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古希腊思想家眼中,丑是非理性的产物。在当今美学中,丑也往往被看作具有违背理性的(不合规律性)的芜杂、无序与不和谐特点的形象。在当代,西方的丑艺术随着非理性主义思潮的蓬勃兴起,也使得丑与非理性之间的关系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如何认识丑的内涵,厘清其内涵中与非理性精神相联系的那些方面,以解释非理性思潮与审丑现象的关系,是学术上所要探讨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丑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到处存在着。这些丑,在现代艺术中都是可以克服的。有的美学家认为,真正的不可克服的丑存在于赝牌美中。传统美学认为,丑是残缺,是畸形,是对生命力的扭曲和破坏,是恶的形象展现。现代美学认为,丑是非理性的感性显现,是一种强烈的不快的心理刺激,是带理性的生命感受,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3.
丑是一个复杂的美学现象,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艺术中,美都是离不开丑的。丑是多元的,千变万化的。仅仅把丑的美学作用看作是对美的陪衬,是一种不全面的看法。在文学创作中,正确认识丑的本质,研究它的审美价值,探索化丑为美的艺术途径,是美学研究中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诗性意义是马利坦美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马利坦的诗性意义由两部分组成,即理性意义和非理性意义.理性意义也就是诗歌的概念意义或逻辑意义,非理性意义包括诗歌的想象性意义和神秘的音乐意义.马利坦从诗性意义的角度,通过现代诗和古典诗的比较挖掘了现代诗多义朦胧的深层原因,对于我们重新解读现代诗非常具有启发性.  相似文献   

5.
现实丑与艺术美是对立统一的,两者的统一性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以卫为美,自然界的丑是对和谐法则的背叛,表现为粗犷美、狰狞美、个性美。现代主义艺术中,丑得到前所未有的张扬,审丑成为非理性的审美标志。二是化丑为美,现实丑通过艺术的形式,典型化的塑造和精神美的内化,使丑获得审美观照,从而实现审美超越和向艺术美的转化。丑的美,是更高层次的美。  相似文献   

6.
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非理性问题马小朝论及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人们皆会不约而同地习惯于用一个非理性主义的大范畴遮盖了全部问题的复杂性,因而在具体研究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精神内涵、美学价值、艺术特征等等的时候,常常会发现一些难以自圆其说的困惑。为此,我们有必...  相似文献   

7.
尼采"上帝死了"(God is dead)的美学,借重酒神精神(Dionysus)及冲创意志(Will to power)的美学思考,籍抒 情风格与批判风格话语的心耕,谱写了酒神美学。酒神精神(Dionysian spirit)宛如一条红线贯穿在尼采整个美学的 始终,是其美学的基质与核心所在,浸蕴在其非理性美学和审美形而上学的建构中。  相似文献   

8.
中国美学对于康德<判断力批判>目的论美学的意义关注比较少.康德目的论美学在西方美学史上至少有这样两个重要意义:一是它体现了美学研究从以神为最后目的到以人为最后目的的转向,表现出美学研究的人本主义精神;二是体现出某种从知识至上到知识批判的现代立场,对西方现代非理性色彩的美学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对实践美学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世纪之交 ,实践美学受到来自后实践美学的挑战。从实践美学自身来说 ,由于过去对实践概念的狭隘理解 ,给实践美学的理论带来诸多隐患 ,造成了重认识论轻本体论、重社会轻个体、重理性轻非理性等等偏颇 ;另一方面由于对实践美学的片面的理解 ,使得它受到了很多建立在误读上的批评。重新阐释实践概念 ,修正上述偏颇 ,澄清人们以往对它的误读 ,使实践美学重树话语威信 ,并成为新时期美学理论多元共存格局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本文的题旨所在。  相似文献   

10.
西方现代时期的美学形态有如下特点:1.强调非理性、个人主观性是现代美学的思想基础;2.在文艺上的表现形态:反英雄、个人感受、平面零散,非理性、非视觉形象性;3.总体的美学形态:主观的、内在的、非理性的、非功利性的、动态性的.  相似文献   

11.
唐人精怪小说中精怪幻化成的人形以及人世界以其非理性的构思、谐隐的艺术手法,将读者引入某种独特的情感世界,从而重新获得了对人类以及存在的世界的省视与思考,并感到一种奇特的愉悦满足。在唐人精怪小说文本里,精怪原形往往是通常性的物件,作者对其进行模拟描写甚至有意地表现精怪原形与幻化之物的荒诞背谬,形成独特的谐隐艺术,实际上表达了唐人情感的审美观以及文学创作的奇趣,并实现劝诫的文学功用。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初,西方世界兴起的真人秀电视节目,在创造收视率新高的同时,成功地移植到了中国,实现了惊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中国真人秀电视节目中蕴含的“审丑”意识,不仅成为一种全新的美学现象,也是一种传媒时代具有电视革命意义的文化现象。中国真人秀节目所唤起的中国电视受众的“审丑”意识,既暴露了大众文化氛围中电视工作者与受众思想的肤浅、趣味的低俗,又拓宽了文化大众的审美视域,丰富了电视传媒的产业化传播手段。我们需要正确看待真人秀电视节目审丑现象,重视审丑的社会功用。  相似文献   

13.
审丑作为审美的反题并不是美学的堕落,而是关学两仪相待的感性学共同体。审丑与审美历时的互为消长是感性学在不断迁移的社会文化运作机制中的自我适应、调节、再生的产物。无可否认,审丑在现实的生成和转化时,具有明显的负面效应。但审丑为完满多元、共生的人之存在、消解“物一无文”单向度社会以及唤醒人类本真的美学生活提供了张力的价值参照。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后现代的文化语境中,丑从各个方面渗透到人们的文化、生活领域,从而打破了一直以来丑在审美领域处于"他者"的尴尬文化身份,丑以其最本真的状态由边缘走向中心.本文拟从"审美"到"审丑"的视界转变,来探讨审丑发生的可能性以及丑的美学意义之所在,从而揭示丑作为一个独立的审美范畴所代表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丑被当作独立的美学范畴虽在美学界早已得到公认,但学者们大多是从哲学理论和艺术实践方面来论证它的,其实还可以从西方文学的发展中来了解丑,了解丑从发生、发展到独立的演变过程.这种演变过程大致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在古代文学中,丑虽已经存在,但力量还比较弱小,还不得不以壮美的形式表现出来;到了近现代文学中丑得以迅速发展,但还不足够壮大,只能以崇高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到了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中丑才真正壮大起来,并作为独立的美学范畴表现出来.当然,在论证丑如何独立的过程中,也同时深化了对西方文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神女梦与狐妖梦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经典梦意象,而"神女"与"狐妖"更是传统作品中广为人知的女性形象,分别代表了古代文化对于女性的两种不同审美倾向.表面上看,神女和狐妖,一则端庄不可亵渎,一则来自山野之间,多有野性,难登大雅之堂.按照荣格的原型理论,神女与狐妖都是阿尼玛原型的代表,带有善恶两重性,是古人对于女性人物"外端内媚"的双重要求.  相似文献   

17.
丑是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美丑相依才符合生活的辩证法。有着独到生活感受的现代派作家,将丑引进艺术并进行大胆地表现,创造出了一系列以丑著称的艺术形象,在艺术世界里掀起了一场美与丑的变奏,也在人类文明史上开创出了一片奇异的视野。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丑,了解产生丑的历史必然性,有助于人们在面对现代派艺术时,能够理智地面对丑,从中提取出能够营养人生的东西来。  相似文献   

18.
"无迹而神"是中国古代诗学范畴中的一种审美形态,是与"以形写神"说相对而立的艺术命题.古代诗学倡言"无迹而神",其美学意义在于:就创作层面而言,"无迹而神"铸就了诗歌艺术含蓄蕴籍的美学品格与虚白的审美结构;就鉴赏层面而言,"无迹而神"关注了受众的"审美期待视野",体现出强烈的读者意识.  相似文献   

19.
麦卡勒斯的《伤心咖啡馆之歌》,描写了丑人畸人畸恋,这是她所处社会文化与美学观念转向的体现,传统审美不再适应社会的需求,文学转而向审丑寻求帮助。审丑能激发读者心中的批判意识,使读者清醒地认识到世相真实。这种审丑打破了人们对性别、爱情及人物外形的刻板印象,将人们从同一性桎梏中解放出来,突破同一性思维从而达到救赎艺术、还原真相的作用,促使人们认真思考,寻求真理,实现自我拯救。麦卡勒斯的审丑取向在客观上拓展了美学的内涵与外延,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文学体现。  相似文献   

20.
“天人相分”的哲学命题和思想传统,对中国美学和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它在审美主体与自然美的关系上承认自然美的客观性,承认主体的美感是由自然事物的美所引起的,它还是中国绘画艺术中“造化与心源”、“形似与神似”这两对美学范畴的哲学基础和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