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渡江书十五音》是一本清末闽南方言韵书,关于它的音系性质讨论,有诸家看法。对韵书的韵字进行了穷尽式研究,将它的音韵系统与厦门、漳州(市区)、长泰三地方言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渡江书十五音》以长泰方言为基础,同时也吸收了厦门的个别音类。  相似文献   

2.
考证闽南方言本字牵涉到闽南方言的源流,闽南方言文白语音层次和汉语语音演变等问题。考证的原则是“音准义合”:“音准”是指以韵书或说文反切折合闽南读音,使之达到准确,“义合”是指有韵书、说文的依据或古籍的例证。  相似文献   

3.
厦门、泉州、漳州的语音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厦门、泉州、漳州位于福建南部,三地区所说的方言皆属闽南方言,但以厦门为闽南方言的代表点。尽管他们有很多共同的特点,但内部仍然存在着一些差异。本文以厦门音为中心,从中古音《广韵》的角度出发,分别比较三地声韵调的差异。一、声母厦门、泉州、漳州的声母基本上符合传统韵书泉州黄谦编著的《彙音妙悟》和漳州谢秀岚编著的《雅俗通十五音》的系统,即柳、边、求、气、地、颇、他、曾、入、时、英、门、语、出、喜。三地同异如下:  相似文献   

4.
《徐氏类音字汇》是由徐宗斌编著的一本方言韵书,代表了一百多年前的盐城方言语音.文章介绍《徐氏类音字汇》的作者、成书过程、编写体例及影响,认为它在研究盐城方言及苏北江淮官话语音史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人撰作的等韵图,丰富多采,种类繁多。有的专明中古韵书的反切系统,有的专表当时共同语的读音,有的记述各地方言,有的分析上古语音。在记述各地方言的韵图中,有几种是兼表当时的南北方音、具有综合各地方音的特点的。较为著名的韵图有李汝珍的《李氏音鉴》、丁显的《双声迭韵一贯图》、劳乃宣的《等韵一得》,胡垣的《古今中外音韵通例》和张文炜的《张氏音括》等。它们的表现方法各异,列图的形式也各不相同。但它们也有共同的特点:不专以一个地方的方言为描述对象,有意综合南北方音,将其汇于一个大的语音骨架之下,以体现其音有定类、类可括天下一切音的思想。从这些韵图上,我们一方面可以看到从《切韵》以来那种编纂韵书、韵图时企图综论  相似文献   

6.
闽南语是跨越地域和国界的汉语方言。探讨明中叶以来欧洲传教士汉语教育之方言取向,描述西方教会闽南-台湾-南洋之"大闽南语区"闽南语研习过程,可以揭示欧洲人汉语辞书编纂始于闽南语辞书的历史事实。欧洲人研习闽南话始于16世纪后期西班牙天主教会,传教士拉达《华语韵编》编于菲律宾,成书时间是1575年,比罗明坚与利马窦完稿于1584-1586年的《葡汉辞典》早约十年。17世纪,西班牙天主教会在菲律宾共编纂十多部班华、华班闽南语词典。19世纪南洋马来语区涌现数十部闽南话荷汉辞典和闽南话汉英辞典等闽南语辞书,直到鸦片战争之后,欧洲传教士才将闽南语辞书的出版地推到中国内地和港台。这是闽南语言文化在南洋地区接触西、荷、英三大欧洲语种的特殊语言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台湾话和海南话都是闽南方言的分支,都是从大陆闽南方言中分化发展而来的。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对台湾话的现状了解得很不够。以往两岛的比较研究,多着眼于自然、历史和社会政治方面,极少有人涉足于两岛语言比较研究的领域。按理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我们没有理由忽视对它的研究。只是困于资料的匮乏,这项工作一直难以展开。所幸笔者手头有两本著作,一是《台湾闽南方言记略》(张振兴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一是《现代闽南语辞典》(村上嘉英编,日本天理大学研究所1981年版)。两本书所记的均是现代台湾话,可信度较高。本文即用这两本书的材料来跟自已调查了解到的海南话作一初步比较,探讨其异同。  相似文献   

8.
宋代语音在汉语语音演变史上有着重要的作用,正处于汉语语音由中古音向近代语音系统转变的重要过渡阶段。研究宋代语音大多以韵书、韵图为材料,宋人的音释同样也是研究宋代语言的重要材料,它可以发掘出许多反映宋人实际语音的字音资料。北宋著名道教学者陈景元的《南华真经章句音义》、《上清大洞真经玉诀音义》等著作中有许多音注,对其进行研究,可以考察宋代的语音系统。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 中古后期,北音系统处于激烈变化过程,从语音史角度看,这一时期北音系统入声韵的变化,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为了研究《中原音韵》,确定其音系基础,也有必要扩大研究范围,对宋代,特别是南宋时期北音系统入声韵的变化,进行深入探讨。 这个时期的韵书、韵图,是研究语音史的重要材料。但韵书、韵图的情况是很复杂的,因此,主要根据韵书韵图研究实际语音的变化,不一定是很可靠的。考察时人诗文用韵也是重要手段。周祖谟先生曾强调“语音随时转移,迭有更变,文人抒写情性,发为歌咏,无庸与  相似文献   

10.
《广州音说》是陈澧专门讨论广州话语音特点的一篇论文。从陈澧的生平经历可断定《广州音说》所据之"广州方音"正是当时的标准省城音,文章所讨论的语音特征,大致反映了19世纪初期至中期的广州话概貌。《广州音说》是陈澧在考证韵书切语过程中,以广州音为参照,"以隋唐韵书切语核之",逐渐积累形成对广州音特点的认识而成文的,其成文时间应为《切韵考》之后,大致与《东塾初学编·音学》同期或稍后。通过比较考察《广州音说》所列举"广州方音合于隋唐韵书切语为他方所不及者"的五项语音特征,发现广州话存在浊上变去的发展趋势。在共同语的影响下,广州话原读阳上调的浊上字先出现文读音,形成阳去阳上文白两读共存的过渡阶段,然后阳去调文读音逐渐覆盖阳上调白读音,完成浊上变去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文章着眼于台湾民众语言使用方面的变异性,通过调查台湾民众目前的语言使用状况,旨在探讨台湾民众由于不同的社会场合、家庭场合和话题,而造成的语言使用方面的差异。整体而言,"国语"、闽南话在台湾人的语言生活中占有重要分量,多数被调查者最常用的语言是"国语",其次是闽南话。正式的场合"国语"的使用频率相对较高,闽南话的主要使用领域是非正式场合。当地语言生活中已经产生了语言使用的代际差异,这是在当地语言生活中发生着的进行中的语言使用方面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一般看来,在四川,"打乡谈"专指客家话,其实"打乡谈"指四川移民讲各自原籍的方言土语.四川移民社会存在各种乡谈土语,融合了我国所有的方言类型.目前在四川除了四川官话外,仍存在客家语、湘语、闽南语等方言."打乡谈"是移民社会初期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反映了移民"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的文化心理,具有独特的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3.
辽西方言是东北方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辽西方言属于东北官话哈阜片;目前已有的相关研究分别是辽西方言语音与其他方言语音的比较研究、辽西个别方言点的语音描写研究以及基于语言教学的辽西方言语音研究等。从方言归属、语音概貌、形成原因等方面对已有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不但能够对辽西方言的研究现状有整体的把握,而且有助于在此基础上找出研究的不足之处,以便对东北方言做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136处客家话系统性语料的穷尽考察为基础,讨论客家话古日母字的今读,并进一步构拟客家话古日母的原始形式,最后对切韵日母的音值和北方方言日母的音变历程做一些讨论,指出粤语、客家话晚近发生的日母弱化音变正是北方方言曾经发生的音变。  相似文献   

15.
河西方志方言章中的方言词汇,在书写形式上存在着因本字失考而误用同音字的现象,致误原因是撰稿者蔽于方音而对方言词的语源未能详加考察.这些误字,客观上反映了方言音系的某些特点,为我们研究地方语音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和有利条件.本文列举分析了河西方志方言章中的一些误字及其产生的原因,以期为第二轮方志编修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客家方言与周边方言的关系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是一个关于客家话与周边方言的关系词比较研究的初步成果。通过查询相关的方言词典加上本人的本字考证,我们初步得出客赣关系词184个,客闽关系词215个,客粤关系词226个。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历时和共时两个方面对“走”的词义系统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描写。通过历时演变与共时分布的对比分析,得出两点结论:一.方言的共时分布既是历时演变的结果,同时也是演变的一个阶段;二.空间分布与时间发展的关系:南方方言较为古老,北方方言相对年轻。  相似文献   

18.
从分尖团到不分尖团,是汉语方言发展演变的大趋势。无锡方言尖团音似分又混的现象初露端倪,表明它正处在由分到混的初始阶段。它所体现出的参差不齐的语音现象,正是我们考察这一发展进程的活化石。本文采用随机抽样调查的手段,结合变项规则分析法来考察与无锡市区方言精组尖音字的变化相关的语言因素,从而揭示出方言在和普通话接触之下是如何逐渐向普通话靠拢的。  相似文献   

19.
一般配看来,在四川,“打乡谈”专指客家话,其实“打乡谈”是指四川移民讲各自原籍的方言土语。四川移民社会存在各种乡谈土语,融合了我国所有的方言类型。目前在四川除了四川官话外,仍存在客家语、湘语、闽南语等方言。“打乡谈”是移民社会初期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反映了移民“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的文化心理,具有独特的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20.
~~汉语方言梗摄开口二等字和宕摄开口一等字的元音及类型@薛才德$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200436~~~~ ①原文注音为s,笔者认为可能印刷有误,这里改为色,《客家方言研究》),一文的注音。暨南大学出版社,是根据李如龙“闽西七县客家方言语音的异同”李如龙、周1998年版。 [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