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州城市文化心态是指在苏州城市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群体心理活动状态,这种群体心理活动状态在苏州文化氛围的长期熏陶与影响下,表现出了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并在苏州的不断发展过程中继承和发扬着城市人文精神。文化心态的产生与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文化传统等因素密切相关。中国地广人多,辽阔的疆域之内自古以来就存在着不同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区域。各文化区域之间物质文明表现的形式不同,发展的程度不同,各地人们的精神风貌和心理活动状态也就有了很明显的区别。前人于此曾有过不少直觉的感受和如实的记载,比如对中…  相似文献   

2.
在今日的城市文化热中,人们多将目光对准上海、北京,但对苏州这样一个曾经是中国经济最发达、文化最繁荣的历史名城没有给予太多关注。进入现代社会之后,苏州经历了哪些变化?电影电视等大众传媒如何叙述和展现它?为何不同时期、不同题材的影视媒介关于苏州形象的视觉再现,经常有一种浓厚的"怀旧色彩"?这些议题值得关注。本文试图对《小城之春》、《游园惊梦》、《橘子红了》和《凤穿牡丹》等影视媒介加以考察,探讨它们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社会语境中建构一套"怀旧诗学",并分析此"怀旧诗学"所包含的内容,及其如何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动。  相似文献   

3.
正地铁,全称是"地下铁道"或"地下铁",是指以地下运行为主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铁路运输的一种形式。地铁具有节省土地、节约能源、低污染、低噪声、低干扰的优点,并且还有运量大、准时、速度快的特点。如今,修建地铁已经成为一个城市体现其先进性和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乘坐地铁也已经成为众多都市上班族首选的出行方式。那么地铁能在地下极速飞驰的秘密有哪些?我们一起来了解地铁那些鲜为人知的"黑科技"。  相似文献   

4.
徐扬的《姑苏繁华图》 ,绘录了诸多市招 ,能够辨认者多达 2 60余家 ,把清朝强盛时期苏州这一全国最为著名的工商都会之地的繁盛市容全方位、直观式地展示了出来 ,而且这些市招反映的内容 ,都有相应的文献记载。《姑苏繁华图》不独展示了其时苏州的喧阗市肆 ,而且将代表苏州文化的科举教育、戏曲丝竹、婚礼习俗、园林艺术等丰富内容无不尽情展示出来。图中很多场景 ,或为文献所难以展现 ,或可补文献之缺失 ,成为全面展示 18世纪早中期中国经济文化中心苏州城市风貌的人类文化宝贵遗产  相似文献   

5.
杨盼 《南方论刊》2012,(5):87-90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苏州,通过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带动了一二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苏州成功的经验使得其他相对落后的城市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中有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更新及其文化资源经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外各国对历史文化的保护都形成了一系列文件 ,在许多方面都具有很高的共识。然而 ,中国历史文化以及历史街区的城市更新和历史文化保护普遍面临着几大突出矛盾 ,政府财力有限、城市中心地价昂贵导致更新费用高昂以及城市自身强大的集聚力是几个主要的难题。探求适当的城市文化资源经营战略是解决上述难题的重要途径。本文以上海新天地和苏州观前玄妙观地区成功的城市更新和历史文化保护为例 ,提出了以城市经营实现城市更新和历史文化保护双重目标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7.
当前全球数字网络化的发展浪潮和历史背景下,"网都"型文化中心城市建设成为转变城市文化发展方式、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新的战略路径和城市设计愿景。城市发展的"网都"形态具有多元文化范式,要根据不同城市的特点和文化基础,推进网络媒介城市(media city)、网络文化产业高地、网络文化名城、互联网总部基地、文化科技融合的创新引领中心、网络文化宜居之都、互联网枢纽城市等不同类型的"网都"建设。不同的网都范型(paradigm)关切到城市文化软实力的不同层面,存在着从硬文化实力向软文化实力的渐变和过渡谱系;既可以单独构建特色网络文化城市的核心性格与差异化竞争力,也可以综合构建城市文化软实力的体系化架构。  相似文献   

8.
城市文化与文化城市,是互为因果的关系,是一种整合和升华.它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方法,."文化城市"特指通过"文治教化",使一个城市具有现代城市、文明城市所应具有的形象、特征、精神和品格;"文化城市"是指已经具有的城市形象、特征、精神和品格.但需要寻求的是,实现"文化城市"或曰"以文化城"这一目标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9.
城市作为人类文明进化的载体,是人类文化的生产工场.城市在生产文化的过程中积累了"城市文化资本"."城市文化资本"融合了城市形象系统并凝聚成为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价值增长的动力因.城市文化资本在建构中汲取了城市的历史、建筑、人文、精神、气质、品格、制度、地理环境等资源,形成了城市形象、城市记忆与城市品牌,从而化成为<城市文化资本论>所描绘的"千年城市、永续发展"的价值传承密码.  相似文献   

10.
我国文化建设在不断探索中已经形成了两条新发展主线:一是国家宏观经济规划部门把文化建设纳入国民经济总体规划,二是国家文化主管部门借助文化旅游消费主动参与国民经济建设.与城市人口学、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学、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等不同,人文城市以"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为发展理念,以文化城市理论为人文城市建设的基础理论,以城市是否提供了一种"有价值、有意义、有梦想"的文明生活方式为评价标准,由此确立了一个关于城市规划、建设和发展的新理论和新模式.基于我国城市资源日趋紧张而历史文化资源存量巨大的现状,中国城市走"人文城市"发展道路是大势所趋,人文城市将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核心功能区和主平台.  相似文献   

11.
《江西社会科学》2016,(12):234-239
城市文化传承、发展和国际化与城市自身的发展是每个城市都会面临的重大问题,而"一带一路"为城市文化传承与国际化带来了新挑战与新机遇。一座城市的特色文化是该城市发展的水之源泉、木之根基,是城市的"软实力",城市文化决定了城市发展的高度,可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青岛市为例,城市应汲取法国波尔多葡萄酒文化旅游的经验,挖掘城市资源,突出青岛国际啤酒节的城市特色,实现城市最优规划,并最大程度地保留城市珍贵的记忆。在城市国际化方面需要构建专业化的传播队伍,进行多模态国际传播,实现"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交流路径。  相似文献   

12.
包伟民 《文史哲》2012,(5):95-107
前人讨论中国古代"城市文化",虽然清楚区分了当时的"市民"与欧洲中世纪市民阶层的显著差别,然立足点仍在于探寻"城市文化"之可能蕴含的"自由"、"新型"等等精神,因此明显带有某种理论的预设。若将两宋时期的城市居民视作一个整体,来讨论"市井文化"的特征,从表象看两宋市井文化清雅与市俗共存,骄奢与村愚并现。深入分析可见:一方面,随着城市的发展,政治、经济与文化等各种要素不断聚集于城市,相对于乡村,城市占有文化上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由于士大夫阶层拥有政治核心资源等原因,一如既往地掌握着文化的霸权。执城市文化之牛耳者,仍然是官而非商。唐宋间城市文化发展在政治领域的主要意义,在于它承续并巩固了唐代以来由于士大夫阶层城居、文化资源集中于城市所带给专制国家在文化上前所未有的控制权。于是,从两宋时期起,社会文化的中心从乡野转移到了城市。  相似文献   

13.
上海经济和文化的历史是与上海这个城市的历史同步发展的。上海城市历史并不悠久。作为近代中国第一大城市,它并不是在传统城市基础上自然成长,而主要是在近代崛起的。上海在宋代成镇,元代设县,明代筑城,在中国城市史上,远不能比西安、开封、洛阳,近不能比苏州、杭州,甚至比不上今天属于上海市范围内的松江。1843年开埠以前,中国超过30万人口的大城市为北京、苏州、广州、杭州、成都等。那时的上海还只能算是中等城市。  相似文献   

14.
文化都市的历史源流与当代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都市"是都市文化学的一个新范畴。与传统的政治型、经济型城市不同,文化都市是以文化资源为主要生产对象、以文化产业为先进生产力代表、以高文化含量的现代服务业为文明标志的新城市形态。它最突出的特征是城市的文化形态与精神功能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主要力量与核心机制。"文化"与"都市"在历史上一直密不可分。一方面,大城市聚集的人口与财富直接刺激了城市文化功能的发展;另一方面,高度发达的文化功能又不断地扩展到城市生活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各方面,使原本主要倾向于实用目的的古代城市在城市结构、功能上发生变化,由此形成文化都市的古典形态与模式。都市化进程极大地改变了当代都市的形态、结构、功能与性质,使城市文化功能成为衡量城市发展水平、创新能力、综合竞争力与社会和谐的基本尺度。以城市文化功能高度发达为基础和特征的文化都市日益成为城市发展的新理念与核心战略框架。  相似文献   

15.
地铁交通具有显著的外部性和廊道效应,地铁交通影响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三大效应,即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环境效应。地铁交通重要的社会经济效应,集中体现在对城市商业格局的影响方面,进而使城市的经济、社会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传统商业街面临巨大挑战。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世界新文化产业分工理论和"城市文化资本"理论的双重视角出发,首次提出了本土化特色文化城市理论的结构框架、研究与建构入径、新的理论内核,特别是在总结、研究、比较国内外特色文化城市发展的历史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的前提下,提出了中国本土化的特色文化城市的核心价值论、"双核理论"和特色文化城市的理论研究与建构操作的整体范式。  相似文献   

17.
1986年10月21日至24日,江苏省考古学会暨省吴文化研究会在苏州召开了学术年会。与会代表有来自江苏、安徽、山东、江西、山西、陕西、浙江、广东、北京、上海等省市的专家学者共150多人,交流学术论文和资料80余篇。中共苏州市委副书记周志华同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邱协耕同志等出席了会议开幕式。这次会议是为纪念苏州建城2500年而举行,所以大会讨论中心是在苏州城市史与吴文化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城市空巢老人生活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空巢"家庭已成为人们热切关注并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通过对极具典型意义的苏州城市空巢老人生活状况的调查和分析发现,空巢老人的经济状况虽然较好,但大部分空巢老人在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解决这类问题的对策是,不断完善城市的养老保障制度,给老年人提供就业的机会,重视老年人的医疗保障及医疗服务,加快社区照料服务的发展,关注空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19.
会展旅游作为国际形势上的一种新兴的经济形态,它能够给相关的城市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这一城市经济的繁荣,在外国,会展旅游正通过每年20%的这一高速增长的速度而逐渐扩大,为企业集成式创造出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针对此,文章对苏州会展旅游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从会展旅游对苏州会展旅游的现状出发,分析了会展旅游对苏州城市经济产生的影响,通过相关的模型来对苏州会展旅游发展潜力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强化和上海会展旅游的合作促进经济发展、利用世博会机遇拓宽苏州会展业发展空间来促进经济发展、会展与产业相结合促进苏州经济发展、用专业会展培育苏州特有会展品牌来促进经济发展以及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机构促进经济发展这五方面的有效措施来提升苏州城市经济,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国平  方旭红 《社会科学》2004,(12):102-108
1927-1937年,现代城市功能观念和城市规划思想在中国兴起的背景下。苏州兴起了建设旅游休闲城市的设想与实践。当时,建设“住宅都会”和建设旅游城市成为苏州各界的某种共识;城市的旅游功能在苏州的城市规划中被突出。为“吸引游客”,苏州有关方面修建了联通各风景区的交通干道,开辟旅游线,并着手整理名胜古迹,增辟新的景点。苏州这一城市建设思想与实践,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