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台湾的少数民族也就是台湾原住民族,即50年代所称的"台湾高山族".在台湾后来改称为"山胞"、"台湾土著族"、"台湾先住民"、"台湾原住民"等。台湾的高山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属于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与古代越人语言一样,高山族语言也是多音节的粘着语,不同于汉族一字一音的孤立语。但高山族各地区的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形态上差别较大。大体上可以分为"泰雅"、"曹"、"排湾"三大语群。高山族没有通用的民族文字。据语言与地域文化特征分类,台湾高山族主要分为九大族群,包括阿美族、泰雅族、排湾族、布农族、卑南族、鲁凯族、邹族(曹族)、雅美族、赛夏族。广义的高山族还包括平埔人,他们散居在台湾西部、北部、西南部平原与沿海,长期与汉族杂处、通婚,较早接受汉族文化,至19世纪以后已基本与汉族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2.
高山族     
高山族是我国台湾省原住民族,共约40万人。高山族依据语言与地域文化特征,主要包括阿美人、泰雅人、排湾人、布衣人、鲁凯人、卑南人、曹人、雅美人、赛夏人。广义的高山族还包括平埔人。台湾原住民族的称谓始见于三国时代,时称“夷州人”或“山夷”;《隋书》称“流...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图收集和综述现今学术界有关台湾的最早居民尼格利陀人的报导,他们在中国总称为高山族的南岛人部落出现以前很久就居住在台湾岛上。考古学家林乔直(译音)推测,尼格利陀人出现在台湾的时间是更新世。据其他学者们的见解,尼格利陀人大约在25,000——30,000年前从南方迁移到爪哇至日本的广大区域内。专家们认为,他们当中有各种不同的群体。按美国民族学家兼考古学家H·O·别伊耶尔的研究,在与台湾相邻的菲律宾的尼格利陀人中,就有典型黑人特征的纯尼格利陀人与  相似文献   

4.
分布在我国台湾省的少数民族统称为高山族,他们是台湾最早的居民。广义的高山族包括已基本汉化的平埔族。平埔族有十个族群,即:凯达加兰、噶玛兰、道卡斯、巴则海、巴瀑拉、巴布萨、和安雅、西拉雅、马卡道以及邵。狭义的高山族不包括平埔族,而专指下列九个族群,即:泰雅、赛夏、布农、曹、鲁凯、排湾、卑南、阿美、雅美。平埔族和高山族文化变迁的模式、途径和结果有显著的不同,对此作一比较研究,或许可以作为一个实例,有助于我们对“传统文化与民族繁荣发展”或“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这一课题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新教在华传播始于台湾高山族地区说──兼与杨森富、顾长声等先生商榷龙基成关于基督教新教始传中国的年限、最早传教者以及最早传播区域,我国学术界目前似乎流行着这样一种观点,即认为它是在公元1807年才开始由英国传教士罗伯特·马礼逊(RobertMorris...  相似文献   

6.
台湾同胞中绝大部分是汉族,少数民族只有高山族。一般叫它土著族,也有的叫它先住民,现在台湾叫它山地同胞,也叫高山族。 分为九个族群 高山族现有人口三十多万,占台湾总人口数的百分之二弱。由于习惯和语言的不同,而分为九个族群,他们是:阿美,泰  相似文献   

7.
台湾高山族农耕祭仪一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直是以农业为中心的经济形态,长期以来形成了重视农业、以农作物种植为中心的价值观以及形式多样的风俗和信仰。台湾高山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组成部分,以农耕为主业过着农业生活,农作物的丰收与否,对其生活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而且,高山族认为人的吉凶祸福与广义的神灵存在着关联,所以祈求物产丰收、消除灾祸的种种祭祀仪式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台湾高山族在这个美丽的海岛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用辛勤和汗水耕耘着这片热土,是台湾最早的居住者和开发者之一,为台湾的开发和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并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吃苦耐劳、勤奋节简的美德。  相似文献   

8.
台湾现在约有30多万人的母语是南岛语系的语言.台湾地区的语言和文化与大陆东南沿海地区的语言和文化一脉相承,台湾的南岛语来自大陆.小黑人也曾在台湾分布,是台湾最早的居民.现代南岛语除了十进位数词以外,至少还有两种不同进位的数词.台湾和玻利尼西亚的十进位数词都是后起的.大陆的黎语和仡央语保留着南岛语的十进位数词,这表明它们与南岛语在大陆曾有过密切的接触.  相似文献   

9.
在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珍藏的400多件高山族文物中,有一件十分普通但又弥足珍贵、意义重大的文物──“义人吴凤之像”。 说它普通,一是因为他工艺上并非精雕细琢、超凡脱俗之作,只是一个普通的木雕作品而已,二是它与十几件贝衣及其它珍贵文物相比,没有显赫的身价,难以引起人们的重视;说它弥足珍贵,也并非因为它是绝世孤品,而是因为隐藏在它后面,200多年来一直传承于阿里山和高山族同胞心里的故事。 吴凤(169—1769),字元辉,台湾诸罗(今嘉义)人,原籍福建省漳州府平和县,汉族,通晓高山族语言。1722年…  相似文献   

10.
一、高山族简况 台湾省学术界认为:高山族不是单一的少数民族。通常所说的高山族包含泰雅人、布农人、邹(或称“曹”)人、赛夏人、邵人、排湾人、鲁凯人、卑南人、阿美人和雅美人十个支系。一般直称为“泰雅族”、“布农族”、“阿美族”等,有时也称之为“高山族”(用于对以上十个支系的综合研究),或采用台湾当局使用的“山胞”、“山地族”等概称。实  相似文献   

11.
台湾,是我们伟大祖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与大陆一水之隔,咫尺相望。每逢天朗气清,人们从福建沿海登高眺望,澎湖列岛上的烟火和台湾岛上那高峻磅礴的群山上的云雾,便隐约可见。大海隔不住,经济交往源流长。早在新石器时期,大陆汉族先民就已东渡,到台湾岛上去居住。他们同那里最早的居民高山族一起,披荆斩棘,艰苦创业,共同开发美丽富饶的宝岛。从那时起,海峡两岸的骨肉同胞,就架起经济交往的桥梁。大陆的船只,如高空的飞鸿,大海中的游鱼,不断往返于海峡两岸。公元230年,吴国卫温、诸葛直率舰队远航,曾抵达台湾,从此大陆汉族与台湾高山族开始了密切交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先民自古以来就在台湾这个美丽富饶的宝岛上劳动、生息和繁衍。台湾与大陆的关系,从现有材料考察,可以一直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在我国古代的传说和文献中,很早就有关于台湾及高山族的记载,它证实了台湾与祖国悠久的经济文化联系。 清代以前台湾高山族社会经济发展到什么水平?根据有关材料,台湾的农业发生似乎相当早。到了南北朝隋唐时代,据说当地土著居民“尤多猪鸡,无牛、羊、骡、马。厥田良  相似文献   

13.
浅论历史上高山族和汉族的友好关系卢贵子台湾是我国第一个大岛,居住着1800多万汉族和40多万高山族人民。高山族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的一员,也是最早居在台湾岛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他们与汉族结成了血肉不可分的关系,并为缔造我们伟大祖国...  相似文献   

14.
高山族是我国台湾的原住民族。因所表现的文化面貌上的差异,高山族又分为十个支系:泰雅人、赛夏人、曹人、邵人、布农人、鲁凯人、排湾人、卑南人、阿美人、雅美人。各支系在文化上的各具特点,主要是因其所处的自然环境的差异造成的;彼此间所处的自然环境相近,表现出文化上的共性多一些,否则就少了。从文化人类的角度考察,文化是人类适应和利用自然的结果。因而,不同的自然条  相似文献   

15.
台湾意识的主体是中国意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98%的民众都是不同时期从祖国大陆移民过去的,这也决定了台湾民众的思想意识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17世纪以前,台湾的主要居民是在大陆被统称为高山族的12个原住民族。17世纪后,以福建省南部和广东省东部为主的大陆东南沿海的汉民族开始大量向台湾移居,并把故乡的文化、风俗、习惯带到台湾,保持着中国文化传统,成为台湾社会意识的基础。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后,把当时在大陆普遍实施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搬到台湾,为中华传统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奠定了基础。1683年,清…  相似文献   

16.
福建省郑成功研究学术讨论会于今年七月二十六日至八月一日在厦门大学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百二十多位学者、专家,还有四位日本学者,三位美国学者。大会收到论文五十三篇,书刊资料十四种。其中有关郑成功与高山族关系的有《台湾高山族支持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郑成功收复台湾及其对高山族的政策》等文。关于郑成功与高山族关系的研究,过去我国学者曾有专题探讨。在这次讨论会上,有的  相似文献   

17.
从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清政府平定台湾,至道光年间(鸦片战争之前),在台湾与大陆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汉族人民大量移居台湾等因素的促动下,台湾高山族与汉族的贸易活动也兴盛起来。这种交易活动的进行,对高山族自身经济文化的进步及与移居岛内的汉族关系的发展等,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拟对此作如下探索。  相似文献   

18.
高山族人民反对日寇的革命斗争史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山族主要分布在台湾本岛的山区和东都沿海纵谷平原以及兰屿岛上。约二十万人左右。分布面积约占一万六千多平方公里,相当台湾省面积的45%左右。此外,还有少数高山族散居在福建省境内。  相似文献   

19.
在1661年4月29日(明永历十五年四月初一日),祖国著名民族英雄郑成功率軍登陆台湾,經过十个月的战斗,卒将荷兰侵略者驱逐出台湾,解放了台湾的汉族和高山族人民。郑成功的收复台湾,不但維护了祖国领土权的独立完整,同时对台湾的少数民族——高山族的社会經济發展,也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高山族是台湾的先住民族,是我国多民族统一大家庭中不可分离之一員。根据考古  相似文献   

20.
罗美珍 《民族研究》2006,2(5):94-96
笔者在《民族研究》1981年第6期上发表了《从语言上看傣、泰、壮的族源和迁徙问题》一文。经过多年的研究,现在笔者对此问题有了更清晰的看法。探讨一些民族的发展脉络及文化历史,尤其是无文字记载的史前文化史,除了考古发现外,就是靠语言这种“活化石”的证据了。对于傣泰人的来源,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有当地土著说和迁徙说。笔者的看法是:傣泰族(即操侗-泰语族语言的广义“泰人”)的先民属于原始马来人种的一支,即古书记载的我国上古时期东南沿海的“东夷”。古书上说,这支人民好冒险,喜迁移。在那时他们就有一部分人从海路迁徙,经过台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