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内容、过程、媒介、效果等方面具有鲜明的传播学意涵。算法传播在认知窄化与情绪裹挟、价值弱化与思想极化、主体扭曲与群体区隔、算法依赖与行为固化等方面对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和实践产生若干风险挑战。在算法传播时代,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积极省思算法传播以提升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体自觉,把关算法传播以推送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元内容,整合算法传播以拓宽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舆论阵地,驾驭算法传播以催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2.
算法新闻重构了新的新闻传播生态,但也暴露出一些伦理问题,最核心的是算法黑箱与新闻透明原则的矛盾、算法霸权与媒介公正的对立和算法操纵与委托信任的冲突.解决算法新闻产生的伦理问题,必须明确算法是非人类的"网络行动者",但并不是独立的伦理行动者,"人"才是算法新闻的责任主体.算法新闻治理的逻辑起点应回到技术、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关系.算法新闻治理应将不作恶、不滥用的"向善"作为底线伦理,将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负责和对社会健康有序运行负责的"向上"作为责任担当.算法新闻治理需要建立多主体协同共进的治理体系:政府要充当好规则制定者、过程把控者和底线管控者的角色;平台机构要承担算法新闻治理的主体责任;公众应自觉避免新闻消费中的盲从或被动现象,传统媒体应严格职业把关和审核机制,拒绝迎合人性弱点及惰性的新闻生产.公众与传统媒体的共同责任在于实现对算法新闻的纠偏、改进与监督.  相似文献   

3.
算法新闻重构了新的新闻传播生态,但也暴露出一些伦理问题,最核心的是算法黑箱与新闻透明原则的矛盾、算法霸权与媒介公正的对立和算法操纵与委托信任的冲突.解决算法新闻产生的伦理问题,必须明确算法是非人类的"网络行动者",但并不是独立的伦理行动者,"人"才是算法新闻的责任主体.算法新闻治理的逻辑起点应回到技术、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关系.算法新闻治理应将不作恶、不滥用的"向善"作为底线伦理,将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负责和对社会健康有序运行负责的"向上"作为责任担当.算法新闻治理需要建立多主体协同共进的治理体系:政府要充当好规则制定者、过程把控者和底线管控者的角色;平台机构要承担算法新闻治理的主体责任;公众应自觉避免新闻消费中的盲从或被动现象,传统媒体应严格职业把关和审核机制,拒绝迎合人性弱点及惰性的新闻生产.公众与传统媒体的共同责任在于实现对算法新闻的纠偏、改进与监督.  相似文献   

4.
因凭数据资源赋予的强大权力,大数据算法崛起成为去中心式交互网络中的高效行动元,算法对个体生活交往架构的重塑为“算法本体论”时代的来临赋予了合法性基础,算法在幕后“提线”操控着网络主体价值观念的变迁和网络意识形态话语的构建,成为网络信息传播与意识形态治理的关键变量。传统福柯式的意识形态规训体制逐渐被算法时代开放式的多元主体控制矩阵所取代,主流意识形态的生存处境遭受严重挑战。为实现从算法操纵主体到主体控制算法的反转,从算法失位到算法赋能主流意识形态的复归,应协同加强数据治理,打通数据孤岛、深耕人机合作,推进技术升级、创新叙事形式,生产优质话语、完善制度设计,坚持主体自律以形成治理合力祛除算法之蔽,为走出“算法本体论”时代价值引领的迷宫提供阿里阿德涅之线((1))。  相似文献   

5.
陈昊  李凯旋 《国际公关》2022,(4):114-117
新媒体时代,短视频作为能够满足受众表达的新媒体产品,以抖音为代表的移动端短视频平台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算法等技术的加持下,传播主体、传播内容和传播效果不同程度上实现了跨越.平台通过构建中心化展示手段,满足了不同语境下受众对短视频产品的需求,政府机构、主流媒体、头部KOL、MCN机构等纷纷入驻,与粉丝充分建立黏性.国内短...  相似文献   

6.
2020年,被困在“系统”中的外卖骑手,引发了一波社会对算法的批判。然而,作为计算机技术的核心,算法由来已久,为何突然站至“前台”,成为被“清算”的对象?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又何以被困在算法“系统”中?究竟是人的受困,还是算法的受困?这究竟是一个什么“系统”?本文基于网络社会“重构”传播的视角,从“算法”“大数据”“平台”等词语入手,建设性地审视和批判算法背后的社会系统,并提出为算法解“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算法在改写传播领域现实状况的同时,也在重新构建起一套全新的传播规则,同时让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个体以这种方式重新审视、体验和消费乃至创造这种全新的传播。从微观层面上对于人的重建,从宏观层面上对于社会运行的重构,这两者的相互交织组成了算法构建的未来传播。算法重新塑造传播领域的交往规则,但是同时它又在遵循着以往互联网发展带来的基本逻辑。人要在算法的世界中认识自己和数字世界的区别和联结,把握自己在现实环境中的主体价值,将人的价值与伦理赋予到算法之中,实现人与技术的共生发展——这便是未来传播的约略图景。  相似文献   

8.
以数据驱动的算法决策在公共部门和商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算法治理的呼声此起彼伏,算法解释权据此成为理论界与实务界关注的焦点。针对算法解释权能否作为一项法律权利,支持者与反对者都提出有力的论证。根据新兴权利的证成标准,算法解释权同时满足合理性、合法性与现实性标准,应当认定《个人信息保护法》第24条、第48条已赋予数据主体算法解释权。但算法解释权利在制度构造上需进一步限定,具体包括解释权的解释内容限于事后解释,通过权利主体、决策类型、行使边界限制适用范围及参照动态体系论中的具体要素,结合应用场景,确立算法解释标准。  相似文献   

9.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数字化技术被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展示。抖音作为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和社会交往平台代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契机。文章以“传统音乐”+“器乐”为关键词,获取综合排序前100个古琴和唢呐短视频样本,通过质性分析软件NVivo按不同的生产模式进行归纳和总结,并进一步分析其生产模式与传播数据之间的关系,由此生成不同模式下传统器乐短视频的传播效果比较。通过分析发现PGC生产模式下的传统器乐类非遗短视频有着较高质量的传承主体,在短视频内容上可以较好保留传统器乐类非遗的“原汁原味”,助力非遗传播融入人民群众的现代生活,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时性传播和历时性传承。  相似文献   

10.
算法的公正问题被视作如今人工智能领域一个核心的伦理问题,通常被表述为"算法偏见"或"算法歧视",但偏见与歧视实际上是两个问题.区分这两个问题可以显示出算法偏见并不具有伦理维度,而算法歧视才是人工智能领域中真正的核心伦理问题.算法偏见是不可避免的,主要来自开发者的偏见、数据的偏见和算法自身的偏见.其中,显性偏见是容易被发现并剔除的,但隐性偏见则不可避免地存在于算法之中.算法歧视的责任主体则主要是人,人们对于算法偏见的盲从导致了算法歧视.自主决策算法所引发的歧视也可以追责到人.因此,算法的开发者和使用者要为算法歧视负责.  相似文献   

11.
算法决策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场景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信用信息客观公正性与信用主体权益面临更大挑战。作为一种新型权利,算法解释权能满足规制算法决策、保障信用主体权益的双重需求。然而,适用标准不明确、阶段与界限模糊成为阻碍算法解释权行使的主要因素。因此,应为算法解释权提供法治保障,明确其法律定位及适用标准,完善算法决策事前与事后解释的具体设计,同时建立对算法解释权主体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2.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24条规定,个人认为自动化决策对其权益造成重大影响的,有权要求个人信息处理者予以说明,此条被认为是对算法解释权的明文确定。但是,对于权益主体的确定、权益影响的程度以及解释内容的要求,第24条并未进一步做出具体规定,考虑到公私领域对算法解释规范对象和规范目标的不同,在私人领域中,算法解释的权益主体应为确定型主体,其形式权益遭受影响才能提出算法解释的主张,而信息处理者只需对算法进行事物性解释,在公共领域中,算法解释的主体应为确定或相关型主体,无论是形式还是实质权益遭受影响都可以提出算法解释的主张,而信息处理者需对算法进行事物或事理性解释,此举有利于促进技术发展与权利保障、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价值平衡。  相似文献   

13.
Ajax页面的生成和页面导航需要执行客户端的JavaScript代码,传统网络爬行算法无法获取Ajax页面全部内容。分析了Ajax的工作方式,阐述了爬行Ajax网页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并实现了一种有效爬行Ajax页面的网络爬行算法。该算法可控制客户端浏览器动态生成页面内容和完成页面导航,为爬行过的页面分配标识编号并生成相应静态页面。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算法所爬行的Ajax页面数量明显多于传统方法,同时,采用的双重消重策略可有效减少算法的时间耗费。  相似文献   

14.
以系统论方法,从宏观层面分析了过去30多年中国新闻系统或新闻领域的结构变迁历程。对新闻系统结构变迁的核心内容进行了描述与阐释:从"三足鼎立"到"四足鼎立"的媒介形态结构变化;"一元"职业传播主体到"三元"公共化传播主体(职业新闻传播主体、民众个体传播主体与非职业、非个人的传播主体)的生成;收受主体结构出现分化,从一体化的大众到大众、分众、个体(个众)的共存;传播内容结构由政治、经济为核心扩展到整个社会领域;新闻系统的核心关系——"传播收受关系"从主客体关系向主体间关系的转变。并在余论中解释了结构变迁对未来新闻改革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提出了加权有向图的生成算法及其在计算机中的实现,定义了加权有向关联矩阵,并据该矩阵解决了加权有向图的生成、绘制问题,从而为可视化教学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智能化媒体时代,算法技术不仅成为改变人们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的重要因素,还是大学生价值观认同建构的新变量。算法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范式,给大学生价值观认同建构带来一系列挑战:算法“受众本位”效应弱化大学生价值观认同理性、算法“全景监狱”效应引发大学生价值观认同疑虑、算法“网络圈群”效应加剧大学生价值观认同盲从。对此,需通过价值引领、技术规制、主体驾驭、法治制约实现对算法技术的规约和驯化,助推大学生价值观认同建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7.
针对网络设计和优化中度约束最小生成树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贪心思想的启发式算法求解度约束最小生成树.在最小生成树的基础上,将超过度约束的顶点降低度数使之满足度约束条件.经大量数据测试并与其他算法进行比较,表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和通用性.  相似文献   

18.
平台基于算法技术优势、数据与用户交互基础和资本优势对算法相对人生成具有控制性的新型社会权力,造就平台算法权力。随着算法权力的不断扩张,平台利用算法实施数据滥用、恶意封禁、算法歧视、侵蚀公共权力等现象频发,侵害包括消费者在内的相对人、平台内经营者合法权益与社会公共利益。针对此,在进行法律规制时应将算法承载着的平台的“代理者”角色作为认知基础,重点围绕作为算法权力滥用主体的平台以及平台的滥用行为来进行。具体而言,应赋予个人以新型权利的方式来对抗和制约算法权力,构建平台“守门人”约束制度以强化对“守门人”的权力监督,加强对平台的反垄断监管与执法。  相似文献   

19.
中国绿色音乐的媒介传播现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绿色音乐为线索,以中国绿色音乐的媒介传播为主体,选择绿色音乐(生态文化)+媒介传播(生态传播)的交叉模式,以一种历史的、全球的眼光对绿色音乐的定性及媒介传播的价值进行一定梳理.同时,从传播媒介形态及特征、创作主体和传播策略、内容表现、受众接受及传播效果等方面审视中国绿色音乐的传播现状,并分析其现实特点,反思存在的问题,从而在一个社会生态系统的整体视域中探寻新时代的传播优化之路.  相似文献   

20.
伴随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大数据的全面普及应用,原本只存在于人工智能领域的算法被推上“前台”,凭借其技术逻辑与技术特性,逐渐僭越其技术中立性,日益同各类意识形态共生共融共进。学界对算法时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研究聚焦在如下层面,即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面临资本逻辑渗透、“受众本位”重塑、“茧房效应”遮蔽、算法“黑箱”操弄等挑战,呈现出方法隐蔽、手段多样、传播面广、破坏性强等新特点,对此应从价值、技术、平台、主体与法治等维度进行有效防治。就研究现状而论,学界深化了研究层次、创新了研究视角、丰富了研究内容与方式,但也存在研究前瞻性欠缺、研究针对性薄弱、研究内容重叠、基础理论研究逊色等不足。今后,我们需要注重经典文本、增强问题意识、补齐理论短板、加强观点创新、增强前瞻意识以及拓展研究思路,为不断深化研究做出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