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自2002年全面启动到2010年零关税的实施,中国与东盟10国在进出口贸易上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力争实现互利互赢的局面.文章通过仔细分析广西农产品经营现状,并结合1994~2011年中国—东盟农产品进出口的相关数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广西农产品出口来说零关税并非实际性利好.在此基础上,寻找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提出对策,创新适应零关税影响的广西农产品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2.
将农产品分为六大类,利用Grubel和Lloyd、Azhar和Elliot的方法,依次从规模、水平和结构3个方面分析了2004—2013年中国-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情况。结果表明:第一,中国-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规模10年来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但近年来增速趋缓;第二,中国-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整体很低,其中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特征较为明显;第三,水平型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都在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其中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总体上所占份额略高,但大部分类别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以水平型为主。建议中国应缩小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贸易逆差,强化农产品的水平差异性特征,有选择性地深化与东盟国家的农产品贸易合作。  相似文献   

3.
自2010年1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东盟已经成为继欧盟和美国之后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与东盟具有地理位置相近、自然资源禀赋互补、出口产品结构相似、进出口贸易互补等许多优点,这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许多便利。但是,中国—东盟也呈现着出口商品趋同、主要出口对象相似等问题,其一定程度上制约彼此贸易往来。一方面,中国应利用好中东贸易区建设的有利契机,配合区内其他国家,制定好互利共赢的政策;另一方面,要警惕中国对外出口贸易中出现的高技术制造业出口国的"假象",在继续重视市场规模效应的同时,更加注重商品结构效应。  相似文献   

4.
农业在中国和东盟国家中均占重要地位,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双边农产品贸易额大幅增加,这里运用2000-2005年面板数据建立引力模型找出影响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的主要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经济总量、人均GDP、空间距离和区域贸易安排都对中国与东盟间的农产品贸易造成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采用Grubel-Lloyd指数和Brü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对中国和东盟2001—2010年农产品整体以及各章产业内贸易水平进行了静态和动态的测算比较,在Brülhart指数的基础上应用Thom & McDowell指数对产业内贸易类型结构进行细分。测算结果表明过去十年中国与东盟农产品整体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但以部分农产品为代表仍然存在突出的产业内贸易现象,十年间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增长较为缓慢,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增长较快。  相似文献   

6.
中国和东盟各国的经贸往来历史悠久,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步法的加快和“早期收获计划”的实施, 双边农产品贸易额大幅增加,东盟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农产品贸易伙伴之一。本文对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因素及前景进行了分析,得出如下主要结论:降税对促进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效果明显,技术壁垒、贸易救济、动植物疫病疫情和双边及多边关系正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随着降税步骤及农业合作的进一步深入落实,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将迎来一个持续增长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7.
考察2004~2013年间,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的总量特征、市场结构及进出口集中度,并利用净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贸易互补性指数测度了双边农产品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研究结果表明:(1)2004年以来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额快速增长,但双边农产品贸易逆差也逐渐扩大。(2)中国在东盟的农产品出口目的地较分散而进口来源地则集中于马来西亚、印尼和泰国;中国出口的农产品多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的主要为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出口结构相对多元化。(3)中国农产品总体上不具有比较优势,而越南、泰国、印尼等国的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则较为显著。(4)中国对东盟7国的农产品进口互补性指数要略高于出口互补性指数,这也印证了东盟是中国重要的农产品进口来源地。  相似文献   

8.
基于贸易强度视角分析CAFTA框架下中国—东盟热带水果贸易效应,运用ARIMA模型与引力模型检验了中国—东盟热带水果贸易潜力及出口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早期收获计划”使东盟成为中国热带水果最大的进口来源地与出口市场,区域内热带水果贸易互补性较强。CAFTA的建立能在短期内促进双方热带水果贸易流量增加,但长期作用不明显,自贸区外贸易转移效应短期内亦不突出。经济规模、人口数量、双边直线距离等因素对中国与东盟热带水果出口贸易流量有显著影响,未来区域内热带水果贸易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9.
由于云南与东南亚国家具有相对的地缘优势,云南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投资和经济技术合作在云南对外经济关系中占有较大比重.云南省与东盟各国的贸易长期处于顺差;云南省与东盟各国的贸易主要集中于与云南省与有接壤的中南半岛国家;云南省与中南半岛的贸易方式主要有一般贸易和边境贸易;云南省与东盟国家之间的贸易也体现着经济发展阶段和技术发展水平的梯度性;从产品结构看,云南产品出口附加值增高,工业制成品近八成;云南与东南亚各国贸易占同期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比重相当1低,没有充分挥云南在中国-东盟之间的桥梁作用;云南省与东盟各国的贸易集中于昆明和经济较为发达地区.  相似文献   

10.
传统上,中国—东盟以双边货币互换合作机制为基础,在跨境贸易与投资结算及货币监管合作领域取得了稳健的发展。法定数字货币的推进使得跨境贸易与投资的结算不再依赖主权国家传统货币,其跨境流动性、可追踪性、外部公平性能有效降低传统货币的信用风险、同时增强监管时效,为促进中国—东盟跨境贸易自由化与投资便利化提供了契机。目前中国—东盟货币互换机制的困境、金融危机救助机制无体系、货币合作监管体系薄弱将阻碍法定数字货币在中国—东盟区域的合作。为此,以中国—东盟自贸区为平台推进法定数字货币在双边货币互换机制下适用、加强法定数字货币合作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法定数字货币合作监管机制建设是构建中国—东盟法定数字货币合作的关键举措。  相似文献   

11.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盟是中国重要的农产品贸易伙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的建设会对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农产品贸易产生重要影响.基于1992-2015年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数据,在扩展引力模型的基础上,采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考察了CAFTA建设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结果显示: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不存在转移效应和创造效应,CAFTA未能有效促进中国对CAFTA内部国家的农产品出口,甚至存在负向效应.进一步的农产品分类研究发现,CAF-TA与中国的肉及肉制品等6类农产品的出口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对中国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等13类农产品出口贸易存在创造效应,不存在转移效应;对中国其余3类农产品向成员国的出口贸易呈现负效应;对外部出口有较好的促进作用;CAFTA的出口贸易效应具有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选取东盟内外共22个国家的数据为样本,基于引力模型,引入CAFTA虚拟变量建立回归模型,分析CAFTA的建立对中国与东盟之间双边贸易的影响。结论显示,引力模型对中国一东盟间贸易流量的解释有效,CAFTA的成立促进了中国-东盟的双边贸易。针对该分析结果,得出了相应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GL指数测算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产业内贸易发展广度和深度。认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加深了双边产业内贸易的规模,尤其是工业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规模发展较为明显,同时战略性初级产品和政策鼓励的深加工工业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程度最高,而单一一方具有较强比较优势的产品,其产业内贸易呈现下降的趋势。由此得出结论,中国与东盟国家应当善用自由贸易区的形式,扩大产业内贸易,这是符合双方共同利益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WTO与CAFTA是实现经济一体化的不同选择方式,以剖析GATS与中国一东盟服务贸易协议的关系为例,拟证明WTO规则监督和引导CAFq'A朝着经济一体化目标迈进,CAFTA等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最终可以使多边贸易安排突破发展瓶颈,实现全球经济一体化。  相似文献   

15.
从中国与东盟贸易的现状出发,基于2000-2009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流量的面板数据,运用扩展的引力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化对双边贸易的影响,结果显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化对双边贸易有显著地促进作用,另外,经济规模、人口数量、科学技术水平、文化距离、优惠贸易区对双边贸易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地理距离、共同边界有显著负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两岸贸易不平衡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9年以来两岸贸易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不断取得新进展。而自1980年开始,两岸贸易出现失衡,呈现出一种不对称、不平衡发展的态势,祖国大陆对台湾地区贸易逆差不断增长。在分析两岸贸易不平衡现状的基础上,剖析了两岸贸易不平衡增长的原因,提出了促进两岸贸易平衡的思路:(1)提高产品生产能力及产业内贸易水平;(2)利用双方形成的新经贸关系扩大对台优势产品出口;(3)建立"大中华经济圈"。  相似文献   

17.
随着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立,中国与东盟的跨境贸易额必将出现大幅度的增长,从而引出用哪种国家的货币进行结算可以有效地保障双方交易主体的利益、规避贸易风险的问题。由于中国近年来在国际经济中的作用与地位,以及以美元为中心的布林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使推进人民币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境内进行跨境贸易结算的进程就成了现阶段应着力解决的一项实际问题。本文从人民币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境内结算①的机遇、现实基础两个方面分析人民币在这一过程中所具备的优势与面临的挑战,并建议应从意识的培养与金融服务的提升等方面加快推进人民币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跨境结算的脚步。  相似文献   

18.
利用联合国贸发委及中国官方数据,以水果类产品为例,运用巴拉萨模型分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发现水果类产品总体及水果分类产品和农产品一样具有贸易创造效应,该效应对中国、东盟福利的提高及国际化有积极的作用,提出中国应当加强水果类深加工产品的发展力度,继续保持CAFTA自由贸易区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从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上实现了市场创造,深化了国际分工,促进了自由贸易区成员国的贸易关系,扩大了投资规模,促进了CAFTA的经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CAFTA对广西边境贸易的影响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广西边境贸易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分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广西边境贸易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发展广西与越南边境贸易的对策,即在宏观上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在微观上提高边境贸易出口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