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古代社会尤其是秦汉以前的自杀观念与现代社会不同.通过分析<史记>等文献中记载的自杀现象,可以发现古人更多地将自杀视为一种社会精神现象和文化行为,而不是将其视为一种反常的病理现象.了解古人的自杀观念,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精神世界,并且有助于人们反观自己时代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状况.  相似文献   

2.
在大学与社会互动越来越频繁的今天,大学对社会的所作所为都存在着可以据以力争的成绩和理由.但是,一切机构和个人都在与社会的积极互动中取得了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本钱,那么大学作为社会思想的源泉地,社会思想的引领者,与其他机构或个人与社会的接触方式根本区别在哪?显然,大学精神是大学的一切活动的文化标识,而大学精神的守望者是大学应有的批判性,大学只有拿出批判性的武器才有可能将大学自身和其他社会机构区别开来,因此大学的批判性是大学与社会的边界.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给我们指出,哲学的历史发展和哲学思想的继承,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社会的物质需要和阶级斗争的需要所决定的。任何一种哲学思想总是为一定的阶级利益服务的。任何一个阶级一旦登上政治舞台,总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利用以往的思想资料加工改造来构成自己的思想体系,使之为本阶级的利益服务。随着汉代封  相似文献   

4.
美国的法治社会与民众心理认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个案分析揭示了美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理解和运用法律的三种模式。有的人将法律视为远离人们日常生活的客观领域,而将自己视为法律面前的求助者;有的人将法律视为一种实现个人利益的游戏,而将自己视为法律游戏的参与者;还有的人将法律视为不平等力量的产物,而将自己视为面对法律困境的反抗者。这三种模式几乎可以同时在每一个被访者的讲述中找到。这表明美国人对法律的理解是多种多样的,甚至是自相矛盾的。而正是由于这种多样的矛盾性才使法律能够持久而强大。  相似文献   

5.
李松丽 《学术探索》2012,(6):122-124
为社会服务是我国大学主要职能之一。本文以时间为经再现了我国近代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纵向历史演变,以我国近代大学社会服务的实践模式和社会服务形式为纬阐释了我国近代大学社会服务的发展历程。以期通过经纬结合展现我国近代大学为社会服务的历史画卷,对我国现代大学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以传承、扬弃及启迪。  相似文献   

6.
作为知识生产与传播的重要场所,大学服务社会的主要途径是知识与商业的结合.而知识与商业的结合是一种学术性的产业活动过程,这一过程不同于其他产业活动的本质在于创新.无论是知识与商业的相互渗透,还是知识与商业的相互演化,都充分体现了知识与商业结合的创新性本质.地理的邻近性为知识与商业的耦合互动提供了共同空间,也构成了知识-商业耦合互动与区域创新的内在联系.随着知识的发展,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将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强调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并非是削弱大学的传统功能,实际上,在大学实现知识商业化的过程中,也不断增强了其教学和科研功能.  相似文献   

7.
董泽宇  李莉 《兰州学刊》2010,(5):141-143
社会服务作为现代大学的第三项职能,已被人们广泛接受。但是大学如何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仍需人们不断思考与研究。美国常春藤名校康奈尔大学不仅早在威斯康星大学之前就提出了社会服务思想,而且在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社会服务体系方面卓有成效,成为美国赠地大学的成功典范。  相似文献   

8.
论马克思的市民社会与国家的思想及其历史与现实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阐述了马克思批判继承黑格尔对市民社会和国家加以区分的观点,强调了马克思将国家视为政治生活领域、将市民社会视为物质生活领域,纠正了黑格尔视国家决定市民社会的颠倒;阐发了马克思将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分离上升到视为社会经济与政治结构变化的历史必然现象,分析了这一分离的历史进步意义,及马克思的这一思想理论对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重大理论意义及对当前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郑文换 《东岳论丛》2019,40(7):178-183
社会政策在积极建设国家主体性方面承担着重要作用,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应抛弃仅将社会政策视为对经济体制保驾护航的工具的观点,而应将其视为有机构造、整合社会的重要中枢力量。在这一视野下本研究提出了分析社会政策动态演化的五维(人—社区—市场—政府—制度)框架并将社会政策的发展视为这五个维度相互作用的结果,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政策的主要议题,即人的福利处境的哲学讨论,政府—市场—社区三者互动的维度,以及包括社会服务转向、城乡统筹以及体面劳动等议题的制度维度。  相似文献   

10.
于开颜  全文娟 《理论界》2010,(8):138-140
在伍尔夫生活的时代和社会中,男女二元绝对对立,男性被认为是理智的象征,女性被认为是感性的象征,任何不符合这两种观念的看法和做法都被视为是另类甚至是精神有问题。伍尔夫作为当时社会进步女性的代表,一生之中都被视为的精神病患者直至最终以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在她的作品《达洛维夫人》中主人公塞普蒂默斯失去战友后悲伤欲绝,由于不符合传统观念中对男性的定义而被诊断为精神病,最终也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在《到灯塔去》中作者则提出了一种有悖于传统性别观念的缓解悲伤地方式--工作,并指出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可以通过工作来缓解悲伤。  相似文献   

11.
我国大学社会服务职能实现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大学社会服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服务定位不明晰;服务的科技文化含量低;社会服务经济效益低,是我国大学发挥社会职能的现状。为了实现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首先,应明确职能定位;其次,构建良好的服务机制;再次,从实现策略上,应树立正确的服务观念,制定相应的法律、政策,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充分发挥教师的学术优势,同时应建立良性的大学社会服务系统。  相似文献   

12.
教会大学建筑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出现在中国的一种新型建筑形态,是西方传教士与建筑师糅合西方建筑理念与东方建筑元素而形成的现代建筑样式,是中西文化双向成功交流的典范例证和有形史料。该建筑形态早期呈现中西合璧式风格,并逐渐导致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复兴,具有建筑学上的特异性、稳定性和连续性特征,被视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象参照物。教会大学建筑将西方的大学校园设计理念与建筑技艺引入中国,开启中国近代建筑的一个全新领域——大学建筑,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近代大学的校园规划与建设,而且极大地促进了中国近代建筑形态的转型。  相似文献   

13.
大学职能的演变并非是自然而然地进行的,而是社会对知识需求的不断变化与大学不断满足这种需求变化的结果,是在不同历史时期被社会分别赋予的。知识社会的来临使大学的职能由教化、科研、服务社会必然演进到引领社会上来。知识社会中的大学,一方面必须努力把握科技教育的方向,改变人才培养模式,造就一大批既能够生产知识又能够运作知识的新型人才,并积极探索适合知识社会的新的产业组织模式,努力使自己成为经济发展和财富增长的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另一方面还应不断探索真知、追求理想,赋予人真善美的丰富内涵,引领社会大众在精神上不断完善,赢得理性和独立,为社会营造一种健康的、向上的、推动人类发展的时代精神氛围。  相似文献   

14.
林景润认为,大学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培养品德高尚,具有博爱、牺牲和服务精神的人才;要求学生做到立志、坚信与致诚,并将智识生活和友谊生活视为构成大学生活的主要要素。  相似文献   

15.
费孝通与魁阁研究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抗日战争爆发后,我国华北、华东以及华南大片土地相继沦陷。从1937年开始,在北平、上海、南京、天津、广州等地的各大学陆续迁到我国西南的云南、贵州和四川等省。各大学社会学系的师生集中到了西南,社会学者也云集西南,西南成了战时我国社会学研究中心。在西南的社会学家和社会学系的师生们,一方面进行战时的社会服务工作,开展了社会行政和社会事业的研究,成立边防服务站,参加边疆的服务和救济工作;另一方面继续培养社会学人才,对西南的一些社区和少数民族社区进行调查,以寻求我国的社会治理、发展之路。当时,最重要的社会调查机构有国情普查研究所、云南大学与燕京大学合办的实地调查  相似文献   

16.
民意调查与公共政策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所谓公共政策评价,可以简单地视为政策好坏程度的评价.在一个完善的政治市场中,任何政治决定,本质上类似于经济行为,存在成本收益函数,评定政策好坏程度的标准取决于这项政策对社会的贡献与社会为它付出代价的"差额".本文认为,要衡量这种"差额",民意调查构成不可或缺的手段,甚至可以说,一个愈加开放和逐步走向民主化的中国,民意调研提供的不仅仅是政策评价的方法论,而且将推动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抑制政策的系统偏差,促进政策"效用"最大化.  相似文献   

17.
中国语境中的审美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逻辑的和历史的双重视域,区分了四种审美现代性的言路,指出中国审美现代性的自我理解具有三方面的内容,即它将社会启蒙视为自己的主要目标;将美学形式或美学经验视为实现自己目标的主要手段;将现实主义作为自我表达的主要经验基础。作者认为,在中国语境中,逻辑维度与历史维度的审美现代性之间存在着复杂互动的辩证关系,中国审美现代性与社会现代性常常构成一种互补关系,中国审美现代性的总体风格特征是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18.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服务社会的主体,和谐校园的构建有利于引领社会,发挥”示范区”和”辐射源”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孔子德治思想的分析,取其精华,将其引入高校管理工作,就如何更好地构建和谐高校谈了自己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9.
试论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与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萧伯纳说过:“自由意味着责任”。责任意识是人类文明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一种理性的社会道德行为。大学教育对责任意识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培养美好行为,建立优秀品牌,塑造积极人生观是个人对社会的态度。在高等教育中,责任意识的教育,无论是从社会的需求还是受教育者个体的诉求,都是十分必要的。作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笔者在工作与教学中发现一些学生存在的一些现象: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不乐于助人;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却不能以礼待人;以个人为主体,注重个人发展,集体观念、服务精神、奉献精神不足;总担心自己被埋没、被大材小…  相似文献   

20.
社会的个体化既使得社会成员获得了"为自己而活"的自由与责任,也催生了新型的社会矛盾,这一结构性困境亟需社会工作的介入。为应对挑战,社会工作必须在本土实践中突出个体的位置,合理调用解放政治和生活政治的专业技巧,并将塑造个体性作为重建共同体的基础。同时,着力反思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创新理论,为个体化时代中的社会工作提供元层次上的指引;二是转换范式,强调个体的参与和自组织能力;三是理顺关系,将社会工作的"治理"功能建基于对个体的"服务"之上。因此,在加强社会治理的背景之下,社会工作的重要使命是:为个体谋求更为公正的制度安排,协助社会成员有效地获取身份和权利,并将个体性与公共性有机地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