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曾经听过这样一件趣事:有个皮鞋老板到国外考察市场,一次来到非洲的一个国家,那个国家终年都是高温,人们几乎都不穿皮鞋。他心想,这个地方根本没有什么市场可说,因为人们都不穿皮鞋啊!他回来后在一次朋友的聚会上偶然提起了这件事情,其中有个朋友也是做皮鞋的老板,他把这件事情听在耳里记在心里。不久后,那个老板也到那个国家去了,回来以后就开发出新  相似文献   

2.
再一次回到家乡时,他又成了众人的焦点。他们都在电视里看到过他的表演,虽然他只是一次次跑龙套的小配角,但在这个小乡村里,出一个演员是极不容易的,所以,几乎每部电视剧,乡亲们都会仔细寻找他的身影。  相似文献   

3.
父亲的恩惠     
一个经营书报亭的人因为生意越来越差而万分沮丧。他不自觉地走到近郊的一座寺庙。据说寺里的"明镜长老"是个颇有些见识的长者。他来到"明镜长老"面前,诉说着自己的不幸:几乎打懂事时起,就没人关心他、爱护他、帮助他。高考落榜后好不容易在一个工厂找到份工作,做点零活,没两年却下岗了,朋友也都不再联系了。后来勉强经营一个书报亭,  相似文献   

4.
郭龙 《百姓生活》2011,(12):16-16
有一位教授应邀去一个军事基地演讲,到机场迎接他的是一个名叫拉尔夫的士兵。教授注意到,这名士兵在给他取行李的途中,先后三次离开:第一次是去帮一位老奶奶拎箱子;第二次是将两个小孩子举起来,让他们能看见圣诞老人;第三次是为一个人指路。每次回来,他脸上都挂着微笑。  相似文献   

5.
麦小兜 《社区》2010,(14):51-51
美国有个奇人,叫戴夫·查门德斯(Dave Chameides),是个摄影师。他曾两次获得艾美奖,这已经够与众不同了。更让人称奇的是,2008年一整年,他一次垃圾都没扔过。他和家人制造出来的所有垃圾,几乎都被他分门别类地处理和回收了。那些实在无法处理的垃圾。则在一年之后被完完整整地运到康涅狄格州的“垃圾博物馆”展出。据统计,一个美国家庭平均每年生产1700磅的垃圾,而戴夫一家(他和妻子,还有两个女儿)在2008年内只制造了32磅的垃圾。  相似文献   

6.
有这样一位日本人,自从1967年以来,他前后访华多达120次,平均每年来4次,90年代以来,他几乎每隔两个月就要来一次中国。他的足迹已经走遍中国大陆的31个省市,就连边远的西藏他都去了两次。如此频频访华,是出于公务或商务的需要吗?不是。他在日本没有公职,是位自由撰稿人,照他自己风趣的说法,是个“耍笔杆的个体户”。 池上先生今年51岁,作为战后出生的日本年轻一代,他从战争的反思中深感加强了解中国的必要,于是克服阻力毅然考进了东京外国语大学的中国系。1967年他还在上大学期间,就怀着好奇的心情,经过罗湖首次踏上了中国的土地。尽管那时正处在中国“文革”时期,但是中国发生的一切,都像一个个谜一样吸引着他,驱使他把自己的兴趣、精力和智慧都同中国  相似文献   

7.
颜元在清初以推翻程、朱等宋儒的读书静坐之学、专倡习行经济而震动一时。其学说最终的也是唯一的目的是经世致用,可是他自始至终都没有任何经济的动作,即便外界主动提供的经济管道也被他迫不及待地堵死。可以说他的学术始终呈现一种分裂状态:经世致用是他终生的志向,韬晦退藏也是他一开始就致力的目标。这种分裂状态是缘于清初士人文化中存在两个彼此背离的风势:一个是积极的经世致用,一个是消极的韬晦退藏。经世致用之风推着颜元向前走,韬晦退藏的力量却把他往后拉。两股力量同时作用在颜元身上,几乎将他分裂成两个人。颜元的学术生命就是在两个自我的严重分裂中度过的。  相似文献   

8.
男人真是奇怪的动物,当初丈夫追求我,是因为觉得是“高攀”我,所以激发了他昂扬的斗志。记得新婚时,他积极而且闯劲十足,很有进取心,几乎夜夜笙歌。有一次,我问他:“哪来的精力?”他回答“你知道登上珠穆朗玛峰顶点的快乐吗?”他是个爱赢不肯输的男人,所以太太就成了他夜里征服世界的一个分战场。一度,他喜欢在卧室门外敲着门小声征求:“女皇陛下,我可以进去吗?”  相似文献   

9.
大作家是个天才,小学的时候,天才就展现出来了,无论老师出什么题目,他都能毫无困难地写出一篇极有创意的作文。有一次,老师出了一个有关医生的题目,别的孩子都死死板板地谈医生如何伟大,如何有爱心,如何替人类减少了痛苦。我们的大作家却写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故事中,医生自己变成了病人,由于他的医生知识,他知道他的病情多严重,几乎无药可救,到了这一时刻,他忽然非常后悔他是个优秀的医生。如果他不知道他的病无药可治,他一定会过得比较快乐。当时,大作家只是个国中生。  相似文献   

10.
在上海市公安消防总队整理"5.12"汶川特大地震的救援录像时,一个小个子队员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他几乎出现在所有最惊险、最艰难的救援现场;他的眼中布满了血丝、汗水沾湿了头发,但依然奋不顾身地战斗在抢险救灾的第一线;他一次又一次钻进狭小的通道清理废墟,—个又一个生命的奇迹在他手中得以延续。他,就是上海市公安消防总队特勤支队彭浦中队的抢险班班长周庆阳。  相似文献   

11.
别人的故事     
他入院的时候,医院里刚刚发生了一起暴力事件,外三的一个主任医师,被几个病人家属殴打,断了两根肋骨,左眼视力严重受损……两三个月的时间,类似事件已经发生好几起。最严重的一次是半年前,一名20岁的年轻护士,被一个失去理智的病人家属捅了两刀,几乎丧命。抢救过来之后,失去了站立的能力。后半生,都要在轮椅上度过。  相似文献   

12.
李镜 《山西老年》2011,(6):16-16
离休干部老王,今年82岁,身体倒也强健。他三年前丧偶,从此独居。一个月前,经不住儿女们相劝,老王决定到大儿子家住些日子。他原计划住个一年半载的,结果不到一个月,便回来了。问他为何匆匆而归,他说":不如一个人自在。"究其原因,老王娓娓道来。原来,儿子儿媳都很孝顺,特别是儿媳待他更是不错。儿媳常常变着花样给他做饭,还给他换洗衣服。但是,儿媳就是有个"毛病"———爱干净。老王用过的马桶,她还要重新冲洗一次。有一次,老王在吃饭时打了个喷嚏,儿媳不由地皱眉,儿子忙说:"以后要打喷嚏去卫生间。"老王有点耳背,有次打电话时声音高了些,儿子便出来干涉,"低声点,  相似文献   

13.
论胡风的文艺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重评胡风文艺思想的必要性胡风是一个有重大影响的文艺理论家,从三十年代中期起直到五十年代中期,几乎所有重要的文艺论争和运动他都参加了。三十年代的“两个口号”论争,四十年代的民族形式、现实主义论争,五十年代的“批判胡风文艺思想”运功,都少不了他,而且是重要角色。从一九三六年起到一九五五年止,他一共写了十本文艺论著,几乎对各个时期  相似文献   

14.
英国一个小城里有个名叫富兰迪·阿姆斯的邮差,他在邮局里专门处理那些因为地址写错或字迹模糊而无法投递的死信,他是大家公认的处理死信的能手,不管什么样难以投递的信件他几乎都能送到。  相似文献   

15.
正一、大爱无疆毛泽东是武汉城市发展第一次历史性转型的推动者。他是湖南湘潭人,但他有很深的湖北武汉情缘。从1918年到1974年,曾到武汉40多次,其中新中国成立后亲临武汉38次。特别是1956年夏季在武汉畅游长江之后,他几乎每年都到武汉来一两次,甚至三次。他畅游长江共达18次。据曾任武汉市委第一书记、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的王任重回忆:"毛泽东生前曾经多次到武汉视察工作,他很喜  相似文献   

16.
年初,哥回了家一次,放下礼物,给父母磕了个头就匆匆忙忙走了。几乎每年都是这样,他有忙不完的生意,在外面挣了钱,但却总是得不到父母的欢心,我记得有一次,他在外面喝了酒,告诉我,小妹,你知道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愿意和我交往吗?因为一个孝敬的人,再坏也坏不到哪儿去。我一直把他的这句话当成他偶然的良心发现。  相似文献   

17.
爱的神奇     
《阅读与作文》2007,(3):27-27
这是一个发生在美国黑人贫民窟的真实故事。 一位大学教授带着他的学生来到这里搞调查研究,其中有一个课题是对该区200名黑人的孩子的前途作预测。学生们都很认真,不久报告都出来了,结论令人沮丧:200名孩子几乎无一例外地被认为“一无是处”、“无所作为”、“终生碌碌”等等。  相似文献   

18.
《人生与伴侣》2013,(12):48-48
过去,我们总是重视那张床,强调卧室的环境气氛,却几乎完全忽略了一个现象——他的睡姿。这是一种能反映他的性心理和生理的有趣性信号:他对你们的性生活是否满意?他会不会觉得每次和你亲热都如同鸡肋?今后不妨在入睡前和醒来时多留意他的睡姿吧,要知道,他的肢体语言是不会骗人的。  相似文献   

19.
翟杰 《山西老年》2014,(10):30-30
去外地出差,坐上一辆出租车,司机是个中年男人,因为赶时间,上车后我便请他加快点车速。他看了看坐在副驾驶座上的我,从嘴里挤出两个字:“尽量。”这实在不是一个优秀的司机。好几次本来可以变道超车,他都没有把握住机会;绿灯正在倒计时,明明还有三秒钟,加上黄灯的缓冲,本来可以过去,他却提前停了下来。瞟着左右两边呼啸而过的车辆,看着他不紧不慢的神情,我旁敲侧击地提醒他:“我坐过无数出租车,您这是我近几年遇到的最慢的一次。”他也不着急,盯着前面的路:“呵呵。”  相似文献   

20.
安宁 《社区》2005,(15)
我是一个极普通的女孩子,从姓名、相貌、衣着到工作都如墙角的花儿,属于几乎无人问津的一类。所以在遇到第一个男友的时候,我隐隐约约地在他面前有一丝丝的胆怯———觉得这样一个家境富足、前途无量又高大帅气的军官,怎会被人介绍给我?可我还是无法遏止地全身心爱上了他,愿意为他受任何委屈。我的父母当然是喜欢这样近乎完美的未来女婿,而他的家人,对我素朴、善良又勤劳的温顺性格,亦是欢喜。有了双方父母的全力支持,尽管有许多无法说出口的委屈,我还是像模像样地与他谈起了恋爱。有一次两个人又吵架,因为太过伤心,我终于没有如以往一样,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