",布鲁姆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中借鉴了很多主体心理层面的观点,如焦虑、防御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他的误读理论体系.随着布鲁姆理论的成熟和独立,他开始将弗洛伊德及其理论作为研究对象来阐释其与文学批评的关系,并运用误读理论将其作为个案分析弗洛伊德与莎士比亚的误读关系.对布鲁姆误读理论中这些弗洛伊德元素的分析可以对他们之间的误读关系作出一个梳理和理论的阐释.  相似文献   

9.
如果将1935年<译文>上的孟十还<左拉与现实主义>一文看作是国内学界研究卢卡奇的起点,那么,卢卡奇研究在国内已经有了七十多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10.
哈罗得·布鲁姆的<西方正典>就是一部审美经典,<论经典>作为本书的第一篇所表达的核心就是审美的文学观以及在此基础上建构的经典观.本文试图从"审美自主性""审美批评""经典的特性"这三个角度解读作者经典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11.
《江西社会科学》2015,(11):98-102
哈罗德·布鲁姆作为一名极有原创精神和文学天赋的美国当代批评家,以"影响的焦虑"、"文学经典理论"、"浪漫主义诗学"和"创造性误读"等理论构建起其庞大复杂的理论体系,并通过其代表著作《西方正典》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对文学经典的看法。布鲁姆文学经典观中始终贯穿着审美自主性、原创性、崇高性、陌生性和无功利性等特征,并构成其经典本体论。  相似文献   

12.
从布鲁姆"影响即误读"的观点来看,现代中国关学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我国学界不断误读西方美学的历史.这种误读主要表现为三种方式:误解、误评和误构.文章依次分析了这三种误读方式各自的特征、表现、原因及其对中国美学的影响,并且指出,在中国未来的美学研究和美学发展中,应当最大限度地克服对西方美学的误解,努力减少对西方美学的非学术性误评和惟我独尊式的学术性误评,并在认真研究和积极借鉴西方美学成果的基础上,自觉追求一种既具现代性又富本土化特色的理论误构.  相似文献   

13.
<当代学术史研究>是从<云梦学刊>2003年至2007年"当代学术史研究"栏目中精选出来若干论文组成的一部论文集.该书对"学术"、"学术文"、"学术成果"、"学术史"、"当代学术史"等基本命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与界定,对当代学术发展史中的重要现象、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展开了对当代著名学者的个案研究,深入论析了若干当代著名学者的治学历程、治学成就、治学特点、治学经验等.所收论文以内在的逻辑关联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具有了比较完备的体系性.  相似文献   

14.
张军 《天府新论》2009,(2):143-146
在第三次"文代会"上<创业史>正式被主流意识形态宣布为经典;报刊杂志和专家学者为经典的推广普及立下汗马功劳;文学史教材"固化"了<创业史>的经典地位;经过梁生宝形象的争论,<创业史>的经典地位得到捍卫.  相似文献   

15.
美国解构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将他的误读理论推演至文学史领域,建立了一套自律论的文学史观.为此,他提出了六种"修正比",来描述后辈诗人歪曲、误读前辈诗人的六种方式.布鲁姆这套颇为复杂的体系,是在互文性的理论层面上展开的.然而布鲁姆比结构主义者们走得更远,他以独特的误读视角扩建了或者毋宁说拆解了互文性的理论大厦.  相似文献   

16.
<批评、正典结构与预言>是在国内学界颇有影响的"知识分子图书馆"丛书中的一本.但就在这部经典译作之中,却出现了多处明显的翻译讹错.这些问题主要分为三类:目的语处理不当,导致读者理解可能发生偏差或无法理解;出发语理解错误或不准确,导致翻译出错;翻译时脱离语词的具体语境,产生误导性翻译.在哈罗德·布鲁姆其他著作的翻译中也存在类似的错误.这实际上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国内西方文论翻译的尴尬现状.  相似文献   

17.
"天人合一"在古代主要是一个宗教命题,并由此展开为一种政治追求.但当今学界不少人却把它误读为追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并视之为解决自然生态危机的良方,这并非对症下药.中国当前的自然生态危机与政治生态弊端、社会生态乱象是一种流与源的关系,只有正本清源才能为解决自然生态危机提供现实出路.  相似文献   

18.
郭店楚简和上博简中都有一篇<缁衣>,其内容与<礼记·缁衣>大致相当,但文字上有较大歧异.从这些歧异中可以大致看出战国到汉初儒家经典文本歧变的一般规律,这包括外在语言形式的改善、儒家思想的增强以及学术思想的转向.对这些文字歧异的研究不仅可以校勘<礼记>,而且对美学史、思想史的研究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时间过得真快,自从1991年在<社会科学研究>上发表第一篇文章以来,差不多20年过去了.<社会科学研究>办刊30年,可以说是-个逐步赢得学界和读者尊敬的30年.这主要是因为该刊走理论联系实际、学术结合时代之路,刊发了大量有学术理论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积累价值的科研成果,为推进改革开放和先进文化建设,为培养和扶持学术理论研究的力量,为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特别是,该刊注意学术争鸣,在推动中国社会科学走向成熟中起到了自己独特的作用.我自己亲身经历关于"价值中立"的争鸣,就是如此.  相似文献   

20.
人类学笔记,还是国家与文明起源笔记--初答叶志坚先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东  林锋 《东南学术》2006,(2):77-86
本文是为促进学术交流,就叶志坚先生的<是"国家与文明起源笔记",还是"人类学笔记"--与王东、刘军先生商榷>(<东南学术>2005年第3期)一文而作的.叶文对我们之前在<哲学研究>2004年第2期的<"人类学笔记",还是"国家与文明起源笔记"--为马克思晚年笔记正名>一文中关于为马克思晚年笔记正名,并将"人类学笔记"流行称谓更名为"国家与文明起源笔记"的观点及理论根据,提出了他的不同意见.对此,我们将在本文中,就叶文提出的主要问题、主要观点,其中包括叶先生本人的一些在我们看来不够妥当的观点和看法,结合我们的观点,作相应的分析和说明,与叶先生及学界同仁进行一次深入的学术探讨.我们主张,为恢复马克思笔记本来面目和马克思晚年思想原貌,应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根本超越长期以来流行的"人类学笔记"错误称谓,确立对笔记的科学解释--用"国家和文明起源的历史哲学研究"来解释马克思晚年笔记,并将笔记更名为"国家和文明起源笔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