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现实的人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起点),是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阈中的一个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现实的人在本质上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它是自然存在物,也是实践存在物,更是社会存在物。马克思通过研究现实的人,以关注现实人的生存境遇和发展命运。人的现实的时代遭遇主要表现在人与自然,人与科技,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等方面。在当下,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为破解人的时代遭遇指明了现实归途:构建生态文明、倡导人文关怀、实现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3.
略论法治与人的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着眼于作为社会主义法治主体的人与我国的法治现代化之间的共生互动关系,从法治的实质中发现人的现代性要求,并就现代法治社会应该为人的发展所提供的条件以及现代法治社会之中的人所应该具备的素质作出初步的分析.文章认为,如果没有与法治精神要求相一致的法治主体存在,真正的法治社会就不可能实现.  相似文献   

4.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目标。本文认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构建需具备以下要素:政治民主、法律至上、法制完备、司法公正、权力制约、依法行政及权利本位。其目的在于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一些更为具体明确的标准,使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目标更具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5.
人的本质、人的需要、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有机统一体,构成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完整内容.三者互相作用,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人的全面发展.其中,人的本质的发展在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主导的决定的作用,它规定和制约着人的需要和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内容和方向,人的需要和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则丰富、体现着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和人全面发展的本质.  相似文献   

6.
在现实视角下的关注人的发展要考察两个方面:现实的人和人的现实。前者涉及人的主体问题,即发展主体是什么的问题;后者讨论的是人的发展状况和发展条件的问题,即发展主体怎么样的问题。它们两者是相互依存而又相互转化的,共同推动着人的不断发展。只有立足现实才能促进人的不断发展。从现实出发,人的发展是无限的。  相似文献   

7.
村民自治是农村法治的核心,蕴藏着四个方面的农村法治内容:维护民主宪政、维系社会秩序、保障社会公平、保护人身自由。村民自治是农村法治生成和运作的基础,村民自治的过程实质上是农村法治的过程,农村法治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村民自治法治功能的发挥。但因受传统文化束缚、民主基因匮乏、经济发展滞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村民自治激情多于理性,实践运作与理想形态还有较大差距。要促进农村法治的实现,就要培养农民的民主主体意识;健全村民自治的民主机制;夯实村民自治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8.
对历史主体的理解 ,不能停留在一般的人的层面上。历史主体是现实的人即“现在”的人。现实的人的历史主体地位 ,是通过建构历史过程而确证的 ;因而现实的人的历史主体性是具有历史性和暂时性的存在。现实的人的历史主体性既在与作为“过去”的历史的关系中得以表现 ,也在与作为“未来”的历史的关系中得到表现 ,失去任何一方面 ,现实的人的历史主体性都是不完整的  相似文献   

9.
人是现代人文思想的基本范畴。近代西方哲学无不从"人"的概念发问,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黑格尔把抽象的人格作为具有实在性的社会市民的可能性,并以做国家公民的形式使可能的人格必然地成为现实的个体。但是,关于公民的论述并不说明黑格尔坚持了非个人本位的国家概念,也不能成为反对天赋人权的法西斯主义理论来源。现代世界中,人只有扬弃人格的抽象可能性和市民的现实偶然性,成为国家公民,才能达到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具体有机统一,才是现实的人,并使权利与义务获得现实的承认。  相似文献   

10.
旧哲学以“抽象的人”为其人学理论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则以“现实的人”为其入学理论的逻辑起点。“现实的人”与“抽象的人”有明确的内涵,二者不可混淆。但是,换个角度说,“现实的人”也是“抽象的入”,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的。  相似文献   

11.
法治国家作为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世界各团。民追求的目标。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两十多年封建专制主义传统和经济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里.建设现代法治国家必然是一项复杂、艰巨而长期的历史性任务.但它具有重大意义:它是尖行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建设民主政治的基本余件,是人类社会文明的土要标志.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从中国的现实情况来看.要建成法治国家,做好以下几点是极为士要的:1.建丘一套完备和良好的法律;2.法治建丘在民主政治的基础上;3行政机关严格依法行政;4建立公正的司法制度;5建立完善的法律监督体系;6人权得到最充分的保障;7.提高全民的法律上识,普遍推行“依法治理”.  相似文献   

12.
弄清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明确地将"现实的人"、"有生命的个体"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但随着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不断发展,"现实的人"获得新的规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也需要加以重新理解。这种新的理解不是单纯否定,而是扬弃了马克思最初关于"出发点"的理论论断。  相似文献   

13.
西方的法治产生于近现代,但是法治思想和观念发端于古希腊,经过中世纪长期的酝酿之后逐渐形成和完善。本文对西方法治理论的出发点即基础进行分析和探索,探讨西方的法治理论合理性结构的内在机理。本文认为,西方法治理论建构的基础,即人性的预设,保证了法治理论本身的合理化,西方法治理论的基础为二元:即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  相似文献   

14.
法治是自由主义治理的重要方式,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和巩固中起着重要作用。形式普遍性构成了自由主义法治的突出特点,马克思在肯定形式普遍性具有的积极价值的同时,又揭露了自由主义法治以普遍性的形式遮蔽了它维护私有财产和资产阶级利益的实质。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以分工和价值形式理论论证了自由主义法治具有形式普遍性的现实经济根源,批驳了从意志的角度分析法的普遍性的观点,提出要通过重建个人所有制的方式消除自由主义法治存在的物质前提,在借鉴吸收自由主义法治形式普遍性的基础上,进一步使法的形式普遍性发展为实质普遍性。  相似文献   

15.
法理念与法治进化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尽管我们承认法治有“良法”和“守法”两个因素 ,但绝对的“良法”和“守法”的“法治”只能是法治的理想 ,法治应该是不断进化的 ,即法治理想的实现具有进化性。法理念的进化促进了法律进化和普遍守法 ,推动了观念法治和现实法治的进化 ,因而社会普遍的法理念的变迁是法治进化的基础。法治社会的真正权威是正义的司法 ,法官的正义判决使“纸上的法律”成为人们的信仰 ,因而法律工作者的正义信仰是实现法治的最终保障  相似文献   

16.
17.
柏拉图人治论与法治论矛盾之根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柏拉图是卓越的法哲学家,他一生试图解开扑朔迷离的社会政治之迷,澄清法律的本质,但其思路和理论并非一贯如一,中年《理想国》提出以正义论为基础的人治论,晚年与此截然有别,提倡法治论。这种转向是由于(1)对希腊社会现实的反思;(2)批判智者,重建法律的合法性价值基础;(3)哲学结构、思维方式的改变,而实现了视界融合和转换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起源于对人的再认识。经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再到《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系统地提出了唯物史观学说。其中,"现实的个人"的思想乃是其唯物史观的现实前提,它直接涉及到历史的真正主体以及马克思历史哲学的逻辑起点等问题,并且要求与马克思有关"社会化的人"及"人类社会"等思想本质内在地联系在一起。只有这样的理解,方能说明马克思在何种程度上超越了黑格尔以及费尔巴哈的抽象历史观,并真正创立了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9.
空间对观察和理解社会现象有着前提式的基础和意义。在空间理论视域下对大学生法治教育进行审视后发现,现有的大学生法治教育模式虽然有着明确的合理性,但却疏离于个体的经验与生活之外,学生的"身体在场"和"心理脱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法治教育空间的裂隙,较大地影响了法治教育的实效性。针对上述问题,拟通过建立项目化运行机制,为法治教育供需双方的空间交汇提供制度保障;发挥校园公共空间的隐性教育作用,开展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打造智慧教育系统,实现多重法治教育空间的协同;积极协同校内外育人空间,推动异质性资源空间的良性互动等优化路径,以期实现大学生法治教育效果的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20.
主要阐述香港、大陆两地廉政制度的优劣。通过比较、借鉴其优点 ,构建大陆廉政制度 ,使其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促进中国法治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