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夜色温柔》充分运用象征手法,使小说中的色彩具有多重寓意:关涉人物的性格和色彩之间的联系,色彩在表现人物性格方面有象征作用;色彩潜在的音乐性,色彩和节奏强化小说悲剧氛围;从色彩对立,表现作者的矛盾心理和怀旧情怀。  相似文献   

2.
多丽丝·莱辛的短篇小说《老妇与猫》的艺术手法研究是目前的薄弱环节。该篇小说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房子象征、色彩象征以及动物象征。在小说中,房子意象体现的矛盾情感、色彩象征对生命的诠释以及猫与老妇的镜像映衬都很好地体现作者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现状的鞭笞。  相似文献   

3.
张颖  胡珊珊  刘妍 《新天地》2011,(12):11-11
人与自然之间的尖锐对立以及人在自然面前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在《老人与海》这部作品中被深刻反映出来。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运用生动深刻的象征手法使小说具有了很深的现实意义。本文将对作品中所表现的象征艺术加以分析和阐释。  相似文献   

4.
《红字》是霍桑的长篇代表作,集中体现了他的思想意识和艺术特色。在该作品中,霍桑娴熟地运用了独具匠心的象征手法,将象征意象自然而然地融入小说,从而使小说深入浅出、寓意深远。色彩的象征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关于色彩的描写在小说中反复出现,有着极其丰富的含义。  相似文献   

5.
村上春树的小说《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具有着深刻的生存论内涵。就主题意义而言,该小说聚焦人类个体的心灵创伤,在人与人的对话中追问生存本质,反映出独到的有关个体对抗人生虚无的生存论立场。该生存论立场在多个方面与巴赫金的生存哲学相契合。借助巴赫金的生存哲学,该小说的生存叙事可以得到更为深入与全面的解读。  相似文献   

6.
菲茨杰拉德最优秀的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以下简称《盖》)是美国文学中的经典作品.这部小说通过主人公盖茨比对姑娘黛西追求的失败,描述了“美国梦”的幻灭.作品的思想内涵丰富,象征手法的运用十分纯熟,菲茨杰拉德把对事物的描绘,与其所象征的人生的深刻意蕴的揭示,巧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象征艺术的运用同小说的情节和结构融为一体,使小说的意韵深长,作品的主题和表现力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7.
《爵士乐》重述了美国黑人集体经验的基本故事:奴隶制下灵魂与肉体的分裂。这种分裂使得个体贬低自我、替换自我,把自我最好的部分置于他者之中。小说中乔的"痕迹"和维奥莱特的"裂缝"成为这种分裂的典型象征。叙述者将这些裂缝和痕迹归拢起来,放置在小说叙事的中心地位,并借用爵士乐的即兴变奏特点揭示人物角色和小说身份叙事的后现代性。  相似文献   

8.
"孩子"是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中的主要人物,对这部小说的主题建构具有重要作用。从叙事角度来看,"孩子"在小说中起着多重连接作用,在空间上连接着北京和森林,在时间上连接着过去、现在与未来,从而巧妙地完成了历史的过渡与转换。从意象功能来看,"孩子"所特有的文化特征,既象征着人性的美好,又象征着历史的新生和希望,从而使这一文本与时代具有相当程度的同构性。因此,对于"孩子"这一意象的选取和经营,显示着作者独特的艺术智慧。  相似文献   

9.
小说《灵山》被誉为"为中文小说艺术和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本文试图从悲态、悲剧、崇高、荒诞这四种具有悲色彩的美学形态挖掘出小说崇尚悲的美学追求。这种美学追求表达了作品对自我、生命真实和自由精神的一种执着追求及对当代人类生存现状的思考和忧虑,揭示出文学对精神的救赎这一深刻意蕴。  相似文献   

10.
周建新的小说《国企》作为现代官场小说代表力作,叙述了企业家丁人众的成长故事,作者作为看客式的叙述者,生动反映官场生态环境,深刻揭示了人性的扭曲和异化,文章将对作者叙事态度、角度、方式等创作特色及其所凸显的多重现实意义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11.
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不仅揭示了顿河哥萨克的历史命运,还通过大量的景物描写展示了一幅色彩斑斓的马赛克镶嵌画,在小说中发挥着多重功能:在结构上作为开篇,具有提供活动背景、暗示故事发展方向的功能;在结尾处能与叙述相结合,传达出深刻的象征意味;过渡性的景物描写则具有转换生活场景和叙述焦点的功能。在人物塑造上,自然景物所承载的艺术语境以人物为核心,通过以景释情、触景生情、以景衬情等方式强化人物情感和心理。在作者态度上,对顿河土地的热爱和哥萨克命运的反思凸显了人道主义关怀,这也是《静静的顿河》脱离了苏联时代的历史语境之后在全世界范围内取得重大成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索尔·贝娄的小说具有很丰富的文化内涵,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贝娄在小说中创造的生动的意象。小说《更多的人死于心碎》中一个反复出现的中心意象——电子塔楼等高层建筑象征了工业文明对人类所具有的毁灭性的力量,而小说主人公贝恩故乡的村庄和村庄里"母亲的厨房"、桑树等意象则代表了传统文明和人文精神对人类的滋养和健康的力量。这两组意象之间的鲜明对照表现了两种不同价值观的激烈冲突。"故乡的村庄"是都市人灵魂的故乡的隐喻。主人公贝恩则是小说作者的代言人,在一个消费主义盛行的现代化工业社会的精神废墟里,他扮演了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角色。对这部小说中意象的解读有助于理解小说所具有的深刻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3.
徐訏的小说是以故事"著称"的。他的小说通过一系列叙事技巧讲述一个个美丽动人的故事而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风萧萧》是徐訏的代表作,《风萧萧》中银、红、白、黄的色彩叙事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具体,多重叙事又使小说更富意蕴。  相似文献   

14.
欧茨的《掘墓人的女儿》是一扇打开人性丑恶世界的"大门",展现出了一幅人性冷漠的、存在明显排斥性的社会画卷.小说以独特的叙事结构和叙述角度,描绘了彼时"反犹太人"的美国社会心理.这种由畸形的个体心理演化的惯性社会心理,引人深思.从意志冲突下的伦理选择角度,可以深刻剖析《掘墓人的女儿》中的瑞贝卡通过积极的伦理行为走上一条从"囚徒"到"玩偶"到实现"自我"的身份演变之路.吟唱出了女性荒凉怪异的灵魂悲歌,并揭示了作者对现实世界象征和隐喻引申出来的深刻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5.
纳撒尼尔·霍桑是19世纪上半期美国最为伟大的小说家,也是美国文学是上最为多产的象征主义大师。他的长篇小说《红字》运用了构思精巧的意象,耐人寻味的象征手法,增添了作品的浪漫色彩,加深了小说寓意,令人印象深刻。本文主要从红字“A”、主要人物两方面探讨《红字》中象征手法运用。  相似文献   

16.
分析凯特·肖班短篇小说《一小时的变故》写作技巧和内容,揭示肖班在该小说中突出的反讽技巧及象征与主题的完美结合。由此,我们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和体味这位美国19世纪现实主义女作家的超群文笔以及她悲喜剧手法下20世纪末的美国社会。  相似文献   

17.
美国作家霍桑及其作品深受《圣经》影响,在他的代表作《红字》中,小说人物、情节、主题与《圣经》典故的许多方面有对应关系。霍桑通过对《圣经》典故的大量借用,赋予该小说丰富的《圣经》的象征色彩,使这篇充满象征意义的小说具有了更深的内涵,从而奠定了霍桑作为美国19世纪最有影响的浪漫主义作家的地位。文章以《红字》男女主人公的经历为核心,探究了小说中的《圣经》典故及其丰富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当代著名的黑人女作家。黑人女性一直是其作品关注的焦点。小说《秀拉》展示了黑人女性寻找独立自我的过程,往往被看作女性主义文学的经典文本。通过对小说中"小鸡"死亡事件的分析,揭示"游戏——偶然死亡——葬礼"这一表层结构背后所隐藏的"结拜——蓄意谋杀——庆典"的象征结构,从而昭示小说的女性主义意义。  相似文献   

19.
艾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集《逃离》叙述的是一些简单、平凡的故事,然而,在朴素的外衣之下,作家赋予《逃离》象征主义的骨骼,使小说获得了无与伦比的生命力,揭示了女主人公注定"逃而不离"之命运。《逃离》中的象征手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动物象征、物品象征及人物象征。这些象征构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将整部小说巧妙地编织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20.
欧茨小说《他们》以暴力虐待下的身体意象展现美国社会权力运作机制对个体的规训和管制,以及多重压迫下女性意识的身体表征.命运枷锁下的"他们"并没有屈从于"全景式"规训机制,而是在反抗中努力重构身体的主体性.我们能够通过小说文本、话语去解读身体所蕴含的历史构建和文化认知,解读身体的社会表征、身体的生产性和身体隐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