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所谓资本逻辑实际上是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的内在统一,换言之,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逻辑和资本逻辑是同一生产过程的两个方面,而不是两个相互独立的过程.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全面揭示了资本逻辑所具有的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系统阐述了资本在再生产过程中所遭遇到的社会和自然界限.资本逻辑内在地指向了资本的自我扬弃与内在超越,只有从马克思的资本逻辑出发,才能真正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内在危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资本逻辑是我们重新理解《资本论》哲学意义及其当代价值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2.
在谈到《资本论》的研究方法时,马克思提到要对经济范畴进行研究,只能运用"抽象力"的研究方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商品、货币、资本三个核心范畴进行了抽象,从而揭示了商品、货币、资本作为物所隐藏着的人的奥秘。"抽象力"舞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部矛盾,表征了人类关于自身存在的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3.
从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和其哲学理念来看,马克思哲学有三大主题,即理性形而上学的终结和哲学的历史实现、以资本逻辑为核心的批判分析方法、走向自由历史。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终结了传统哲学中理性自律的形而上学,强调哲学在历史中的实现,将哲学批判推进到历史批判。在这一哲学转向中,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分析,构成了马克思面对资本主义的核心主题。在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分析中,马克思要揭示的是资本运行中的内在矛盾以及人们如何从当下的资本主义社会走向自由历史,只有这时,属人的历史才得以真正地展开。这构成了马克思哲学的理论指归。马克思哲学的三大主题,既体现了对传统思想的深层透视,又体现了对现实资本主义历史的批判反省,是我们透视当下社会与思想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辩证批判是一种矛盾分析方法指导下的"内在批判"。辩证地把握现代性的内在矛盾,说到底是要把握住资本逻辑及其二重性。内在批判的根据和立足点都内在于现代性的社会历史进程,都根植于现代性自我扬弃的矛盾本性特别是资本逻辑的二重性之中。现代性的内在批判指向了现代性的"内在超越",超越的前提和路径也是内在于历史过程的,其实质是资本逻辑的自我扬弃趋势。批判与超越的内在性质,决定了社会批判中始终蕴含着社会建构的指向。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内在批判对于引导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外在化"局限的当代矫正、重建工具理性批判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基础具有显著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对货币本质的分析,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语境中始终围绕其哲学的理论任务——揭露人在“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展开的,这是贯穿从《巴黎手稿》到《资本论》的一条隐性线索.《巴黎手稿》侧重把货币的神圣幻象归结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大纲》则侧重揭示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历史性和暂时性,在此基础之上,《资本论》通过对商品-货币-资本拜物教的批判把货币批判的矛头直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透视出马克思货币批判的“视域转换”.这种“转换”不仅关涉人在“非神圣形象”中自我异化的现实根源,而且关乎消解这一异化的现实道路.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资本论>通过对资本主义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全面地分析了资本本性的矛盾在社会生产中的具体体现.这是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对资本主义存在根据的质疑和追问,从物质生产角度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性和暂时性.  相似文献   

7.
赫斯的《论货币的本质》与马克思的《论犹太人问题》几乎完成于同一时期,通过比较这两本著作,可发现这一时期两人思想的差异,这突出地表现为他们对类本质与货币的不同理解.赫斯主张以无差别的爱取代嗜血的货币,以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则主张改造现实社会,以无产阶级革命的形式扬弃市民社会的内在矛盾.随着唯物史观的确立,马克思逐渐从直接的物质生活条件出发考察人类历史,阐明了无产阶级乃至全人类解放的现实基础,即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及其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相似文献   

8.
仰海峰 《东岳论丛》2005,26(2):34-41
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中 ,对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有着不同的理论分析视角。从黑格尔的国家理性转向市民社会批判 ,这是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变革中的重要一环 ,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对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分析不再重视。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中 ,以资本逻辑为基础 ,马克思揭示了现代市民社会与现代国家同资本逻辑的内在同构关系 ,指出只有以资本逻辑为基础才能真正地揭示现代市民社会与国家的本质规定。要真正地颠覆现代市民社会与国家 ,就必须从政治解放转向社会解放 ,以“自由人联合体”实现对资本主义市民社会与国家的超越。  相似文献   

9.
在马克思之前,思想家们从三种路向探讨了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一是论证资本主义文明社会的永恒合理性,二是主张返回到人类简单需要的原始状态,三是提出超越资本主义文明社会的未来社会的空想。马克思从人的物质生产劳动出发,提出了人类文明演变的思想。马克思认为资本具有二重性,资本打破了人对狭隘的人群共同体的依赖,但又迫使人依赖物化社会关系;资本为了逐利刺激生产力发展,却又无法驾驭生产力;资本通过缩短工人必要劳动时间榨取剩余价值,使社会有了大量自由时间;资本以殖民侵略和掠夺方式促使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在资本的统治下,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社会生活关系、政治关系和精神文化关系都扭曲了。资本的内在矛盾促使其走向解体,被社会主义的高级文明形态所代替。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使它们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10.
赵爱玲 《齐鲁学刊》2007,25(5):117-121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集中论述了其信用思想。他认为信用从奴隶社会开始就以古老的生息资本的形式——高利贷资本存在,但信用真正大范围地发展和发挥作用是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信用是经济上的一种借贷行为,是从属于商品货币关系的一个经济学范畴,也是一种人格主张、一种公众信仰,一定意义上也是一个道德和伦理范畴。信用产生的必然性及信用内涵的复合性,一方面决定了其在资本主义生产运行中必然具有的双重社会效应;另一方面也蕴涵着资本主义信用作为一项关系范畴的本质和秘密。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对资本拜物教的批判深刻体现了实然分析与应然指向的辩证统一。伴随当代中国经济关系的嬗变,资本拜物教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与流行。如何运用马克思的理论结晶科学认识当代中国社会的资本拜物教现象和切实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是当前亟需研究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2.
资本运营是与市场经济相伴随的重要现象,相对于传统的生产经营来说,资本运营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具有自己的特点.但资本运营并不排斥生产经营,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企业不能脱离自身的经济环境,一味追求资本运营而忽视生产经营,应该将资本运营原则引入到商品经营机制中,使企业各种经营方式和谐一致,相得益彰,以实现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大卫·哈维认为,《资本论》所阐述的资本积累和经济危机等理论都是高度抽象的概念,每一卷中对相关问题的论述都缺乏连贯性,不能形成完整的统一体,这削弱了《资本论》中资本积累和经济危机理论的说服力。哈维强调对于资本逻辑的研究应该置于全球空间生产的背景和资本主义的动态发展系统中。他从资本积累的动力入手,发现资本主义已经跨入了"弹性积累"时代,利润率下降和"过度积累"的趋势迫使资本主义国家改变资本循环的模式,但是经济危机仍然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4.
人力资本,可以认为是特定的行为主体通过教育、培训、劳动力迁移等方式获得的并能够实现价值增值的,依附于个体身上的价值存量的总和.本文的主要目是对人力资本提升与劳资关系的博弈造成的影响进行研究;通过对广东省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劳资博弈建立资本指标体系,同时采用2001-2012年广东省的平均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及劳资关系测度的数据建立表格,利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得出数据说明人力资本提升和收入、劳资关系的改善存在正相关关系,人力资本的提升对薪酬待遇的提高起到了推动作用,进而得出在博弈过程中,劳资双方的关系在人力资本提升过程中向稳定的、合作式的关系在发展.  相似文献   

15.
试论马克思女性解放思想的哲学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秦美珠 《兰州学刊》2004,(6):62-63,93
本文试图通过马克思的两种生产理论、分工理论、异化与资本理论、政治解放、人类解放与女性解放关系理论的解读,揭示蕴含其中的马克思的女性解放思想及其当代意义。马克思女性解放思想的意义不在于它给我们提供了什么政治纲领与政治策略,而在于它为女性解放提出了总体目标与总体思路;马克思女性解放思想的意义不仅仅展现在政治层面,更是展现在具有恒久意义的哲学层面。  相似文献   

16.
资本政治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政治形态,从资本政治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东亚与西欧资本政治形态具有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历史逻辑的差异、资本政治文化的分歧和资本政治制度化程度的高低三个方面。西欧型资本政治形态与东亚型资本政治形态的差异直接导致两种不同的政治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7.
论马克思的资本批判的原则高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本批判是马克思学说的本质内容,也是马克思对人类思想的主要贡献。深入理解马克思的资本批判的存在论意义,并据此揭示这一批判的原则高度,是把握马克思学说之当代意义的关键。应当纠正对马克思的资本批判的三种较为流行的误解,以便能够在资本批判这一时代课题上展开马克思思想与当代西方哲学的对话,这是今天的马克思研究者们的基本使命,目的在于为哲学在当代的革命阐扬来自马克思的重大启发,以从根本上探寻一条走出当代文明危机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马克思价值与分配理论的分析,联系到本人在研究剑桥资本争论中得到的一个重要结论,即目前所有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以货币量值表示的总量指标与新古典的生产函数或技术关系无关,而只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资本主义经济中的货币金融体系决定。如果该结论成立,那么只有重新申明马克思经济学关于社会关系的基本假设和基本结论,通过与主流经济学的论战而建立新的马克思价值与分配理论体系,才能得出对现实问题更有说服力的解释。  相似文献   

19.
“现实的历史”:《资本论》的存在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资本论》通过对商品、货币、资本、剩余价值等经济范畴和资本运动逻辑的考察与分析,深刻地揭示了物与物的关系掩盖下的人与人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对现实的描述与破解存在的秘密的统一。它为缩短和减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阵痛和实现人类解放指明了现实道路,也为反思现代性提供了深层的存在论解释。《资本论》表明,马克思是真正的人道主义者,马克思主义并不是抽象的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20.
尽管资本给当今的中国带来了经济增长、物质财富增加等有目共睹的正面效应,但与此同时,它也有着与日俱增的负面影响。尽管可以对资本的种种负面作用采取种种措施加以限制,但无论如何改变不了资本的本性。资本目前在中国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但是资本必定总有一天是要被超越的。我们不能等到资本的合理性发挥殆尽以后再去超越资本,而是应当把利用资本和超越资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