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前年,刘道良同志曾两次发表文章提出,“应当抛弃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提法”,认为这个提法“不符合客观实际”,“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观点”(见《国内哲学动态》1980年第三期和《学术论坛》1980年第三期)。对此,我愿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以便请刘道良及其他同志指正。(一) 一切事物都互相联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在这个世界中一切事物、现象、过程和方面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依赖、互相作用的,没有哪一个事物可以不同其他事  相似文献   

2.
刘道良同志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吗?》一文(发表在《学术论坛》1980年第三期),提出了一个常识性的但却很值得讨论的问题。多年来,在这个问题的解释和应用方面,一直存在着混乱。通过深入讨论,澄清这方面的混乱,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有益的。本文也想就这个问题,谈一些不成熟的意见。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这本来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此早就作了肯定的回答。  相似文献   

3.
《国内哲学动态》一九八○年第三期介绍了笔者关于应当抛弃“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提法的看法。在这里,想较为详细地谈谈这个问题。(一)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和谬误的区别,仅仅在于是否正确反映客观实际。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之所以是正确的,就在于它是客观存在着的辩证法的反映和揭示,是实事求是的产物。“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提  相似文献   

4.
本刊去年第三期刊登了《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吗?》一文之后,陆续收到不少来稿,表示不同意该文的观点。由于篇幅所限,不能一一刊登,现摘登的几位同志的来稿,即其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5.
去年《学术论坛》第三期所载刘道良同志的文章认为,不是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这实际上是要对联系在辩证法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出某种限制和规定。但是,这种限制和规定是否正确,很值得商榷。我们认为,如果要用一句简洁的话来表述联系在辩证法中的地位和作用,那末,可以说联系是辩证法的基础。要正确认识联系在辩证法中的地位和作用,首先必须搞清什么是联系。作为辩证法学说的一个重要概念,联系是对客观世界辩证关系的反映。联系就是事物的关系。它不是人们头脑的产物,而是客观世界及其事物具有的本质属性。在客观辩证法中,联系就是事物的一切  相似文献   

6.
唯物辩证法是一个科学体系,包含着一系列重要的原则和原理。客观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普遍发展的原则,便是其中的两个基本原则。 两原则的思想最初是由马克思、恩格斯提出来的。马克思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都是运动发展的。恩格斯也说,“我们所面对着的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整体。这些物体是互相联系的,这就是说,它们是相互作用着的,并且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92页) 列宁继承了这一思想,在批制地吸取黑格尔辩证法合理思想的基础上,第一个提出了唯物辩证法的两个原则。他说:“一、发展原则,二、统一原则。”(《列宁全集》第38卷第280页)所谓“发展原则”即是指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自己发展、自己运动的,事物本身具有自我发展、自我运动的动力和泉源。列宁在《辩证法的要素》中是这样表述这一原则的:“这个事物(或现象)的发展、它自身的运动、它自身的生命。”(《列宁全集》第38卷第238页)  相似文献   

7.
《河北学刊》1982年第2期发表刘勤署同志的文章,题目是《也谈客观真理的定义——与徐飞同志商榷》(以下简称“定义”),对我在《国内哲学动态》1980年第10期上发表的《客观真理就是客观世界及其规律》一文提出不同意见,我觉得有必要作一答辩,这样对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深入研究是有益的。 “定义”对我文章中引用和阐述的列宁关于客观真理的观点提出了两点批评。一是说我在理解列宁的那句话时抹掉了在“人的表象中”五个字;二是说我断章取义,没有将这个问题与第二个问题联系起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只有在这里将列宁对这个问题的提法全部引出。列宁批判说,波格丹诺夫“把下面两个问题搞混了:(一)有没有客观真理?就是说,在人的表象中能否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内容?(二)如果有客观真理,那么表现客观真理的人的表象能否立即地、完全  相似文献   

8.
再论岳飞的《满江红》词不是伪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今年春间,我曾写了一篇短文,论证岳飞的《满江红》词并不是一首伪作,后来发表在中华书局编印的《文史知识》第三期上。该文发表之后,不久我即陆续接到一些读者来信,仍然就这一问题与我进行讨论。其中,有些人是不同意我的意见的,原因是,他们认为我对于前此那些持否定论者所提出的论据和论点,并未能一一加以辨正和纠驳;但多数人对我的意见表示赞同,而且还有人向我提供了更有力量的论据。这两方面的意见都对我大有助益,也都促使我对这一问题进行更全面更深入细致的考虑。现在写成的这篇《再论》,就是我在发表了前一篇短文之后,根据读者来信所提意见和所补充的资料,在最近几个月内反复考虑的一个结果。  相似文献   

9.
我们相信,对"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一命题展开讨论,肯定会有助于我国史学的发展.因此,读罢刘修明发表在1987年第5期《江汉论坛》上的"非'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兼评一种现代史学思潮的形成与前途"一文(以下简称刘文)我们愿谈点不同的意见.1 对于克罗齐所说的"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不能接受这个观点的人,甚至理解这个观点都有困难"([美]怀特《分析的时代》,商务版1984年第39页).不客气地说,尽管刘文中存在许多偏失,但最大的问题莫过于没有理解其批判对象的意蕴.我们认为,要弄懂"一切真  相似文献   

10.
草明女士启事:顷见《六艺》一卷三期上,有草明作的《赶夜路》一篇,笔名虽同,文字实非我作,深恐有掠美之嫌,特此声明。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六年六月《作家》一卷三期所载草明女士的短篇小说《阅历》之后。原题为《草明女士启事》。草明,广东顺德人,一九三三年加入左联,当时的青年女作家。  相似文献   

11.
刘道良同志在《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吗?》这篇文章中,一方面承认事物有普遍联系,一方面又否认一切事物的相互联系,这就不能不使他陷入思想上的自相矛盾。那么,刘道良同志的不能自园其说是怎样产生的呢?。第一,用有条件的具体的相对性的联系去代替或取消普遍的无条件的绝对性的联系。联系是客观事物所固有的一种属性,是同事物矛盾运动的属性紧密联系着的,是整个物质世界保持同一或统一的桥梁。联系可以是指事物的某种内在联系,或本质联系,也可以是指非本质的联系,外在的联系,偶然的联系等等。由于联系有种种具体的情形,因而也就不  相似文献   

12.
早期基督教的性质究竟怎样?朱光潜先生在《北大学报》1958年第一期上发表的《基督教与西方文化》和史亚明先生1980年发表在《东北师大》第三期上的《基督教的产生及其早期的发展和演变》,都认为早期基督教是犹太人民“对罗马帝国残酷统治的反抗”,是“革命性质”的,有“战斗气息”的组织。但我认为从历史事实来看,基督教一开始就是阶级斗争的消极产物。并不存在着斗争性、更谈不上有革命性。下面提出我的刍议,以就教于老前辈。  相似文献   

13.
拙作《论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发表后(见《中州学刊》1983年第3期),周慧超同志写了同我商榷的文章《也谈创造性思维的特征》(见《中州学刊》1984年第1期),认为我所揭示的那些特征,只“是构成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因素,而不是创造性思维的特征。也就是说,这些是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必备条件。”在讨论实质性问题之前,我认为周文这样提出问题,在逻辑上就有毛病。 什么叫“特征”?特征就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最显著的标志,是构成该事物本质属  相似文献   

14.
《江汉论坛》一九八四年第三期发表了李怀君同志的《辩证法的‘实质’问题探讨》一文,读了很受启发。李怀君同志赞同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不是同一个东西的观点,我也赞同。但李文把辩证法的“实质”只归结为关于联系的学说,值得商榷。我认为,所谓“实质”,就是本质、特点、特征。“联系”是辩证法的实质之一,但不是唯一的特征。事物的矛盾规律以及对  相似文献   

15.
我曾经在1980年和1981年先后发表了《国营经济内部的商品交换和所有权转移》(见《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若干基本理论问题》,山东人民出版社版,第261—270页)  相似文献   

16.
<正> 文艺与生活的关系问题已经讨论了多年,至今尚未取得一致的看法。最近,刘光裕同志相继发表了两篇文章(一篇是《谈源于生活和高于生活》,载《江淮论坛》82年第2期;另一篇是《艺术形象和社会生活》,载《文史哲》82年第6期),对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关于文艺与生活关系的论述提出了新的解释,这种探索精神是可贵的。但是,刘文的新解是否符合毛泽东同志《讲话》中的原意,是否符合文艺与生活关系的实际情况,都是需要讨论的。笔者不揣浅陋,草成此文,就教于刘光裕同志。  相似文献   

17.
萧军在《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第三十五信)中提到萧红的胞弟张秀珂时写道:“他很喜欢语言学,我介绍他去世界语学会去学习世界语,因为我也曾是世界语的学习者。”在上海,当时萧红与萧军生活在一起,萧红有没有学习世界语呢?从已发表的回忆、研究萧红的文章中找不到一点关于萧红学习世界语的文字,即便丁言昭、曹予庭写的《绿川英子与萧红》(载《战地》1980年第三期)也未提  相似文献   

18.
坚毅同志在《“一分为二”需要“一分为三”补充》(见《重庆社会科学》1986年第二期),《再论矛盾“一分为三”》(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二期),以及《从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历史的划分看“一分为三”命题》(见《广西社会科学》1987年第三期)中提出“一个矛盾是由三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三个方面(要素)构成的”论题,叙述了矛盾是“一分为三”、“鼎立统一”的观点。笔者对此不敢苟同,拟在本文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与坚毅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19.
关于《书供》原稿的真伪问题,我在1979年曾写了一篇题为《李秀成书供原稿考辨》(简称《考辨》)与荣孟源同志商榷,刊登在《近代史研究》1981年第四期上。还在《考辨》未发表之前,《学术月刊》1981年第三期发表了罗尔纲先生的《李秀成自述原稿注序》(简称《注序》)一文。全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就是评论我和荣先生关于《原稿》真伪问题的讨论。在《原稿》确系李秀成的真迹这个问题上,罗先生和我的看法是一致的,但他不同意我所说的“曾国藩对它只有删改,并未撕毁”的论断。他持三点理由就这个问题来和我商榷。本文就是对罗先生“商榷”的再商榷。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久前,读到两篇讨论价值概念和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概念的文章,一篇是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3期上张岱年先生所撰《论价值的层次》;另一篇是《哲学研究》1992年第7期上刊载王玉樑《客体主体化与价值的哲学本质》。两篇文章都对我有启发,也引发出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