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与唐代边塞诗相比,宋代描写边塞题材的词实在太少了。但它仍不失为宋词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本文拟从北宋边塞词的思想内容、在诗词发展史上的地位和这类词数量甚少的原因等三个方面作一些探讨。 一 从北宋边塞词的思想内容看,主要有如下两类: 第一,反映当时戍边将士爱国守边的思想和边地苦寒而产生久戍思乡的矛盾心情。这类词应首推范仲淹的名作《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凤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 孤城闭。  相似文献   

2.
宋代节日词研究以《全宋词》中节日题材作品为对象,对宋代节日词的创作情况、文本特征和发展动态作出系统而深入地探讨,考察节日词的文学风貌和审美特质,揭示其中所蕴涵的两宋社会生活和文化形态等深层次意义。当前宋代节日词研究多停留于较为零散、感性的层面之上,亦或以民俗文化、都市文化的先验视角凌于对节日词作本身的探讨之上。有鉴于此,有必要在对现有成果进行梳理,以推动宋代节日词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  相似文献   

3.
王晓骊 《学术研究》2002,(2):111-114
今天的研究者对词体性的认识,一般都以宋代文人词为文本基础,但文人词并不能代表宋词的全部。当文人词日益脱离音乐成为诗歌的别体时,宋代民间词却一直沿着音乐文学的道路发展,并在城市市民文化的孕育下遵循着市民阶层自己的文化要求和市民文艺的发展规律演变着,由此,宋代民间词的发展便具有了曲化的倾向,具体表现在:在文化体征上,宋代民间词具有市民文艺特征;在表演形式上,具有表演化和伎艺化倾向;在文体形式上则具有句法自由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宋代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发展中的重要转型期。宋代音乐的转型以民间俗乐的繁荣发展为显著特征,开启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由宫廷乐舞占主流向市民俗乐为大宗的转变。宋代音乐文化的这一转型以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变革为动因;以音乐性质和形式的世俗化转换为内在质态,以音乐表现功能、活动场所与参与对象等的变化为外在表征。宋代市民音乐的典型形态———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的发展变化,是宋代音乐文化转型中最直观、最鲜明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基于边塞诗的唐人边塞感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唐代边塞诗为主要资料来源,佐以其他文献史料,探索唐代中原人士对“塞”的空间感受与理解,即边塞地理观念。唐人心目中的“塞”,实际上是一条东西绵长、南北界线相对模糊的过渡地带,它东起辽水,西至玉门关、阳关,其间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交错杂居,是典型的多民族文化交汇区。通过对唐代中原人士边塞感观印象的概括与分析,认为其边塞感知的产生其实是对中原的归属感与对边塞景观的恐惧感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6.
以边塞题材入诗虽不始于唐代,但唐代的边塞诗最著名,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产生了许多杰出的作品。而唐代的边塞词,却很少人详细论及;甚至有人把北宋中期范仲淹的《渔家傲》看作是以边塞题材入词之始,那显然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7.
通过文化学视角观照宋代文体学,指出成熟繁荣、融会贯通的宋型文化对宋代文体格局的深刻影响,并从语言、雅俗和古今之变三方面,进一步论证文化和文体的关联,探讨两宋文体学的地位、价值和意义.把宋代文体学放到整个古代文体学的发展历程中进行审视,将其定位为古代文体学演进中一个承上启下的转关时期.在宋型文化的会通语境和创新意识下,两宋文备众体,诸文体都获得充分的发展空间,故宋代成为古今文体骈与散、简与繁、文与质、雅与俗纠葛转关的枢纽.  相似文献   

8.
纳兰性德,字容若,出身于满族正黄旗贵族。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被称为词的中兴时期的清代,他是数以千计词家中的佼佼者,又是著名的诗人。容若的一生(1654——1685)虽然只有31个春秋,但却留下了十分丰富的文学遗产,有诗词约700首,而边塞诗词竟占全部诗词的12%左右。边塞诗古已有之,而形成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则是唐代的事。在唐代边塞诗派中则以高适、岑参为代表。前者创作边塞诗约40余首,后者有50多首。纳兰的边塞诗词竟与他们两位边塞诗的总和相去无几。这对身居十年侍卫之职、久处宫廷的内廷官员来说,不能不说是件罕事。通读纳兰性德的边塞诗词,不仅在数量上给人以可与前人争上下的深刻印象,而且在思想内容和诗词的风格等方面,也给人留下了与前人迥然不同的意象。  相似文献   

9.
田峰 《学术月刊》2015,(2):120-127
边塞诗是唐人对"异域"世界感知的重要载体。初盛唐时期,随着国家疆域的扩大,边塞诗人对新开拓的西北边疆有了全新的地理感知,这种感知使该时期的边塞诗显得恢宏豪迈、雄浑壮阔;中晚唐时期,西北疆界被不断压缩,诗人对边塞的地理感知随之与盛唐有异,在诗歌中也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气象。可见,唐代疆域变迁对边塞诗的创作有重大影响,从唐代边塞诗人对西北边疆的地理感知入手,可分析疆域变迁与边塞诗创作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10.
李红霞 《江淮论坛》2004,(3):127-130
本文从南宋朝野上下的祝寿风尚、理学思潮的影响、文人结社酬唱等外部环境和词体文学自身特点出发,全面系统地审视了南宋寿词繁盛的社会文化成因,藉以寻绎南宋寿词的价值及宋代社会政治、文化状况的某些精神特质。  相似文献   

11.
晏畿道所代表的婉约词风,是当时北宋时期士人心态和风貌的反映,也是其时宋代文人士子独立而特殊的文化思维的折射和反映.工致言情的词风与生平坎坷起伏的遭际,导致了晏畿道感伤词风的形成与臻于完善的过程,其清婉伤感与格律精微体现出宋代词体逐步成熟与完备的发展历程,颇具考证与论议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薛玉坤 《兰州学刊》2007,(11):186-188
文章以区域文化的视角探讨湖州地域文化对宋词创作的影响。追述湖州文人酬唱的传统,指出宋代湖州繁荣的词坛风会实由此而来;并重点拈出"浮家泛宅"和"渔父"这两个湖州最重要的地域文化符号,阐明宋代隐逸词表现策略的构成来源。  相似文献   

13.
李懿 《船山学刊》2012,(4):148-152
《中国论》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首次以“中国”题名的一篇“奇文”,所论之“中国”指涉到地理意义、文明意义、民族意义三个层面。石介首先指出中国“居中”位置的特殊性,以人文的、政治的空间构想重塑“地理意义上的中国”的核心地位。再次石介明确将地理空间和伦理道德、社会纲常结合起来,宣扬天常、地理与人道的对应关系,高扬中国文明的优越性,体现出决绝的“夷夏分立”的民族观。最后石介一针见血攻驳佛、老,表现出对儒家正统纲常秩序与本土文化观念的固守。《中国论》通过文字书写传达出内忧外患国势下宋人深沉的忧患意识,以思想认同的途径旨在确立和维系宋代政治统治的正统性和文明思想的合法性,从而宣扬出宋代中国意识的真正凸显。  相似文献   

14.
朱长英 《齐鲁学刊》2015,(3):118-125
北宋词人周邦彦从钱塘一路走来,青年时的漫游、中老年时的仕宦漂泊,足迹所至从江淮流域到黄河流域,呈现出了地理空间的广阔性和丰富性。不同地理空间的山脉水文、社会习俗、文化积淀都会影响和冲击词人的内心世界,激发词人的文学创作欲望,基于地理空间变化的词风转移也就在情理之中。《清真词》中青年漫游时的荆襄词、长安词,九年选人任上的庐州词、溧水词,重返汴京和长安词的创作都展示出文学与地理空间的这种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5.
<正> 苏轼与黄庭坚建立的友谊,曾对促进宋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并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发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故明人查仲道称苏黄“风节行谊,铿轰一时,炳耀千古”(《山谷全书书后》)。考察苏黄行谊及其文化影响,将有益于探寻宋代文化的发展轨迹,有益于研究宋代文化模式的特殊性和规律性。  相似文献   

16.
张伟然 《学术界》2001,(2):126-130
作为一本宋史研究著作 ,程民生先生的《宋代地域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1 997年 8月版 )无疑有其值得肯定的地方。由于其中贯穿了相当强的地域观念 ,称之为一部文化地理著作亦无不可。但一篇题为《宋代文化地理研究的一部力作》的书评 (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 998年第 1辑 ,以下简称《力作》)称该书“开创了断代文化地理研究的成功范例” ,并且“其理论之精辟 ,篇章结构之独特 ,论证之严谨妥切 ,学术价值之非同凡响 ,皆有可称道者”。笔者认为这些评语揄扬太过 ,特就该文所言略申管见。首先讨论该书是否“开创了断代文化地理研究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爱情诗歌论略杨新民对于我国古代爱情诗歌的发展历史,我们大抵可以作出如下判断:宋代以前,爱情诗歌的创作出现过比较集中的三次高潮,即:先秦的《诗经》《楚辞》时期,汉末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晚唐及五代时期,从五代开始,诗词分工,到了宋代,“词为艳科”...  相似文献   

18.
在唐代诗人笔下,“绝域”意象通常指漠北、西域、岭南、辽东等中央王朝统治中心的边远地带。作为唐代诗人以中原地理、经济、文化背景为参照体系观照并重构唐代边塞地理环境的必然产物,唐代边塞诗“绝域”意象,是唐代中原诗人在边塞环境感知与文化表达过程中被典型化的符号象征,指示着那些距离中央统治中心区悬远、经济落后、文化习俗与中原汉族文化明显不同的边疆地区,是一种超越了单纯地理景观与诗歌意象的精神文化符号,是唐代中原诗人对中原地区的认同感、归属感与对“塞”外的恐惧感、逃避感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9.
丁放  张晓利 《江淮论坛》2013,(2):150-157,129
在宋代文学选本中,地域性文学选本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些选本通过对郡邑或名胜历代文献的收集、整理,很好地反映了地区文化的风貌。探究其蓬勃发展的原因,除了与宋代经济发展、文化昌盛关系密切外,地理志的编纂也是极其重要的因素。宋代地域性文学选本的繁荣,与宋人的郡望意识以及地域文化的发达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宋代是古代士人休闲文化的一个高峰,其突出表现就是宋代士人山水之兴与园林之境。宋代山水园林休闲审美的文化表征是:一愉悦性情,二探索求知,三阶层认同。山水园林休闲的审美心态表现在:一由天地到人心;二由迫怵到本真;三独乐与共乐;四玩物适情。由此可见宋代士人山水园林休闲的审美人生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