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野草》是以隐晦、含蓄、深邃的艺术风格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影的告别》则是其中最为曲折、最为复杂、因而也最为难解的篇章。那灰黑的“影”在向“人”告别,它终于要远行,因为它不愿随同“人”去“天堂”、“地狱”、“黄金世界”,可是它并没有更美好的未来,沉沉的黑暗是它的  相似文献   

2.
《野草》是鲁迅作品中最难读懂的部分。它的不少篇什用多种艺术手法展示丁光明与黑暗、主观与客观、旧我与新我、情感与理智、意识与潜意识的复杂而深刻的矛盾。在某种意义上说《野草》是多种矛盾纵横交错织成的一面网,在这网上渗透着作者灵魂深处绝望与希望、积极与消极、高昂与低沉、痛苦与欢乐的情感。 由于《野章》中的不少篇什采用了象征主义艺术手法,所以它的思想内容深刻、丰富、  相似文献   

3.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不是神明,也不是圣贤,他首先是一个人,而后才成为一个伟大的人。他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在同黑暗势力的英勇搏斗中,严于解剖自己;在复杂纷纭的斗争中能够自觉地攻读马列主义著作;在历史的转折关头扬弃了旧的思想武器,紧跟时代步伐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在漫长的探索、追求的道路上,终于从“五四”时期的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到一九二七年以后跨入到共产主义战土的先进行列。这种根本的质的转变绝非轻而易举,一蹴  相似文献   

4.
《野草》所收的23篇作品和《题辞》,是鲁迅1924年至1926年陆续在《语丝》周刊上发表的。1927年4月经作者亲自编定,同年7月列为作者所主编的《乌合丛书》之一由上海北新书局初版发行。鲁迅写作《野草》时,正值“五四”退潮时期,深感苦闷彷徨,如同作者在《<自选集>自序》中所说:“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的情感历程。在这样的心态下,“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在  相似文献   

5.
意境,是中国美学的一个特定范畴,指作者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抒情散文有如一切抒情的诗篇或写意的图画,要借意境的创造来反映生活,反映作家的审美理想。这创造意境的功夫,直接决定着散文的艺术质量。在这方面,鲁迅先生的散文  相似文献   

6.
《野草》是鲁迅的散文诗集,它包括一九二四年九月到一九二六年四月间的二十三篇文字.一九二七年四月编成时,鲁迅又给它写了《题辞》.《野草》记录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分化后到“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期间,鲁迅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转变过程中前进的步伐和战斗的心声.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六年,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初期和中期.在中国共产党的倡导和推动下,实现了国共两党和各界人民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成仿吾与鲁迅的关系也颇受学者关注。据鲁迅的学生之一荆有麟有这样一段回忆:先生的第一集小说《呐喊》出版后,(中略)成仿吾一次不很客气的批评,使先生耿耿于心者,达至十数年。无论谈话里,文章里,一提起创造社人,总有些严厉指摘或讽刺。《〈呐喊〉的评论》引发的鲁迅与成仿吾的论争,以及以1927-28年鲁迅与后期创造社之间的激烈的革命文学争论,是历来研究中的一个焦点。然而本文所讨论的对象,是以往研究中所忽略的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和成仿吾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野草》的首篇《秋夜》刻划了三个形象:小粉红花儿、枣树和小青虫。那些不知名的小粉红花儿,做着“春的到来”的美梦,她懂得,“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蝴蝶乱飞,蜜蜂都喝起春词来了”,理想是美好的,而现实却是萧索的、肃杀的,她小粉红花儿只能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落尽了叶子的枣树,“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目夹)着许多盅惑的眼睛”。枣树这种战斗精神虽然可嘉,可是,他的敌人在哪儿呢?一一“鬼(目夹)陕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去人间,避开枣树,只将月亮剩下。然而月亮也暗丁地躲到东边去了”一一枣树没有敌手了。为了追寻光明,小青虫在玻璃灯罩上撞得丁暗地响,一个从灯罩上撞进去,光明是实实在在地寻到了,然而在这同时,自己也被“真火”烧了;更多的小青虫却是这样地容易满足,它们休息了,喘着气,它们身下压  相似文献   

9.
(一) 在研究鲁迅的思想和作品的工作中,对散文诗集《野草》的研究,是比较薄弱的环节之一。虽然也出现了一些质量较高的研究文章,但也有不少研究者还不能紧密结合鲁迅前期思想的特点、鲁迅写作《野草》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以及当时鲁迅的思想感情特征,用严肃认真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方法,对这一批散文诗作出科学的分析。这些研究成果中存在的问题,概括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的研究者从“只要是一个战士,唱出来的就都是战歌”出发,仅仅挖掘了《野草》中乐观、明朗的情调,将《野草》的战斗意义提到与鲁迅前期的杂文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鲁迅的《影的告别》和《基碣文》是以艺术的象征性手法剖露内心世界的“具象化的心象”图。其中表现出鲁迅在行将结束的彷徨中与旧有的思想所作的艰难而又彻底的诀别,从而向我们展示了鲁迅无比痛苦而又伟大的心灵转变历程。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已经发表五十余年了.许多研究鲁迅的专家和学者,曾给它以不同的评价.雪苇在他的《论(野草)》中,竭力缩小或抹杀《野草》思想内容方面的一些消极因素;而舒芜在他的《鲁迅的中国与鲁迅的道路》一文中,则又把这些消极因素加以扩大和夸张,似乎当时的鲁迅先生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和虚无主义者.这两种看法各执一端,夸大了《野草》思想内容的某一方面,而缩小或否定了另一方面,这都不符合《野草》本身的客观实际情况.当然,我以为,过去的大多数的评论,还是从不同角度、不同的侧面对《野草》作了正确的评价,也有不少较为深刻的见解,对于我们研读《野草》是很有启发的.  相似文献   

12.
立人思想是鲁迅一生中最重要的思想。与早期的进化论思想、人道主义思想等相比,鲁迅的立人思想伴其终生,学术界对这方面的论述较多。但相比之下,研究者对《野草》中立人思想的探索则是极为薄弱的。  相似文献   

13.
鲁迅是现代讽刺大师,散文诗《野草》中的讽刺艺术由于其真实的讽刺生命,经过"特别一提"的讽刺手法,表现出"旨微而语婉"的讽刺美。《野草》的讽刺渊源起于鲁迅对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的主旨,以及批判对象的滑稽荒诞,是鲁迅外冷内热的人格投影。  相似文献   

14.
<野草>大量采用梦幻、暗示、讽喻等表现手法,想象奇崛高超,语言醇美隽永,诗意浓郁,声色兼备,使这部散文诗集至今仍闪烁着耀眼夺目的光彩,就文学的艺术性而言,诗情美、画意美、音乐美是<野草>语言的显著特色.  相似文献   

15.
16.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作为新文学旗帜的鲁迅在逝世后逐渐被权威化、神化。一段时间内,国内研究者很少再触及鲁迅作品中表达的自我心理黑暗面,然而,这些具有暧昧色彩的侧面,却有鲁迅思想内涵的丰富性深刻所在。本文试图通过鲁迅文本中的一系列特例——"双身小说"接近鲁迅心灵上的真实——孤独,并联系他对古代文体的借鉴与《野草》的对照分析来审视鲁迅内心的孤独感与人生选择的艰难性。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野草》除《题辞》外,收集了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六年间的二十三篇散文诗。在五四时期的散文诗中,《野草》是异峰突起的瑰宝,它的艺术构思精湛新奇,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一直为人们所称颂。《野草》包含的思想内容是极其丰富复杂的。它真实地反映了新文化阵营分化时处在思想转变前夕鲁迅的矛盾心情。《野草》  相似文献   

18.
追求中的忧郁美 也许中国先知先觉的知识分子有着某些相同的性格与共同的历史命运。从屈原开始直到鲁迅,莫不如此。屈原的“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他们在为民为国的奋斗中,都感到一种孤独感与寂寞感。鲁迅前期的悲剧心理,一是他感到前途的渺茫,不知新的出路在那里,一时找不到前进的方向。二是鲁迅感到势单力薄,“布不成阵”,与旧势力抗衡,不知新文化统一战线内部化的真正原因。“寂寞新文  相似文献   

19.
克尔凯郭尔这位存在主义之父对鲁迅影响很大。本文从接受背景入手着重论述了《野草》创作的克氏影响 ,一是表现为存在哲思 ,二是表现为哲思的形象化诗意化。由于鲁迅对克氏影响创造性的消化融合 ,最终促成了《野草》的独创性现代性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