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珺平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4(4):32-35,51
波德莱尔与傅立叶之关系问题,国内几乎无人论及。傅立叶宇宙论是波德莱尔"应和"论的哲学、美学来源之一。准确地说,波德莱尔的"应和"所对应的就是傅立叶的"情欲引力"和"普遍类比原则"(相似性)。由于傅立叶宇宙论是其历史学和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所以也被马克思恩格斯所关注和吸收。 相似文献
2.
李珺平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28(1):32-36
文章重点探讨波德莱尔应和论与霍夫曼的关系。认为,如果英国批评家查德威克“两个对应面”之说有道理而且可以被分离,波德莱尔应和论的“水平对应面”就受过霍夫曼的启发。由此延伸,解剖了霍夫曼的创作特点及通感说在其作品中的表现,也考察了波德莱尔接受霍夫曼通感说以及其他相关理论的时间和过程,并提到霍夫曼对爱伦.坡的影响兼及对波德莱尔的作用,还探讨了通感说的哲学和艺术心理学渊源。 相似文献
3.
李珺平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30(5):1-5
超验主义是波德莱尔应和论的思想基础之一。对超验世界的顿悟与体验,虽与渡德莱尔年轻时嗜食兴奋剂有关,但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却与瑞典宗教哲学家斯威登堡的通灵术密切相关。文章不但阐明了波德莱尔应和论与斯威登堡通灵术的联系,也较细致地考察了作为宗教哲学家斯威登堡的身份和理论。由于事涉康德,也阐明了康德与斯威登堡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波德莱尔的"应和论"对狄兰·托马斯的诗歌创作产生重大影响。本文从托马斯的自然观,通感的运用,生死欲主题,人称的运用,比喻性结构几方面阐述了狄兰.托马斯诗中的"应和论"思想,以及"应和论"对他的诗歌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习惯上,人们把波德莱尔说成是一个“审丑”的诗人。因为在他的笔下,我们太多地看到了诸如那已失去艳丽和芳香的春天(《虚无的滋味》),比极地还要凄冷荒芜的国度(《来自深处的呼喊》),以及腐尸、蛆虫、吸血鬼和无情地噬咬着人类心灵的时间(《大敌》)等这样丑恶的形象。人们又把波德莱尔理解为一个“忧郁”的诗人(有人甚至说他是“颓废”的诗人!)因为在他的诗中,我们也太多地感受到了他从自己忧郁的理想出发,在痛苦中向上帝哀告以求挣脱虚无,及至企图借酒精来麻醉心灵,但都无法销万古悲愁,最终只得走向死亡的心路历程。 的确,在《恶之花》中,诗人曾这样痛苦地向世人宣告: 相似文献
6.
7.
吴忠诚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8(2):55-62
对中国象征派来说,波德莱尔的影响是全面的,深刻的,从美学观念到思维方法到表现技法,无不带有这种影响的印记,作为中国最早的现代主义诗歌流派,在引进波德莱尔诗艺时表现出的某种程度的稚嫩,是不可避免的;但在引进时表现出的勇气和再创造精神却是难能可贵的,值得我们珍视的。 相似文献
8.
吴忠诚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2):50-54
对中国象征派来说,波德莱尔的影响是全面的、深刻的,从美学观念到思维方法到表现技法,无不带有这种影响的印记.作为中国最早的现代主义诗歌流派,在引进波德莱尔诗艺时表现出的某种程度的稚嫩,是不可避免的;但在引进时表现出的勇气和再创造精神却是难能可贵的,值得我们珍视的. 相似文献
9.
汤娜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4):62-67
波德莱尔美学思想的辩证性主要体现在艺术创作方式和表现形式上,具体表现为大量矛盾概念的并存共生.从艺术表现形式上的"韵文诗与散文""想象力与规则"到艺术表现内容上的"纨绔主义与英雄主义""感官与精神""美与恶""现代与古代""绝对永恒与特殊短暂",这些独具特色的波氏"矛盾对子"昭示美的二重性,同时也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暴露... 相似文献
10.
周小莉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1):93-95,100
波德莱尔美学现代性思想的核心是突破美的恒定模式,肯定美的当下性、瞬时性、多变性,而他对永恒美的突破又集中体现为对宗教的背离。其诗集《恶之花》正是这种背离的感性呈现,借助由天堂到地狱的反宗教结构,将属于审美范畴的永恒/瞬间、古典/现代、理性/非理性等问题具体化为上帝/撒旦、灵魂/肉体、崇高/罪恶等二元结构,表达了波德莱尔美学现代性思想的内涵及他对永恒美的突破。 相似文献
11.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59-62
波德莱尔的美学思想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审美现代性的开创者,他对西方现代美学的历史进程起到了极大的影响作用。他认为,美的事物必然具有两重性,即绝对美和特殊美。在这两种美中,他显然更倾向于后者。重视特殊美其实就是近代美学精神的体现。他还认为,自然实际上充满了道德的邪恶性,是一切罪恶的渊薮。由此他非常重视艺术美的内涵和价值。他不仅把美建立在了对丑与恶事物的肯定上,而且对死亡的事物与主题充满迷恋。正是对于颓败、丑陋甚至死亡事物的迷醉,波德莱尔的美学才被我们称为审丑美学和死亡美学。其死亡美学思想在一定意义上更具有普遍的人类经验意义与形上色彩。 相似文献
12.
樊颖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21-25
猫头鹰是中西文化谱系中凝定着特定审美经验与象征喻义的文化意象。文章通过对猫头鹰意象的原型解读,跨文化地探勘了波德莱尔与鲁迅笔下"猫头鹰"意象所蕴藉的知识分子从叛逆到批判的精神谱系;深度阐释了波德莱尔与鲁迅笔下猫头鹰意象的象征意蕴、文化差异以及两者的心灵契合和话语共鸣。 相似文献
13.
闫保平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2)
本文认为:《恶之花》第一部《忧郁和理想》是诗人的美学宣言和艺术纲领,其中所显示出来的空虚、光明、迷茫、黑暗的境界和那颗痛苦、战栗、空虚而执着于探索的心灵便是《恶之花》全部结构的中心。文章指出:这一中心恰如花儿的茎杆那幽深莫测的空洞一样为恶之花的怒放输送着其所需的一切,由此也形成了波德莱尔诗歌善恶并存,化丑为美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4.
刘静轩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波德莱尔美学思想的研究者一般都认为,在《现代生活的画家》中,波德莱尔主要是以介绍与自己同时代的法国画家贡斯当丹.居伊为契机,展开自己关于审美现代性的论述的。但是,从服装史的角度看,在《现代生活的画家》中,波德莱尔是以一个艺术评论家、美学理论家最敏锐的视角,主要以服装、尤其以不断变化的服装即时装作为观察和研究对象,论述他的审美现代性思想的,从而开创了美学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认识上的转变,即从一种由来已久的永恒性美学转变到一种瞬时性与内在性的美学,其核心价值是变化和新奇。时装是波德莱尔论述审美现代性思想的主要参照和象征。 相似文献
15.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夏尔.波德莱尔是十九世纪以来在世界诗坛影响巨大的法国诗人,本文试从其生平、创作特色及其作品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等方面对这位伟大的诗人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6.
象征主义的宪章——三论波德莱尔和《恶之花》的历史地位与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星桥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4)
波德莱尔的《恶之花》深刻地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著名的交感论,打破了“真善美”相统一的古典主义美学原则,创立了新的诗歌理论,为象征主义的产生铺平了道路,堪称象征主义的宪章 相似文献
17.
彭立勋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0(2):51-56
霍布斯继承和发展了培根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并紧密结合心理学的传统和成果,对英国经验论心理美学的形成起了开拓作用。他分析了想象和判断两种认识能力的区别和联系,强调诗的创作更重于想象力,并且需借助判断力。同时他从人的两种最基本情欲出发,指出美丑与善恶的联系和区别,并对与审美相关的愉快、笑、怜悯等情感作了独特分析,对后来从情感、情欲出发探讨美学问题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张小忠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31-136
20世纪20年代,柯林武德的史学观念发生了反实在论的转变,这种转变影响了他的历史叙事理论。他将历史叙事视为一种先验的想象,蕴含了叙述者的视角和目的论,凸显为历史事实的组合功能。在真实性方面,他超越了用事实世界检验个别事实的真假,而代之以想象构造的网,藉此融合事实世界与思想世界。另外,他反思了一种构造论的历史证据观,阐释了它的伦理内涵和史学方法论。 相似文献
19.
王喆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2)
爱情和复仇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题材,也是人类永恒延续的主要情感因素.<呼啸山庄>中女作家艾米莉通过对一系列超自然现象的描述,使得贯穿爱情主题和复仇主题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小说中的神秘成份,都具有一定的精神深度,因此,它不仅没有降低事件和人物的真实性与可信性,反而在读者心中引起了更深层次的共鸣. 相似文献
20.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7,(5):98-103
"党建"思想是党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来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的重要内容。党的建设,包括党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等,这实质就是对党的成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这一过程便是思想政治教育"思想"视域中的"党建"思想。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更清晰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在我国形成的历史脉络,有助于解读当下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理论,有助于新时期加强对党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