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光绪十一年(1885年)六月廿三日,中法战争刚结束,清政府就宣布对台湾沪尾通商委员李彤恩“著即驱逐回籍,不准逗留台湾”的处分决定。这是错把功臣当罪人的历史冤案,是完全错误的处分决定。从历史文献中得知,李彤恩在中法战争期间,献策出力,保卫了沪尾和台湾,建立了不朽的战功。更为可贵的是,  相似文献   

2.
黄叔璥<台海使槎录>搜集整理了大量有关台湾原住民的信息和资料,堪称当时台湾的信息总汇.这些记载反映了当时清政府对台湾原住民的认知,正是基于这一认知,清政府制定了相应的治理政策.此书显示,清政府将台湾原住民分为生番、熟番两部分,分别确立了防、抚两种治理策略,力图用番界将生番和熟番固定在各自的生活范围里.从实践上看,这两种...  相似文献   

3.
17世纪荷兰殖民者统治台湾,当时,清政府已经建立了大陆的统一政权。郑成功在东南沿海一带组织抗清复明斗争,未能取得胜利,为了能有一个更好的立足之地,转而收复台湾却取得了成功,但郑成功始终以明朝孤臣自居。其子郑经主政后期,开始图谋偏安割据,终被清政府收复。  相似文献   

4.
康熙帝对台湾以招抚为主,在施琅多次上疏请求下,终于决定武力平台;在台湾用兵上,姚启圣主张乘北风出师,施琅上疏取得专征权,用南风进军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在台湾弃留上,施琅力斥李光地放弃台湾的荒谬意见,促使清政府设防台湾,巩固东南海疆,并为康乾盛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清初台湾郑氏政权逐渐蜕变为与清政府相抗衡的地方割据政权,且日渐腐朽。康熙初年一个空前未有的幅员广阔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正在形成。台湾与大陆的统一已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清政府力主和谈,促成统一,坚拒“别立乾坤”。澎湖之战后,郑氏政权终于做出正确抉择,实现了统一。其间之和战给予我们深刻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6.
清代台湾职官选任制度的创制与发展,是清朝统一疆域形成与海疆治理深化的表现。清廷收复台湾后,为解决“缺官”问题创制台湾例;清中期,海疆治理深化,台湾例逐渐与沿海缺融合形成海疆缺,并不断对海疆缺进行调整完善,更加注重治理成效。台湾例的不断发展,对沿海各省职官制度产生了影响,并最终融合成为适应海疆治理整体性的职官制度体系。清末,海疆危机突显,台湾海疆缺虽积极因应,但终因台湾的丧失而被撤销。有清一代,台湾职官选任制度针对其夐于远海的特殊自然环境与番民共处的复杂社会情形,确定了“人地相宜”的制度宗旨,通过“拣选题补”“俸满优升”的制度原则,在台湾建立起一套完备的职官治理体系,大大提升了清政府在台湾的治理能力,推动了国家治理一体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清朝初年,台湾为郑氏所据有。为了收复台湾,清政府先后同郑氏集团进行了11次谈判。由于清政府缺乏坚强的军事实力,郑氏没有诚意,结果失败。在此期间,清政府曾经采用经济封锁手段,促其归附,也未能如愿。随着三藩之乱的平定,康熙二十二年,清政府改变策略,以战逼和,命施琅统兵进攻澎湖,一举攻占了澎湖列岛,歼灭了郑氏集团的军事力量,进而展开政治攻势,促使郑氏集团接受招抚条件,最终实现了台湾的和平统一。  相似文献   

8.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深入地分析了台湾岛内政局演变和我们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总体上看,50年来台湾政局发展有利于“和”不利于“独”,但在“和”的道路上将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为解决台湾问题,我们党三代领导人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并先后提出了“和平解放台湾”、“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八项主张”等战略方针,特别是在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从深刻而又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变化中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明确地提出了“解放台湾问题要有时间表”的重大战略思想。  相似文献   

9.
刘铭传(1836——1895)字省三,安徽合肥人。早年在家乡办团练,横行乡里。后追随李鸿章参预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和捻军农民起义,因“战功卓著”,清政府赐封他三等轻车都尉、一等男爵等头衔。这是他一生中反动的一面,应予批判。但他晚年任台湾防务大臣和台湾巡抚期间,富于爱国热情,有识见,有胆略,英勇抗击法国侵略,竭尽心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20年代,以张我军为代表的台湾知识分子抱着文化朝圣的愿望最初进入中国大陆文学界,并将大陆新文学运动之风引向台湾,但台湾文学却由于当时台湾的日治身份而并未被中国新文学作家和中国新文学界所重视。这种现象持续到30年代,台湾文学依旧被当作“外国文学”引介。直到40年代中后期,台湾光复前后,《文艺春秋》的主编范泉始在刊物中集中介绍台湾文学,将台湾文学拉进“中国文学”的视野之中。本文力图梳理这种微秒的变化,并分析产生这种变化背后的社会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11.
台湾邮政始于清末。 194 5年台湾光复后 ,国民政府派员接管台湾邮电事业 ,并成立了交通部台湾邮电管理局。该局对原台湾邮政机构进行了改组 ,废除了日治时期压制和歧视台胞的人事政策 ,对人事进行了调整 ,同时又从大陆抽调了大批邮电专业人员帮助台湾恢复邮政业务。经过两年的努力 ,台湾邮政业务得以恢复并粗具规模 ,邮运线路亦得以拓展  相似文献   

12.
要明确台湾对中国的意义,就必须具有更广阔的视域。台湾地处西太平洋航道的中枢,是扼守太平洋航道的中心,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价值。从清代后期海防大讨论后,台湾的重要战略地位就成为了清延及重臣们的共识,而这种共识也一直延续至今。在对台湾在海洋世界中地位的认识中,尤以日本和美国为典型。通过对此问题的叙述,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要维护国家主权,要成为新世纪的强国,中国就必须解决台湾问题。  相似文献   

13.
日据时期日本对台湾疯狂的文化侵略是日本情结形成和膨胀 的根源,蒋介石本人的日本情结又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台湾的日本情结,现今台湾当局所谓 的“新台湾文化”的重建及李登辉本人浓重的亲日情结进一步促成了日本情结的膨胀,日本 情结的膨胀对两岸关系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城市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水平的表征.台湾地区城市的发展是台湾地区开发程度的具体体现.日军侵占台湾以前,台湾地区城市的发展经历了早期自然开发、荷西殖民及明郑收复经营、清朝统一三个时期.  相似文献   

15.
台湾原住民支系庞杂,族社众多。历史上台湾原住民类别的界定,以日据时期为界可分成两个阶段:一为明清时期的汉民族文化中心主义性分类,分类者主要是民间士人与地方官吏,类别的结果缺乏系统性,随意性强,没有科学凭据;二为日据时代以来的学术研究性分类,分类者是学有专长的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和考古学家,类别的依据为语言、文化、体质等民族特征,学术意涵浓厚。台湾原住民的族称多是异文化视野下的“他称”,而非反映其自身认同与文化记忆的“自称”。  相似文献   

16.
日本自甲午战争后对台湾实行殖民统治,积极推行“去中国化”的“皇民化运动”。“皇民化”中培植起来的“皇民”成了战后“台独”的骨干分子,日本成了“台独”的源头和主要活动基地。中日邦交正常化后,日本右异势力一直视台湾海峡为自己的生命线,纵容和支持“台独”势力从事分裂活动,扮演了台海危机幕后黑手的角色。  相似文献   

17.
李鸿章是清政府海防建设的主要领导人和实践者。在与列强打交道过程中 ,觉察到日本的侵略野心 ,构思出以防日为主的水陆防御体系的海防思想 ,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海防实践 ,其作用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18.
台湾原住民类别的界定以日据时期为界,可划分成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为明清时期的民间与政治性分类,其施动者主要是文人政客,类别的结果显得杂乱无章,随意性强,缺乏系统性,没有科学凭据;后一阶段是日据以来的学术性分类,其分类者是学有专长的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类别的依据为语言、文化、体质等民族特征。学术意涵浓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