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中庸的伦理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第一个明确提出“中庸”概念,并把“中庸”看作为“至德”。中庸,就是恪守中正之道、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与中和之意。“中和”,是中庸的精髓。从伦理学层面看,中庸,在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方面,追求“和而不同”的中和境界;在道德行为上,坚持“过犹不及”的理性精神;在道德选择上,发挥“随时而中”的权变智慧;在道德规范上,坚持“兼德而至”的辨证思维原则。  相似文献   

2.
“中庸”作为儒学核心范畴之一,是儒家伦理道德的行为准则和思想方法,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文化观念。“中庸”思想虽植根于中国上古社会文化之中,然而作为重要文化观念概念的提出,则应归功于孔子;子思及门人继承发展了“中庸”思想,并形成了系统性的理论著作《中庸》;宋儒进一步在哲学文化观念上丰富和发展了“中庸”。论文从“中庸”概念内涵出发,对“中庸”作为道德范畴的思想意蕴进行了初步考察。“中庸”作为道德伦理,它源于人所禀赋之天命、天性,然而在现实的人生修养和社会实践中,却和“礼”有密切的关联。如果说天命、天性是“中庸”思想形成的终极根源,那么“礼”则是其真正实现的外在规范。  相似文献   

3.
中庸思想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是中庸的首倡者,从内容上考察,中庸不仅是他的伦理学说,而且还是他认识事物处理事物的哲学方法论。作为一种一般思想方法,中庸在中国社会延续了几千年,给中华民族的性挤和传统文化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探讨孔子中庸的思想方法及其历史影响,对于我们加深对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认识,批判地继承孔子思想无疑是有益的。一、“中庸”的含义通检儒家典籍,“中庸”以专有名词出现,最初  相似文献   

4.
中庸:从孔子到子思余润泽,郭沂中庸是儒学的基本范畴之一。在先秦儒家中,对中庸论述最多者,莫过于孔子和子思。从整个中庸思想的发展过程看,从孔子到子思是一个重要环节。本文试图通过考辨有关文献,对这一环节作一探析。“中庸”这个复音词是由“中”、“庸”两个单...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儒学的“中庸”思想源自于周初,成形于儒学开山鼻祖孔子,集成发达于思孟之手。“中庸”这一孔儒哲学的重要范畴是孔子政治、伦理和法律思想的精粹基础,学辩“中庸”,它不仅阐明孔子认识论采用的哲学见解,也挥弘周初“明德慎罚”的“中”之思想,使之成为“刑中”的刑事政策原则和“宽惠”的刑事立法原则,及至子思孟轲,终被上升为一种追求“至诚”境界的内心修性方法。总之,“中庸”理论和实践充分化的过程,也即孔儒“仁礼”学说定型成熟并社会化和国粹化的重要标志。一、“中庸”辨义史书记载,孔子在其著述《论语·雍也》中首次提出“中庸”这一范畴:“中庸之为德  相似文献   

6.
孔子“道”范畴的哲学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它在孔子思想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及其意义。孔子的“道”范畴具有天道观与人道观的涵义,人道观是其重心。就人道观而言,孔子的“道”主要是指以“仁”为最高范畴的价值理论体系,它蕴涵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目标;以“礼”为核心的价值准则;以“正名”为核心的政治理想;以“中庸”为核心的方法论和以“君子”为核心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7.
孔子的“异端”说是其“中庸”思想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表现了孔子对异端建立在深度理解基础之上的宽容。“异端”这一概念的深层含义是:占据主流或强势地位的人群对“他者”的不认同,这种“不认同”带有对“他者”的极端歧视和本能排斥。打击异端虽然是人类根深蒂固的一种典型陋习,但异端的出现在人类思想史上有其必然性。  相似文献   

8.
“中庸之道”,或“中道”、“中正”、“中和”,或更简括为“中”,是孔子首先制定的一个哲学范畴,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一个核心观念。孔子对“中”或“中庸”的涵义作过颇为确切的规定,孔子思想的继承者于思和孟轲又对“中”或“中庸”作了颇为精到的发挥,因  相似文献   

9.
传统文化修养与跨文化交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8年1月,世界诺贝尔奖得主们在巴黎集会的宣言中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①。这是世界文化界对中国文化价值的高度肯定。而我们更应看到,文化界提醒西方社会“吸取孔子的智慧”,正好说明了“孔子的智慧”在...  相似文献   

10.
“中庸”、“中和”,皆为儒家思想精髓,历来为中华民族所推崇和追求。“中庸”由孔子首倡,但孔子并未就此进行阐释。历代都有关于这两者的不同阐释,“中和”为“人道”,“中庸”为“天道”,两者共同组成了“道”。“中庸”之“中”为“中和”之意,是将“人道”推及到万物,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最好体现。  相似文献   

11.
“中庸”是“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中庸”是内敛的高明,而不是无能的“平庸”;“中庸”是“道义”的“中正”,而不是不恩进取的“中等”;“中庸”是处世的“中和”,而不是软弱的“折中”。  相似文献   

12.
“中庸之道”,或“中道”、“中正”、“中和”,或更简括为“中”,是孔子首先制定的一个哲学范畴,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一个核心观念。孔子对“中”或“中庸”的涵义作过颇为确切的规定,孔子思想的继承者子思和孟轲又对“中”或“中庸”作了颇为精到的发挥,因而被宋代唯心主义思想家程颢、程颐称之为“孔门传授心法”,乃至形成了一条在历史上颇有影响而又颇具特色的形而上学思想路线。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反中庸”与“道中庸”,是中国哲学史中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两条哲学路线斗争的一个重要内容。党内的修正主义者为了反对或歪曲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辩证法,利用孔子的中庸之道  相似文献   

13.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传·东辞上》的这句话以罕有的睿智概括了人类思维的一种定势:当思维的触角捕捉到任何一种思维对象时,总试图在形上与形下、本体与现象、本与本的两重世界中对其进行非此即彼的“定位”,从而判定它“存在”(being)的属性、地位。但当把道德作为思维的对象时,思维的触角似乎缠绕了一个解不开的死结,道德究竟属于形而上或是形而下?在人类思维划定的二重世界中如何安置它?这是人类智慧遇到的一大困惑。一、道德形而上的追成现代新儒学的巨子车宗三先生曾指出,必须严格地区别“道德的形上学…  相似文献   

14.
孔子“三案”辩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孔子“唯女子与小人难养”、“愚民”政策、“中庸”之道的贬义性几乎成为历史定案。通过考证,阐明孔子并没有把“女子”与“小人”等同之义,“愚民”政策也非孔子的本义,“中庸”不是指“不求上进”和“无社会责任感”,从而还孔子以真面目。  相似文献   

15.
孔子德育思想中“人格为本”的德育目标论、“仁爱为纲”的德育内容论、“天人合一”的生态德育理念、“以德治国”的“德政”思想及“中庸”、“尚义”等道德准则分别从不同侧面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思想启迪。  相似文献   

16.
根据《论语》的记载,孔子有关“美”的核心观点是“里仁为美”.“里仁”是指一种居住方式,其实质是动作行为的静态持续.因而“里仁”之美就不是对象性的,而是生成意义上的.“里仁”之美之所以能够产生,本质上是因为孔子对道德凝聚力和感化力的坚定信念.由于孔子同时把“处仁”看作是源于智慧的规定和获得智慧的标志,因此区别于古希腊智慧的自然性特征,孔子以及先秦时期的智慧观都主要指向国家社会和人伦秩序,这也正是先秦古典智慧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17.
孔子文学批评思想新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孔子的文学批评思想,除了其著名的诗论外,对一般文学理论批评亦有具体而深入的论述,且自成体系。孔子的文学批评思想以“仁”为基础,以“文”为目标,以“中庸”为准则,探讨了文学的本质、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等理论问题。孔子的上述文学思想对后世的文学发展及文学批评理论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庸”——孔子的矛盾方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孔子的“中庸”思想,内容相当丰富。它既有孔子的道德观,也有他的立身处世之道,既有他的审美观,也有他的治国安邦之道。然其本义为何,至今未有定论。我认为,孔子的“中庸”,首先是他的矛盾方法论,其余种种,皆由此生发而来。因此,欲探求“中庸”的本义,须从它的矛盾方法论上去寻根。本文准备从这个角度说点意见,以向大家求教。一孔子“述而不作”,他的各种观点主要是针对某些具体问题的议论和分析而加以阐发的。他的矛盾方法论也是如此。他在谈到古圣尧和舜的贤能和伟大时说:  相似文献   

19.
一、“中和”美的理论基础 艺术上谈的无过与无不及的“中和”思想,正是儒家哲学的“中庸”思想在艺术上的具体体现。 “中庸”是孔子哲学的基本原则,也是孔子的美学批评的尺度。孔子曰;“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何谓“中”,在《中庸》篇中是这样解释的,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即人的内心处于虚静淡然,不偏不倚的境界,称为“中”;何谓“庸”,《中庸》认为,“……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庸,是平常,节,是法度,常理。其意思是说,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要符合  相似文献   

20.
孔子“中庸”是“中”与“庸”的辩证结合和统一。“中”指物质世界对立双方动态平衡的客观法则;“庸”指事物的客观法则对认识主体所提出的行为要求。因此,“中庸”的涵义是指物质世界对立双方动态平衡的客观法则及其对认识主体的行为要求。 唯物主义者认为:物质是宇宙的本源,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孔子“中”与“庸”的统一,正是建立在“物质性”这一基础之上的。主要表现在:第一,“中”有宇宙本源的含义。孔子的“中”是继承前人“中和”思想的结果。而“中和”思想是我国古代朴素唯物论一阴一阳之道的体现。第二,“中”是事物两个既对立又互补的方面处于协调和谐状态的一种表现,也是事物的根本属性。按系统论特别是控制论的解释,任何事物都处在一定的系统之中,而任何系统都具有自我趋向动态平衡和稳定有序状态的特征。孔子的“中”正是这一特征的高度概括。因此,人们只有认识、尊重和利用这一客观法则,才能获得行为自由。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这里天命的“天”指宇宙万物即客观存在,“命”指命运,即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性。所以“天命”就是“中”的表现形式。孔子说他自己经过几十年的好学研究和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