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今年下半年,我国人民将迎接两个有重要意义的纪念日,一是7月卢沟桥事变50周年,一是9月中日发表联合声明恢复邦交15周年。这两个纪念日的意义是不同的。前一个纪念日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梦想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从而实现称霸世界的狂妄野心。后一个纪念日却表示中日之间结束战争状态,恢复邦交,建立和平友好关系的新阶段。 两个纪念日意义截然不同,但人们加以认真研究之后,都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教训。  相似文献   

2.
据中国正史记载,中日交往始于两千年前。然而,近年来中日两国考古学、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地质学、语言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表明,中日交往可_L溯到地质学上的洪积世 (更新世)和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即十几万年前的远古年代。这就进一步说明中日友好交往源远流长。本文主要根据考古发掘资料及其研究成果和《山海经》等仅有的文字材料,尝试探讨远古时代  相似文献   

3.
程永明 《日本研究》2012,(3):111-115
地方交流是中日两国多渠道交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双边关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日两国地方交流起步早,发展快,形成多样,领域广泛,成果显著。现在两国的友好城市已经发展到248对,友好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两国的经贸、科技、教育、文化合作关系,两国中央政府一直积极倡导两国地方政府之间开展实质性的交流合作,从地方层面对中日交流进行探讨,摸索今后交流的模式和方向,对于深化两国的互惠互利关系和促进各自地方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20 0 4年 8月 2 2日是世纪伟人邓小平百年诞辰。在全国人民深切怀念邓小平的日子里 ,作为日本问题研究人员 ,缅怀邓小平为发展中日友好做出的卓越贡献 ,重温邓小平关于对日外交的重要论述 ,倍感亲切 ,深受教益。邓小平有关中日关系和对日外交的论述很多 ,内涵深刻 ,范围广泛 ,是邓小平理论及其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高度重视中日友好。他说 ,中日关系有很多话要说 ,但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 :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这是中国的长期国策。“把中日关系放到长远的角度来考虑 ,来发展。……要永远友好下去。这件事超过了我们之间…  相似文献   

5.
樊勇明 《日本学刊》2007,18(2):16-25
近来中目关系急剧好转,但历史问题和台湾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中日关系中的“美国因素”也不容忽视。尽管如此。中日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和巨大的战略互惠是不争的事实。两国能否友好相处,关乎中日的根本战略利益。中日经贸关系既是全球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两国战略互惠的集中体现。共同推进东亚经济一体化也是中日共同利益之所在。在如何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如何在联合国框架中开展维和活动、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方面,也都需要中日两国密切合作。  相似文献   

6.
培育两国人民的亲近感对巩固中日友好的根基意义重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在2002年和2004年进行了两次较大规模的中日舆论调查,其第一次调查的结论是:中国民众对日本很少有亲近感;第二次调查的结论是:中国民众对日本的不亲近感显著增强。该调查结果发表后,中日相关各界给以高度关注。其中,绝大多数关注者认为,这一调查忠实地反映了中国民众对日认识的现状,应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2006年9、10月间日本研究所按照计划进行了第三次中日舆论调查,这次调查的结果与前两次调查的结果呈现出了非常明显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又是一年红梅飘香,又是一度樱花溢彩。春光里,我们向广大作者、读者和支持本刊的各界朋友,致以新的一年的问候;同时,也献上日本国川岛织物会社及川岛春雄会长对中国日本研究界的一片深情。川岛织物会社为了支持把《日本研究》办得更好,为了表达他们对中国人民的友谊,继去年赞助本刊精美的封面、令我们饱览了京都四季风光后,又决定今年继续予本刊以援助,延长此项合作项目。当然,这对他们来说,并非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且不说需要一笔相当可观的预算,而且从封面设计、照片拍摄、彩色印刷乃至书信往来、国际邮递,都  相似文献   

8.
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 3 0周年 ,回顾两国 3 0年来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走过的道路 ,探讨两国关系的发展前景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于 2 0 0 2年 9月 7日至 8日 ,在北京组织召开了中日友好共同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国内研究机构和日本大学及研究机构的 5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陈佳贵和日本驻华大使馆公使高桥邦夫到会 ,并在会上致辞。陈佳贵副院长在致辞中指出 :“中日两国走过了风雨坎坷的道路 ,共同确立了政治上‘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 ,出现了经贸科技上广泛合作、…  相似文献   

9.
中日友好:一个跨世纪的主题——主编絮语崔新京星转斗移,沧海桑田,历史终于展露了中日邦交正常化25周年的年轮。这是一个让人回首往事的年代;这是一个让人眺望未来的年代。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唇齿相依。两国关系几度风雨,几经浮沉。有过二千年的友好往来,也有过...  相似文献   

10.
在现阶段教学中,依据课程现代化的要求,中学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它吸引了许多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实现了课程教学改革质的飞跃.正确认识传统教学和现代化教学的区别,深入理解现代化教学的内涵,对于进行教学改革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我从事日中外交方面的工作大约有四年,先后担任过外务省亚洲局中国课课长和日本驻华大使。这段经历虽然在时间上只占我40年外交生涯的十分之一,但是若论工作内容,似乎是这个数字的三倍甚至五倍。一任亚洲局中国课课长时期我被任命为外务省亚洲局中国课课长是在1973年初。那时正  相似文献   

12.
中日环境合作是中国开展环境国际合作中最成功的范例之一,中日环境合作具有广泛的基础,双方建立了广泛的合作机制和合作渠道,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本文试图梳理中日环境合作的组织框架、合作的渠道和内容以及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中日两国环境合作的进程必然会受到两国政治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家庭道德教育是社会道德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中日两国素来具有重视家庭德育的传统,他们既有着共同的特点,也有着巨大的差异性。比较两国家庭德育的特点,借鉴日本家庭德育的成功经验,对于改进我国家庭德育教育方法,提高德育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林信太郎(1921—2008)1921年出生于日本大阪,年轻时曾在中国东北读书。1947年由京都大学经济学部毕业后,进入当时的商工省(通产省)工作,此后在通产省工作近30年时间,历任企业局商务课长、官房企划室长、国际经济部长、日本银行政策委员等职,1976年由通产省立地公害局局长职位退休。  相似文献   

15.
16.
对突破中日关系僵局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日关系在进入新世纪以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态势。虽然两国经贸交流日趋活跃 ,但政治关系却持续僵冷 ,各种对立与摩擦有增多的趋势。究其原因 ,主要是日本当权者在处理对华关系上推行了一条不合时宜的强硬路线 ,一再挑衅中国的战略底线。小泉至今仍拒绝就停止参拜靖国神社表态 ,自民党代理干事长安倍晋三攻击中方的严正要求是“干涉日本内政” ;日本政府还不顾中方严正交涉 ,执意向“台独”代表人物李登辉发放赴日签证 ;更有甚者 ,日本政府还公然宣布接管右翼团体设置在钓鱼岛的灯塔 ,致使两国围绕钓鱼岛主权的争执再次趋于白热化。日本…  相似文献   

17.
中日相互认识的历史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屏 《日本学刊》2007,(2):26-33
本文将中日关系现存的矛盾与问题按其在国家利益中的轻重缓急进行了排序,即:视台湾、钓鱼群岛问题为“核心利益”,认为这是中日关系的试金石和最后底线;视东海资源与专属经济区划界问题为“中间利益”,认为该问题应本着公平合理的原则通过谈判解决;视“历史问题”为“边缘利益”,主张走出历史阴影,平静、理性地处理中日之间的历史问题。亚太地区国际关系格局极为复杂,新秩序正在形成之中,日本外交思想也在不断地演化。近日,日本防卫大学校五百旗头真校长倡导的日本外交课题应是“日美同盟与日中协商”以及中日美三国应建立“定期商议”机制的观点就颇引入关注。  相似文献   

18.
王铁军 《日本研究》2006,1(2):57-62
本文以1872年7月发生在东京湾的玛利亚.路斯号事件为线索,探讨在救助中国劳工的活动中所呈现的中日关系模式,阐明了在1874年日本出兵侵台前的中日关系的倾向和特点。  相似文献   

19.
东亚合作与中日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两国是发展友好合作,还是竞相寻求战略优势压倒对方,将关系到整个东亚的稳定与和平以及一体化进程。东亚地区合作的浪潮给中日两国提供了建立“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也是21世纪中日关系进一步发展的新平台。  相似文献   

20.
中日贸易的新发展与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年,伴随中国经济新一轮高速增长的持续,中国贸易在2003年的基础上又实现了新的快速发展,进入2005年后,中日贸易虽然保持继续增长的态势,但增速明显下降了。与此同时,中日贸易的商品结构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中日贸易迅速发展,对两国经济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特别是对日本经济来说,“中国特需”更成为推动其复苏的重要因素。尽管如此,中日贸易仍存在着中国对日贸易逆差迅速扩大、未彻底改变垂直分工的状态、中日贸易的利益不均衡、日资企业主导中日贸易、日本高新技术产品垄断中国市场势头扩大和中日政治关系冷影响中日贸易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