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良好的礼仪修养是一个人处世立身的基石。师范生作为大学生中一个特殊群体,无论是他们未来的职业需求,还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都需要加强礼仪教育。然而近年来由于社会环境、学校礼仪教育缺失及当代大学生追求个性等因素的影响下,师范生在礼仪方面存在某些缺失现象。礼仪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通过对师范生“知礼”、“行礼”、“明礼”的三结合培育模式,多角度探索高校礼仪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良好的礼仪修养是一个人处世立身的基石。师范生作为大学生中一个特殊群体,无论是他们未来的职业需求,还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都需要加强礼仪教育。然而近年来由于社会环境、学校礼仪教育缺失及当代大学生追求个性等因素的影响下,师范生在礼仪方面存在某些缺失现象。礼仪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通过对师范生“知礼”、“行礼”、“明礼”的三结合培育模式,多角度探索高校礼仪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师范生对教师角色的认同是影响高师心理学课程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如果说高等师范教育不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训练,那是不公平的。教师的学识结构包括普通文化知识修养,所教专业科学知识修养及教育理论知识修养。高师所设教育理论课程乃是高师培养师范生职业素质,训练...  相似文献   

4.
从就业视角解读地方院校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提升学生礼仪修养是当前破解地方院校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途径。地方院校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有利于提升地方院校声誉,打造学校品牌,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赢得优势;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国家形象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传统礼仪与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滨滨 《船山学刊》2007,(3):193-195
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社交能力、文化修养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风貌、道德水准、文明程度、公民素质的重要标志.高等学校,加强学生的礼仪教育不仅是德育教育的必需,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忻州师范学院师范生的调查发现实习支教增长了师范生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但比较而言,对师范生教育专业学习的积极影响明显高于学科专业学习。另一方面,通过对师范生实习支教前后的对比分析,文章就目前师范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以下建议:一、为参加实习支教的学生提供补充教育专业知识的机会;二、增设教育专业课程,提高师范生教育理论水平;三、组织课外学习活动,营造"师范氛围";四、改善公共选修课程,注重师范生通识教育;五、加强学科专业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7.
师范生大学英语实践课程"是指针对师范生的一门不以英语语言的系统知识学习为目的,而以师范生的英语学习经验为中心,旨在通过各类操作性实践活动培养师范生的实践意识、实践能力和实践素养的课程。它是一种相对于认知性取向的课程类型,目的在于使师范生对英语学习有充分的感悟、体验和反思,提高师范生们英语学习的效率,并能用英语实践课程学习的切身体验去形成自身的教育理念,进而改变他们今后的教育行为。探讨师范生大学英语实践课程的建构有助于调动师范生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实践学习的开展、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角色。  相似文献   

8.
部属师范大学中的免费师范生是高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免费师范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是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比较关注的一个话题.调查表明,免费师范生的学习状况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学习目标尚不够明确,学习动机尚不够充足,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强对免费师范生的教育,以期使他们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栋梁之材.  相似文献   

9.
师范生作为一类特殊的学生群体,承载着社会和家庭的双重期望和压力,他们的心理健康对社会教育工作具有重要影响。文章阐述了师范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找出了目前师范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并建议高校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加大经费投入,拓展师范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从古至今礼仪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非常重要的文化层面,在现今的社会当中大学生礼仪缺失不可小视,体育礼仪作为礼仪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很好地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礼仪修养。本文针对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中体育礼仪对思想道德、仪表培养、人际关系、课余体育竞赛、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构建进行阐述,提出在普通高校体育课中体育礼仪培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30名参加师范生农村顶岗实习的英语专业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及对其中5人进行访谈,调查了英语师范生在顶岗实习前对教育行动研究的知情情况和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对教育行动研究的实施状况。研究发现,一些院校的英语师范专业依然没有开设教育行动研究课程,而参加顶岗实习的师范生却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实施着教育行动研究,他们迫切期待学校能开设这门课程,培训他们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和技巧,学会观察和记录数据,并掌握科学的分析方法,以便能促使他们在反思中进步和发展,最终帮助解决顶岗实习中出现的教学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一、教育学“范例—结构—发展”教学法提出的理论背景师范院校的教育课程《教育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它在所有的教育课程和公共课程中,是主干课,它和任何一个科系中的专业主干课,构成该科系的主干课体系。《教育学》与《心理学》、《中学各科教材教法》一起体现出高师课程结构的特殊性,在高师课程结构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教育学的教学宗旨是提高师范生教育理论素养和教师的职业文化修养,使师范生在学校期间就掌握必要的教育理论,形成教育的基本功,成为合格的教师。由此,它的教学要完成如下几个任务:首先,使师范生掌握教育的基…  相似文献   

13.
礼仪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在高等教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礼仪教育的本质之一是让学生拥有成"人"的基础,本质之二是让学生从内心建立德性的根基。现实中大学礼仪教育存在着种种问题,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究其原因包括礼仪教育日趋的"功利性"、礼仪教育需求的"差异性"、礼仪教育消退的"情感性"以及礼仪教育消失的"空间性",而"加强礼仪文化的内涵教育、普及礼仪知识、追溯礼仪的情感特质、创设稳固的礼仪教育环境"是解决以上问题的良好途径。  相似文献   

14.
我国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百年历史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师范生免费教育有着百余年的历史。文章从中国师范教育的开端——南洋公学师范院对学生提供的免费待遇开始,考察了清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的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梳理了新中国成立至今师范生教育在免费与否问题上的政策变化历程。从各个时期政府的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看,师范生上学时享受免费待遇和毕业后履行服务义务的规定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对免费师范生入学时的承诺方式的规定和对免费师范生毕业后履行服务义务的年限、激励与惩罚措施的规定。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人际关系的和谐,而明礼正是协调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仁爱诚敬、谦容礼让、互助互惠则是各种礼仪规范的内在原则,无论礼仪规范有怎样的规定,无不是这些原则的具体化。个人作为社会的成员只有在生活实践中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塌实履行各种礼仪规范,才能在和谐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16.
探讨师范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并非一个新的课题。但是如何根据当代师范生的心理特点,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育效果,则是从事师范教育者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通过深入具体的调查研究,我们认为师范生的心理特点,大致分作如下三个类型: 抱负型。这类学生树立了上师范的光荣感。他们在正确学习动机的支配下,形成了较为牢固的专业思想基础。在校期间能努力学习文化专业知识,注意塑造良好的个性品质,逐步  相似文献   

17.
师范生的教育实习是培养优质中学师资的重要途径。免费师范生政策下,传统的实习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要求。积极关注师范生教育实习动态,认真反思并切实优化实习模式是让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真正受益的关键所在。本文以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为例,围绕免费师范生政策下的师范生教育实习改革与中学历史优质师资的培养探讨新形势下实习模式的改进。  相似文献   

18.
以礼仪教育为切入点 加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阐述礼仪教育的德育功能的基础上,提出把礼仪教育作为增强高校德育有效性的切入点。加强礼仪教育应从树立大德育观、以大学生礼仪行为养成为核心、强化礼仪课程等多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19.
在阐述礼仪教育的德育功能的基础上,提出把礼仪教育作为增强高校德育有效性的切入点.加强礼仪教育应从树立大德育观、以大学生礼仪行为养成为核心、强化礼仪课程等多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20.
作为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转化为师范生师德品质不可或缺的教育活动,高校师范生师德教育课程实施既是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也是适应新时代师范生综合素养发展的核心要求。反思地方高校师范生师德教育课程实施现状,还存在独立课程体系缺乏、教师职业素养不高、师德实践流于形式、课程实施评价传统固化等现实阻隔。为着力探构新时代高校师范生师德教育课程实施进路,需要以厚德树人为目标,助推高校师范生师德教育课程体系化;以教书育人为宗旨,打造专业化师德教育课程团队;以实践教学为平台,创新常态化师德课程实践模式;以教育效果为根本,构建立体化师德课程评价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