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方回的诗人修养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回的诗人修养论查洪德(安阳师专《殷都学刊》)中国文论特重作家修养。从孔子强调“有德者必有言”起①,就确立了这一传统。经过数千年的探讨,迄至清中期,文论史上曾出现过“才、学、识”说,“才、胆、识”说,“识、才、学、胆、趣”说,“才、胆、识、力”说,“...  相似文献   

2.
量学中所说的“量”一般指量识,即对所量事物(认识对象)的认识。《释量论》云:“量为无欺智”。依此藏传因明论著中对“量”的定义为“新起而不欺诳之了别境识”。因为所量事物(认识对象)有自相和共相的区别,量识也随之分为现量和比量。《释量论》云;“所量有二故,能量为二种”。何谓现量,陈那在《集量论》中说:“远离计度种类名言义者为现识”。其意是不需思虑事物的类别命名等义,而由眼耳鼻舌身等五识直接了别的正确认识。当然现识与现量有微小差别,一般地讲,现识就是现量;而具体地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作家论(上)樊德三作家的修养直接关系到作品的优劣程度。关于作家的修养论,我国古代文论中虽然没有专著作全面系统的论述,但是在文论、诗论、词论等著述中还是散见着许多有见地的言论的。概括起来,主要有“德才”和“学识”两个方面。前者是内在的,后者是外...  相似文献   

4.
刘勰的作家主体意识论·漆贤泉·作家的主体意识,是《文心雕龙》创作论的重要理论问题之一。刘勰总结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宝贵经验,通过对“物情文”关系的深入分析和探讨,建立了一个以作家的才、学、识、德为中心的主体意识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既反映了当时儒学衰弱...  相似文献   

5.
王士祯的“神韵说”是清初“四大诗歌理论”之一,涉及到诗歌的创作、评论诸多方面,包含的范围十分广泛。“神韵说”中有关诗歌创作理论的脉络十分清晰,主要分为以下三个层面:“识自本心”、“伫兴而就”,强调作家的悟性和创作灵感;学力深,始能见性情,强调作家的学识;“舍筏登岸、无迹可求”,学养、悟性、灵感结合后达到最高创作境界。  相似文献   

6.
章法论是关于文章结构的理论,属于文章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古代文章学专著,书中虽然没有提出“章法”的概念,但他关于文章结构的理论却明显地存在着。可惜,章法论在《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中所占的重要地位,至今没有得到足够的阐释和评价。郭晋稀说:“《熔裁》是探讨熔意和裁辞的。”(见《文心雕龙注译》408页)詹瑛把《章句》列入“修辞学”。(见《刘勰与(文心雕龙>》76页)牟世金认为:“《附会》近于所谓篇章结构问题。”(见《文心雕龙译注》88页)周振甫宽泛地说:“《附会》  相似文献   

7.
试论刘勰的文学创作审美境界论──兼论《养气》篇的主旨祁海文,于维璋文学创作的审美境界问题,是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它主要是指文学创作过程中创作主体的精神境界,即作家应以怎样的心态进行创作、文学创作应该在怎样的状态下进行。一般说来,中国古人崇尚文道自...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政治讽刺诗审美理趣中的“理”,其主要内涵,既指表现为思想内容的情理和事理,也指表现为艺术形式的文理。理趣中的“趣”,其主要内涵,既指思想内容方面的旨趣,也指艺术特色方面的风致或诗人创作个性方面的兴趣点。清代著名诗人和诗论家潘德舆在《养一斋诗话》中说:“《三百篇》之体制音节,不必学,不能学;《三百篇》之神理意境不可不学。神理意境者何?有关寄托,一也;直抒己见,二也;纯任天机,三也;言有尽  相似文献   

9.
张栻原本继承胡宏之学,但在与朱子交往的过程中,其思想特别是工夫论发生了多次变化。学界一般将其工夫论分为早晚两期,但考察其晚年更订的《孟子说》的部分内容以及《论语解》,会发现南轩在去世前还有一次较为隐秘的转变。因此其工夫论实际上应该分为三期:早期继承胡宏之学,主张“先察识后涵养”;中期为“存养体察,固当并进”而“存养是本”;晚期则为“主敬”的抬升与“察识”的隐没。  相似文献   

10.
张庚等主编的《中国戏曲通史》将芝庵《唱论》中所说“有子母调、有姑舅兄弟”二句,理解为不同节奏的曲子与曲子之间的关系。而细考古代音乐理论中的十二律吕及五音的相生关系,实际上指的是宫调与宫调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管子》的精气说与气功学乐爱国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论”的基本框架,最早是由《管子》中的《内业》篇提出的“精气说”构筑起来的。《内业》篇在精气说的基础上还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古代气功学的基本原理,建立了最早的气功学体系。因此,《管子·内业》不仅是中国古代哲...  相似文献   

12.
《易·系辞上》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道器论”。“道”与“器”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基本范畴。道与器的关系指即抽象道理与具体事物之间的关系。这是众所周知的。然而这层涵义却只是“道器论”的引申涵义,而不是其原始涵义。要追寻“道器论”的原始涵义,我们首先要明白《周易》哲学的本体论。《易·系辞下》云:“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明物也。”乾坤两卦是《易》之总纲,而乾坤的取象正是男女生殖器。钱玄同先生说:“我以为原始的《易》卦,是生殖器崇拜时代的东西;‘乾’‘…  相似文献   

13.
许著《刘知几评传》略说任士英刘知几是唐代杰出的史学家,其传世名著《史通》,堪称不朽。知几为人风采独具,卓然不凡;为学则求通识、敢于疑古、惑经,所论“才、学、识”尤令后世艳称。对于刘知几及其思想的探喷,学界一直着墨颇丰。列于“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中的《...  相似文献   

14.
“茶馀论古” ,顾名思义 ,所论者为古代 ;古者 ,故也 ,十口相传曰古。“古”是指过去了的事物 ,也就是“历史” ;所以论古即是论“历史”。《茶馀论古》所论的就是古代的作家或作品 ,是已成为历史的事物。对历史事物进行研究 ,目的无非是通古今之变 ,明古今之理 ,以古鉴今。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点 ?汉儒务实 ,重疏证 ,最终陷于琐屑的章句之学 ,把一切生动活泼的东西弄得了无生气 ;六朝文人反其道而行之 ,清谈玄理 ,结果又是虚无主义泛滥成灾 ;唐人自由开放 ,一切顺应自然 ;宋明儒者谈名理性命 ;至清 ,复以朴学之实来反宋明义理之虚 ;民国初年…  相似文献   

15.
读《中国古代的人学与美学》陈代湘有人说,中国古代的美学实际上只是一种“潜美学”,即虽有精妙之论,但却缺乏高度抽象的、研究美的本质或最一般规律的“哲学式”理论体系。这是用西方人的眼光来套中国美学。成复旺先生的近著《中国古代的人学与美学》(以下简称《人学...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图从诗论体系本身出发,以中外诗论史上的相关论述为参照,对曾国藩诗论甄辨梳理,阐幽发微,认为:曾国藩诗论主要包括“言情韵”─—诗歌本质论、具“识”养“气”─—诗歌作家论、“工律”“机神”─—诗歌创作论、识“貌”取“神”─—诗歌鉴赏论四主干,这独特诗论在中国诗论史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世界诗论史上具重要的互补价值。  相似文献   

17.
明清文论的“养气”说是中国古代文论“养气”说的全面发展和丰富深化阶段。这一时期“养气”说的重点集中在明道积理、读书积学和临文创作等主要方面。明代家濂等人论“养气”。提倡儒家道德修养和理论修养,有重道较文倾向。清代魏禧等人结合“气”与“才”“理”等关系论“养气”,表现出向唐代韩愈道艺双修的“养气”说的复归。何绍基等人将“明道养气”与培护“真性情”联系起来,重发扬创作个性,是传统“养气”说的深化;明代许学夷、谢榛,清李重华等人发展了宋元以来的读书积学以“养气”之论,重视作家性情品质的陶冶和艺术可能的锻炼,突出了“因性以练才”和“习亦凝真”的思想;明清文论“养气”论的发展趋势之一是向临文创作回归,沈宗骞、章学诚、林纾等人都结合文章气势的创造来论“养气”,提出了一些新观点。  相似文献   

18.
徐利明 《金陵瞭望》2010,(28):90-90
“文化”一词,在《辞源》与《辞海》中的释义,大致为三层意思:①在古代指文治与教化:②今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③特指社会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9.
创作动力论是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层面,并自成系统。古代创作动力论的真正根源, 是作家的生命需求。“发愤著书”说,“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说和“著文自娱”说是古代文学创作最重要的动力形式。这三种动力形式都与作家生命密切相关:“发愤著书”是作家生命压抑之宣泄;“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是作家生命本质之实现;“著文自娱”是作家生命节律之需要。  相似文献   

20.
方玉润《诗经原始》简述赵庆祥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历来注释评讲,名家辈出,但古人说《诗》,大多侧重于诗教和训诂。将《诗经》作为文学作品欣赏研究而影响较大的,则有清代方玉润的《诗经原始》。方玉润主张“读书贵有特识,说《诗》务持正论”。他说:“六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