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张虹  付红妹 《船山学刊》2007,(3):205-208
在对《伊豆的舞女》的文本细读中,结合对日本传统审美意识的追溯,辨析川端康成审美意识的源头,论述川端对日本传统审美意识物哀之美、自然之美、女性之美、幽玄之美的传承.  相似文献   

2.
悲美作为最优先的审美价值取向源于《源氏物语》。小说以悲为美,熔写实精神与唯美倾向于一炉,把风雅、幽玄、物哀等美感特征编织在悲美这一文化网络之中,体现了日本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3.
"幽玄"是日本古典文论中借助汉语而形成的独特的文学概念和美学范畴,至少在公元12至16世纪约五百年间,"幽玄"不仅是日本传统文学的最高审美范畴,也是日本古典文化的关键词之一。如果说"物哀"是理解日本文学与文化的一把钥匙,那么"幽玄"则是通往日本文学文化堂奥的必由之门。"幽玄"概念的成立主要是出于为本来浅显的民族文学样式"和歌"寻求一种深度模式的需要,以此促使和歌、连歌、能乐实现雅化与神圣化。"幽玄"是日本贵族文人阶层所崇尚的优美、含蓄、委婉、间接、朦胧、幽雅、幽深、幽暗、神秘、冷寂、空灵、深远、超现实、"余情面影"等审美趣味的高度概括,并体现于能乐等各种文学艺术样式乃至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4.
试论日本汉诗对王维三言绝句幽玄风格之受容马歌东陕西师大中文系千余年来.王维诗歌曾给予日本汉诗以多方面影响,本文拟着重探讨的,是日本汉诗五言绝句对王维五言绝句幽玄风格之受容。在日本平安时代前期学者藤原位世(?—898)所撰之《日本国见在书目录》中,著录...  相似文献   

5.
《旅心》和《红纱灯》是穆木天和冯乃超旅日生涯的结晶,不仅情感特征更多地带上了日本"物哀"色彩,而且在朦胧幽玄的情调,对自然界声色的高度敏感,对音乐美的探索以及其象征主义中包孕浓厚的唯美色彩等等方面,都表现出对于日本文化的广泛吸收与交融。  相似文献   

6.
物哀:日本古典文学的审美追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古典文学特别是和歌、物语、随笔及俳句,大都以“物哀”为艺术创作的一种审美追求。它注重的是感情上的纤细的体验,即一种出自自我经验世界,对自然、生活和人生的拥抱与感悟;营构的是情与景浑、心与物融、把心象寄寓于物象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构、天人感应的境界;讲究的是空灵的、朦胧的幽玄美境界的创造,表现具有不确定性、不可描述性的形态美。  相似文献   

7.
对王维诗之空寂、幽玄风格加以受容,是日本文学民族性在具有一定发展程度的日本汉诗中的初步体现.而受容方式的发展本身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日本汉诗的演进历程,即如何从对被受容者的简单模仿逐渐上升到对其神韵的领悟与摄取.随着受容方式的演变,日本文学的民族性在汉诗这一外来形式下逐渐得到更自如、更完满的体现,最终达到"日本的汉诗"之境界.  相似文献   

8.
《徒然草》创作于1332年至1392年间,是日本著名的三大随笔文学之一.作者吉田兼好博通诸学,见识明达,是日本镰仓末期及南北朝时期著名歌人和随笔作家.在这部作品中,他以丰富的感受性及敏锐的洞察力,凝练出对于自然、生活等世间诸相的认识及生活智慧.《徒然草》由243段生动有趣的短篇随笔构成,其核心理念是诸行无常的无常观思想,而在无常观思想的基础上又衍生出了残缺美的审美意识.所谓残缺,是指不完满、未完成以及未达极致的事物.当残缺的事物被赋予物哀、幽玄之美的情趣时,就诞生出残缺美的审美意识.以残缺美的视角来看待自然人生等一切事物,就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美,内心会变得自在安宁,了悟人生的真谛.  相似文献   

9.
吴波  蒋显文 《云梦学刊》2012,33(1):142-144
日本能乐,具有东方艺术的奇异风格,展现出日本民族文化幽玄淡泊、多彩华丽的双面性。这引起了近现代西方文艺学者的关注,其中埃滋拉·庞德以独特的视角,洞悉出能乐“意象迭加”的艺术特性,巧妙的对能乐进行翻译,并大胆模仿借鉴能乐的地谣以及节奏等.将能乐艺能技法运用到现代主义新诗创作的实践中。  相似文献   

10.
《老子》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是什么意思呢?《说文》:“玄,幽远也。黑而有赤色者为玄。象幽而入覆之也。”《说文》的释义不能解释句中的“玄”。金文的“玄”是8字形,显然是一圈的丝扭成180°而形成的样子。玄源于环,环中间空洞,所以有玄虚一词。玄是线圈扭180°而成的,每再扭180°,圈就更多了。线圈通过“挑交”或  相似文献   

11.
玄学之“玄”,语出《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第一章)“微妙玄通.”(第十五章)《说文》:“玄,幽远也.”“幽,隐也.”“幽”字中的“幺”就有细小之义.奥妙的道理常常就隐藏在幽微之中.玄义是“远”的,所谓“言在耳目之内,意在八方之表”.奥妙的道理,往往不是人的感官所能直接理会的,它存在于人的感觉世界  相似文献   

12.
大江健三郎是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荣膺者.研讨大江文学的思想特质,无可避免地会涉及到大江文学中的性问题.而将这一问题置于日本艳情文学传统的语境下加以审视,无疑会加深我们对大江文学的特色和价值的认识.一、日本艳情文学传统一瞥扶桑之隅的传统日本文学的真髓在于非政治性的个人艺术体验.日本古典文论和相应的重要文学传统大致可分为真言、可笑、衰怜、物哀怜、艳情、余情、幽玄、有心、寂、意气十大类,间或互有交叉.享有世界第一部长篇小说之誉的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语》可说开拓并确立了日本:“艳”(情)文学传统.这一文学传统的基本精神和旨趣在于以玩赏的姿态咏叹男女之间的  相似文献   

13.
日本的和歌论、连歌论、俳谐论、能乐论、物语论等各体文学论的相关文献,可以统称之为“文论”.日本古代文论经历了对中国文论的引进、套用再到活用的过程,形成了“物哀”、“幽玄”、“寂”等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概念范畴,并提出了许多独到的理论见解.日本古代文论基本上是纯文学论,对文学的抽象本质问题、本源问题、社会价值与功能问题等缺乏关心和探讨.在著述方式上,具有私人性、非社会性、家传化的特点,文体上具有散文化、随笔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叶渭渠、唐月梅《日本文学思潮史》及4卷本《日本文学史》,是20世纪中国的日本文学史研究中代表性、集大成的著作.《日本文学思潮史》突破了作家作品论的模式,具有可贵的革新意识,形成了科学严谨的文学史观和文学史研究方法论;《日本文学史》作为迄今仅有的中文版大型日本文学史,资料丰富,填补空白.但在文学史基本概念、术语的确立、理解、界定和表述方面,还有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如对“文学思潮”的界定,对西方文论中“写实”、“浪漫”、“象征”等文学概念与日本特有的文学思潮概念之间的对接,对“诚”、“幽玄”、“寂”、“粹”(意气)等日本文学基本审美概念的阐释,对日本的“近代文学”、“现代文学”的界定及不同性质的理解等等,都留下了可以再加思考的余地.  相似文献   

15.
李祖胜 《云梦学刊》2002,23(2):81-82
音乐的意境美一直是二胡艺术追求的一种民族性审美特征。二胡艺术的意境美,主要表现为演奏的舒缓和音色的空幽。  相似文献   

16.
一九八○年十一月十五日,日本滔天会第二次友好访华团团长宫崎蕗苳(女)、副团长藤井升山、末松不三子(女),顾问川田泰代(女)、光冈玄,团员矢崎善美、江田等,与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举行座谈。会上藤井副团长介绍了滔天会的情况以及他们从事孙中山研究的状况。滔天会是以  相似文献   

17.
王向远 《江淮论坛》2013,(3):137-147
"意气"(いき)是从江户时代游廓(妓院)及"色道"中产生出来的、以身体审美为基础与原点、涉及生活与艺术各方面的一个重要概念,具体表现在德川时代的市井文学中,并由当时的《色道大镜》等"色道"著作加以初步提炼,到了现代又经美学家九鬼周造及其他日本学者加以研究阐发,从而成为继"幽玄"、"物哀"、"寂"之后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四大审美范畴之一。"色道"的实质就是"美道",产生于色道的"意气"其实质是"身体美学"。"意气"是男女交往中互相吸引和接近的"媚态"与自尊自重的"意气地"(傲气)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审美张力,是一种洞悉情爱本质,以纯爱为指向,不功利、不胶着,潇洒达观,反俗而又时尚的一种审美静观(谛观)。与"意气"相关的次级概念主要是"通"和"粹"。"通"是潇洒自如的男女交际行为,"粹"是纯粹无垢的心理修炼。将外在的"通"与内在的"粹"加以综合呈现,是"意气"之美的表征,有这种审美表征的人就是"通人"、"粹人"或"意气人"。  相似文献   

18.
世界各民族文学理论体系各异,范畴不同,术语概念更是五花八门。人们往往会怀疑:讲“文气”、论“风骨”的中国古代文论,能否与谈“摹仿”、言“迷狂”的西方文论相沟通?谈“味”言“韵”的印度文论,说“技”讲“辞”的阿拉伯文论,喜“幽玄”论“风雅”的日本文论又能否与说“意境”的中国文论,崇“结构”的西方文论相补充互融合?或者说,世界文学理论中究竟有否共同的文学规律?这一颇有争议的问题,也恰恰是比较文学孜孜以求的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历代诗评家谈到晚唐诗坛,无不一言以蔽之曰:“诗风衰敝。”然而清代大诗评家叶燮说:“晚唐之诗,秋花也。江上之芙蓉,篱边之丛菊,极幽艳晚香之韵,可不为美乎?”叶燮以秋花的幽艳晚香之韵喻晚唐诗歌,可见晚唐诗别开生面。  相似文献   

20.
太岁在玄(黑弋)(氵君)滩月临壮下澣晦旦先师船山先生降生三百一十四度诞辰之前一日适学社成立十有九年之纪念日而蔚庐先生诗(殸言)欬犹存手泽可宝把玩留连僭和一章不自计其拙也秋露蚤零柯空山动肸蠁闲庭发幽鞠香远布清敞怆然怀昔贤风义信高朗瓣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