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传统儒家义利观考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义”在传统儒家思想中极为重要,位居“仁”之次,其解甚多。归结起来,不外乎三个方面:一为本体之“义”,二为义理之“义”,三为适宜之“义”。在中国思想史上,却忽略了其间的差别,并将“义”与“利”绝对地对立开来,从而导致对传统儒家义利观认识的偏颇。这其中既有文本本身的原因,亦有诠释过程中问题。因此,对其作进一步的考辨不仅是必要的,且具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由原来的简单互动发展到人际关系的交叉、重叠、对冲和损害。基于传统社会而衍生、派生、创新出来的网络世界日益暴露在道德疏离、道德冷漠和道德陷落的困境中。而作为中华文明重要渊源的儒家文化,很早就倡导“以义为上”、“尚义而不排利”、“先义后利”的行为原则和伦理规范。从实践角度考量,儒家的这种义利观对网络社会的和谐发展和网络伦理的建构有重要意义,只有遵从正确的义利观,以义为先,遵义逐利,才能保持网络世界的长期繁荣。  相似文献   

3.
价值观念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前提,从现代化的时代主题出发,我们应该扬弃传统义利观已经失去历史合理性的价值观念,以推进现代化过程;但另一方面,限制现代化的负面效应的历史难题又要求我们正视价值体系中义利观念的规范功能,并努力实现这种传统的精神资源在保证现代化过程健康发展中所可能具有的作用。对传统价值体系中义利观念的双重转换,既可视为现代化过程对传统义利观的历史洗礼,又可看作是传统义利观向现代化过程的渗入,它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传统与现代化的融合,而这种融合的历史意蕴则是重建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义利问题,是道德价值论的基本问题.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积淀而成的儒家义利观有着丰富而复杂的蕴涵."以义制利"、"义以为上"是儒家义利观贯彻始终的思想,同时也是其积极合理的内核.这一基本精神对铸造和形成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与传统美德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而且在当代社会亦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义利活动实际上是人类活动总体中同时存在而且具有横断意义的两大方面,在价值追求中犹如一体两面。事实上,举凡物质活动、政治活动、精神活动中,都既在求义,也在求利。二者渗透于人类活动的每一方面、每一侧面、每一阶段甚至每一环节,并力求统一起来。但是,在历史上,在实际生活中,求义与求利并不』总是统一的,相反却时常表现为分离甚至冲突对抗。严重的义利冲突甚至会危及一个群体,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生存、稳定和发展繁荣。先秦儒家正是基于对我们中华民族安危治乱的考虑才在符合我们民族文化特点和社会心理特点的基础上,通过…  相似文献   

6.
先秦儒家在义利关系方面基本的价值取向是重义轻利,但并不绝对反对求利,因此主张先义后利,以义制利,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先秦儒家义利观本身包含着积极、合理的因素,弘扬这种见利思义的重义优良传统.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加强廉政建设,净化社会风气均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儒家“民本”经济思想及其义利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学说的出发点和根本归宿在于维护社会秩序的安定与和谐 ,因而也就比其它学派更多地关注社会利益。儒家在强调以民为本、以社会为重的基础上 ,主张“富民”和经济利益均平 ;同时又将社会的经济活动纳入其伦理道德的范畴 ,提出“重义轻利”的义利观。儒家这种经济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因而也使其整体学说更具社会性和持久性  相似文献   

8.
义利关系问题是儒家伦理的基本问题 ,特别是儒家创始人孔子创立重义轻利的义利观以来 ,作为一种基本的价值导向 ,其一直居于中国封建社会价值观的主导位置 ,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起过积极而又复杂的作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相结合的方法对儒家义利观的历史发展和理论得失给以较深入地分析 ,对于全面正确地看待儒家义利观 ,并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加强新时期的义利观建设有显著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义利关系与社会财富分配直接相关,在社会生产关系转型时期总是受到人们的特别关注。我国学术界多认为“孔孟主张义利对立,尚义排利”,这是对孔孟极大的误解。从孔孟的言论和行动看,他们“重义而不轻利”,“尚义而不排利”。儒家义利观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经过了两次蜕变,这是孔孟义利观被误解的主要原因。为了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新的义利观,必须区分儒家义利观的精华和糟粕,批判地继承孔孟义利观中的合理因素。  相似文献   

10.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义与利的关系经常地、大量地甚至是以十分尖锐的形式出现在每一个人的生活实践之中.当代青年正肩负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使命,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国内形势,当代青年应当树立先义后利、见利思义、倡义导利、为义舍利和义利统一、终生取义的义利观.  相似文献   

11.
兵家是我国古代研究军事理论、从事军事活动的学派。作为先秦兵家军事理论的指导思想,先秦兵家义利观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本文从功利原则、权谋之道和仁义之道等方面对先秦兵家义利观进行了历史考察。研究先秦兵家义利观,对于我们批判继承传统文化,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义利之辩由来已久,儒家学者孔子、孟子认为两者并不矛盾,他们主张对上讲义,限制统治者私利,而得长治久安大利;对下讲利,使人民得一定实惠,安居乐业,从而维护尊尊亲亲大义,反对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肆意掠夺.这种主张虽未被当时的统治者接受,但对后世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王安石的义利统一和以义理财为主要内容的义利观为他的变法实践作了理论准备。他给传统的义利关系作出了新的阐释,赋予了新的内涵,这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王安石的义利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蕴含了因时而变的思想特质和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先秦墨家学派的义利观念,采用诠释学方法,从前后期墨家义与利意义的生成着眼,比较前后期墨家义利观念的阐释方式,考察先秦墨家学派义利观的发展.前期墨家重在"义"的"量的扩张",后期墨家"通约"了前期墨家义利思想,注重探究义与利在心理层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16.
邓小平的义利观,就是邓小平对“义”和“利”关系问题的根本看法。邓小平是义利关系的统一论者。他在充分肯定物质利益的基础作用,肯定正当个人利益的同时,强调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强调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了国家和集体利益必要时应当牺牲个人利益,坚决反对“一切向钱看”的价值取向。综观邓小平不同时期、不同角度的论述,邓小平的义利观即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所表述的“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相似文献   

17.
孟子的义利观历来为人们所关注,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本文在深入研究《孟子》一书的基础上,认为孟子义利观的实质是先义后利,而不是义利对立。孟子的义利现具有积极意义,应批判地继承、吸收。  相似文献   

18.
试论社会主义的义利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义与利的关系问题是现实生活中人们无法回避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清理各种错误的义利观,树立社会主义的义利观,对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对于义利关系,我们在认识上和实践上曾经忽左忽右,"重义轻利"曾严重挫伤了人们的积极性,"重利轻义"又一度使一部分人不择手段地谋取个人利益.实践证明,"义利对立"的观念和实践是错误的、有害的.邓小平理论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义利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需要,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在目标上是一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义利统一的市场经济.提倡社会主义义利观,目的在于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竞争与合作、效率与公平,以及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的关系,促进社会协调有序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9.
先秦道家对义利关系持超然的态度,试图超越世俗的义利,寻求一种永恒的价值标准,以实现个体存在的最高价值。从形式上看,这似乎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义利观,但就其内容实质而言,又确实蕴含着对义利关系的深刻见解,可以说是一种独具特色的义利观。从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来看,先秦道家轻视个人的物质利益和生活享受,注重精神世界的追求与修养,含有推崇自然之义的因素,对于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无疑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了一种特殊的思维视角。  相似文献   

20.
义利之辩,一直是我国伦理思想中的重要问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坚持和大力倡导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