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主流收入分配理论与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经济学从开始产生 ,在相应的价值理论的发展演变基础上 ,伴生着相应的收入分配理论。其占主流的收入分配理论与马克思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收入分配理论有着本质区别。从价值理论基础的角度深化对两种收入分配理论的认识 ,对于科学的认识马克思的收入分配理论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人力资本层次性剩余索取权分配与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兼论劳动者人力资本的存在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人力资本产生于资本主义产生以后.在人力资本的历史演进过程中有三次嬗变,即技术专家人力资本、管理者人力资本和劳动者人力资本不断脱颖而出和不断强化的过程.以人力资本为基础进行剩余索取权的分配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也应该是我国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人力资本分享企业剩余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力资本在企业中作用的增强,“资本雇佣劳动”的逻辑开始动摇。由于物力资本的稀缺性和专用性不断下降,原有的物力资本所有者独占企业剩余的合理性受到质疑。人力资本所有者凭借其特殊的资本特性,要求进入企业所有权结构,分享企业剩余。 相似文献
4.
5.
王晓玲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7):101-102
分配公平问题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它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理论界对于分配公平问题研究成果各异,所持的观点不尽相同,但对分配公平问题的认识主要有四种观点:收入差距大小适宜的公平观,机会均等的公平观,按劳分配的公平观,分配标准的公平观。每种观点的入角点不同,并且根据不同的入角点进行问题分析,寻找解决的方法。在此主要就理论界对分配公平问题的四种观点进行择要综述。 相似文献
6.
论社会募捐剩余财产的所有权归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募捐剩余财产的纠纷是当前社会募捐纠纷案件中的焦点问题,通过对社会募捐法律关系之性质的分析,对社会募捐法律关系中各方当事人权利义务关系和社会募捐剩余财产产生和处分的探讨,以明确社会募捐剩余财产的所有权归属问题,为解决由社会募捐剩余财产处分问题引发的法律纠纷提供立法建议和司法实践的参考,达到公平合理地解决纠纷问题,保障捐赠人的积极性,保护受益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募捐事业规范、健康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在实践中探索适合我国社会发展的收入分配制度,不断追求和靠近共同富裕的理想目标。通过系统梳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四个历史时期的探索和实践情况,总结经验和教训,对于在新时期继续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国有企业实行剩余的共同分享是不可行的。剩余的共同分享不但与共同富裕风马牛不相及,而且会导致灾难性后果。我国劳动要素所得收入偏低与制度滞后和个人能力不足密切相关。而这两方面问题的解决需要国家建立制度化的设施,包括归属清晰的产权制度、促进阶层向上的流动制度、起点平等的竞争制度和机会均等的教育制度。当前,最现实的选择是以契约保障劳动者的工资权利,提高劳动工资标准,培育劳动者适应市场变化的供给调整能力。 相似文献
9.
企业家能力、控制权转移与企业剩余收入的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产权结构经历了由古典单一所制到局部代理制、再到全部代理制的演变过程 ,其结果是导致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形成。本文认为 ,在企业产权结构的演变中 ,经营控制权的转移源于企业对企业家能力的需求以及由此导致的企业家能力的专业化分工 ;经营控制权转移的结果是专职经营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剩余收入的分配 ;然而 ,由于制度环境、市场机制和企业内部约束机制的存在 ,使得专职经营者不可能独享企业的剩余收入 相似文献
10.
“部分先富,共同富裕”是对收入分配原则的创新,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对“部分先富,共同富裕”原则的运用,是收入分配方式的创新。这两个创新命题是收入分配理论的次优选择,是非均衡中间道路模式,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收入分配理论的创新。由于这两个命题各自都可以派生出三种分配原则或方式,成为社会上三大收入分配思潮的理论依据,因此我们有必要从理论上和数量上探讨这两个命题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1.
分配是与生产联系在一起的 ,人们在分配理论上的不同认识源于价值理论上的分歧 ;按劳分配不过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虚幻形式 ,它们都是生产者价值理论在分配上的体现 ;同生产者价值理论忽视产品的实现相一致 ,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忽视了市场对企业的分配在个人收入分配中的重要性 ;市场分配论是发达市场经济下通行的分配原则 ,它与供求价格论相一致 ;分配理论的变化是供给和需求、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特点在不同时期的反映。 相似文献
12.
人力资本分享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基于制度演化的知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力资本分享企业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范围不断扩大、形式日益多样, 内容越来越具有实质性。在企业制度从古典企业、现代企业再到后现代企业的不断演化过程中, 人力资本也经历了从“隐形人力资本”、“职业经理人力资本”、“创新者群体人力资本”分享企业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制度演化过程。这个过程的实质, 是知识分布对企业影响力的逐渐扩大和加深。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讨了理论界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利润的分配问题。笔者认为,企业家作为一个比较独立的阶层出现是社会分工的结果,它有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尽管企业家在利润的创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因其只是创造利润的众因素之一,承担的风险要小于企业可能的风险损失,所以他们不可能得到“一切利润”。如果企业家获取“一切利润”等于否定了市场经济存在与运行的基础,也是行不通的,但必须允许企业家分享利润或剩余。 相似文献
14.
多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邓小平理论对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创新和突破。本文沿着社会主义分配理论产生、发展的轨迹展开分析,认为空想社会主义者和科学社会主义者提出的按需分配和单一按劳分配原则是在手工业和农业占主导地位、机器大工业生产占主导地位等具体历史背景下,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前提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运用规范分析方法对未来社会的一种设想。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邓小平和他设计的中国改革对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重大贡献。最后,本文探讨了多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企业所有权概念辨析——兼与张维迎教授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年志远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2)
关于企业所有权概念,张维迎有两种界定,一种界定为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另一种界定为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不同的界定,造成了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混乱。我们对这两种企业所有权界定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认为应采用后一种界定,同时必须引入两个新概念———明晰控制权和参与控制权,对其内涵进行重新廓清。 相似文献
16.
文章分析按生产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的关系,试图说明传统的按劳分配内涵的局限性;并认为"两种分配"方式在本质上具有同一性质;且试图阐明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两种分配"一般只能表现为按它们对市场的"贡献分配"。 相似文献
17.
分配理论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盈余分配原则——兼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修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益分配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度的核心构建,也是合作社发展壮大的关键。从经济学收入分配理论的演变看,主要有两大类观点,一是按劳分配,一是按要素分配。从国际合作社分配原则的演进看,我国合作社的盈余分配制度在公共积累、交易量(额)返还上存在着重大缺陷,合作社的盈余分配存在着严重忽视管理者才能的现象。针对以上问题,要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修订,通过法律的引领性与规范性作用,进一步完善我国合作社的盈余分配制度。 相似文献
18.
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双重公平分配原则,与收入公平分配都具有正相关.按劳分配与收入公平分配的正相关表现在按劳分配存在前提和分配主体转换的公平性、分配依据和利益结构及其主体地位的合理性5个方面.按生产要素分配与收入公平分配的正相关表现在按生产要素分配存在条件的公平性和内在要求、分配依据的合理性3个方面.强化双重公平分配原则与收入公平分配的正相关,应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意识形态的概念及其作用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但从经济学家的视角给予确认和应用,诺思是独特的。成功的意识形态能够起到弱化搭便车、道德风险和偷懒的作用。改革以来,我国在收入分配观念上已经有了成功意识形态的某些特征,但新旧意识形态还没有完全整合的现实是人们对当前的收入分配差距没有共识的原因。所以,促进一致意识形态的形成是认识和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法兰克福学派将历史性要素注入精神分析,进而将后者塑造为"彻底的批判理论",这构成了齐泽克在意识形态批判领域引介精神分析的必要前提。在马尔库塞"剩余压抑"批判范式下,齐泽克延伸出"剩余快感"的阐释逻辑,将批判的焦点集中于特定社会的形式规定性上,进而开启了建立在"压抑性反升华"僵局分析基础上的犬儒主义意识形态批判。在哲学元理论层面,作为意识形态的反面,阿多诺所主张的非同一性及"对象的优先性"被齐泽克重新放置在为唯物主义辩护的理论斗争语境中,并构成了后者重提"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