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昆仑神话是中国古典神话的主体部分,在其被文本化过程之际,正是中国古文明已经成熟之时。虽然限于当时书写条件的困难、国人早熟的哲学思维和神话历史化改造等种种因素,加之神话本身经过历史时间的剥蚀和历史潮水的冲刷,所书写的内容只剩下一些零散的、只言片语的,以及欠完整形态的"碎金片",但从前人学者对先秦至汉晋时期记录神话典籍的连缀萃集仍然能够看出昆仑神话是我国古典神话中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影响最深远的神话体系。举凡在先秦至汉晋时代的原典如史部与子部小说家类典籍、先秦诸子著作与《楚辞》、历代对原典的注疏训释之作,以及道藏及晚出现的笔谈杂记、出土的战国秦汉时期砖石画像、竹简帛书等中,都有或简约或较为完整的文字记载,仍保持有"原生态"的状貌。从中可窥见古代文献书写昆仑神话时,具有思维的原始性、神话意象的层累性及神话人物记忆的排序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自身影响力,宣传神仙信仰及长生不死,仙话在发展过程中有意识地对神话进行改造、借用,使古代神话出现仙话化的趋势。神话仙话化是中国古代神话独有的发展特征,其发展过程漫长,与神仙思想的发展关系密切。神话与仙话相似的思维方式以及对宇宙、自然、灵魂的相同认识与观念是神话仙话化的前提基础。神话仙话化是价值观的觉醒与改变、方士集团的鼓吹与宣传、帝王的崇信与践行、对神话历史化的对抗与反拨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神话仙话化使仙话得以广泛传播、巩固与发展,同时也使神话得以丰富、充实、保存与流传。  相似文献   

3.
女娲和姜媛神话的文学书写以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时代"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以宏大政治意识表达对圣王英雄的颂扬,保留着神话本有的神圣性特征;后期则流变为卑微文人意识中的消极退避与孤愤情怀,具有抒情性特征.女娲和姜媛神话后期的文学书写,代表了神话之抒情性意义建构的两种模式.  相似文献   

4.
经典的神话研究将神话叙事的真实性和神圣性建立在人的信仰心理的现象基础上,随着人类历史和社会的文化-生活条件的改变,神话叙事的真实性和神圣性丧失了人的信仰心理的支持。本文试图论证:神话信仰-叙事是人的超越(本原)性存在形式,因规定了人的人性统一性的本质和起源,而对每一个人的"永恒的当下"存在都客观、必然地有效,不会随着人的存在现象的时空条件的改变和人的心理现象的变化而丧失其真实性和神圣性规定。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神话里的"宇宙药",和"宇宙山"、"世界树"一样,作为学术概念,它们都可被用来描述和解释古代神话里的宇宙结构及宇宙观。无论是昆仑山上的轩辕之国、诸沃之野、不死之山、西王母的蟠桃园,还是大海里蓬莱三神山的仙境、仙人和不死之药,上古神话里异域、他界均具有"不死之乡"的属性。与长生不死观念有关的"宇宙药"信念及其"神圣的知识",可能最早产生于上古时期的人类试图通过巫术的方式和神话的讲述以克服"死亡"、从而超越生命极限的种种努力之中。此种信念在中国历史上始终绵延不绝,并演绎出了许多野心勃勃的尝试和独特的文化实践,它至今依然是中国社会久盛不衰的"长寿文化"的底流之一。  相似文献   

6.
心范畴是儒家心性思想的重要概念,以前学者习惯将心范畴放置在逻辑理性的思维中阐述,若尝试将心放在史前的神话思维中进行考察,利用中国文字的图像叙事特征,以及民俗学、考古学、宗教人类学等诸重证据,可以论证心范畴在上古居民的宗教信仰中,具有永恒的神圣性。  相似文献   

7.
在郭沫若早期诗歌作品中,各类神话元素出现的频率很高,这一现象可以从时代文化、学术研究、文学批评等诸多方面加以审视,从而发掘出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文化思维模式与新文学阵营之间互动、牵扯的复杂状态.从神话资源被引入郭沫若诗歌中所留下的痕迹出发,进入郭沫若早期诗歌创作世界之后,神话与新文学得以沟通的文化支撑点将凸显出来,联系郭沫若本人的神话观,更能清晰地触摸到神话思维在特殊时代下与诗人创作相结合后折射出的驳杂文化意蕴,还能以新的视角看待神话思维与科学理性这组对立概念共存于同一文本的合理性所在.  相似文献   

8.
神话已经成为浸润犹太作家"集体无意识"的一种绵延无尽的文化力量。神话原型所体现的人性模式、情感特征和文化心态在几代犹太移民中具有持续的连贯性,且常常在被主流文化的同化中留下比较稳定的轨迹。这种潜意识于不知不觉中左右着犹太作家的创作。马拉默德笔下的主人公常常是一些无家可归的流浪汉,这种经历其实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追寻。马拉默德把这种文学传统与犹太移民的历史和神话意象联系起来,描写主人公不满现状,竭力寻求自我实现,探索新生活。在此主要从神话角度对马拉默德的创作进行探索分析,尤其以其小说《天生运动员》为例,以此勾勒出马拉默德创作中的神话式追寻。  相似文献   

9.
从母题和主题相似性、仙女山湖受孕、诞育男孩、鸟的帮助指引等方面对蒙古族《天女之惠》和满族《长白仙女》族源神话进行比较,可以看出族源神话与先人所生活的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宗教、习俗、心理、思维方式,以及民族交流融合息息相关,是神祗崇拜和祖先崇拜的结果,表现了蒙古族和满族先人们对宇宙、人类起源神圣的记忆、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0.
在《神圣与世俗》中,伊利亚德认为,神圣作为宗教的本质,通过显圣物而到场,显圣物既是神圣,又是世俗的。神圣如何显现,体现了它与世俗之间关系的张弛。神话对神圣开端的显现,显示出了神圣与世俗最初的水乳交融。而《神仙传》作为道教史上第一部以信仰为奠基的神仙传记,在它那里,随着人性中神性的开启,神圣与世俗之间的交织显得若即若离。世俗地位的上扬,极大地影响了神仙在《神仙传》中,神仙如何绽放出自身来达到对神圣的显现——人对生的追求以及伴随生而来的力的诉求上。神仙通过对生命长久的持守而召唤神圣的降临,更加浓墨了神圣的二重性。  相似文献   

11.
蔡先金 《东岳论丛》2008,29(1):101-107
《山海经·海外西经》中的"刑天"神话,蕴涵着真实的历史信息,既反映出信奉"帝"的商族后裔企图恢复统治地位的情结,又折射出商周两个族群在宗教领域曾经发生过至上神信仰之间的冲突。然而,后人仅仅按照神话文本去误读"刑天"神话,却并没有理解该神话产生的历史背景与真实内涵,因此,我们在研讨神话历史化的同时还应关注历史神话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太阳神话,是原始生民"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成分。太阳神话与鸟的意象紧密相关,分别体现了先民对宇宙世界的认识。太阳神话及相关意象在民俗文化生活等方面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3.
希腊洪水神话与《圣经》洪水神话其基本结构和故事情节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是文化交流和传播的结果。两则洪水神话都具有原始的宗教意味,希腊洪水神话偏重于强调“人本主义”,富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而《圣经》洪水神话突出的是“神本主义”。从神话的交流和传承中可以窥见洪水遗民神话的世界性。  相似文献   

14.
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 ,中国神话被记录于浩如烟海的各种古籍之中 ,散漫零碎 ,只是孤立地以无体系的状态残留着。它没有像希腊神话那样经过“神代诗人”如荷马、赫希俄德等人的润色加工 ,将它们贯串起来 ,使之成为有系统、有条理的鸿篇巨著。因此在一些人心目中尤其是在外国人的眼光里 ,总认为中国是神话贫乏甚至是没有神话的国家。我国著名神话学者袁珂先生认为 ,批评中国神话“无体系”可以 ,但要说中国“没有神话”就不实事求是了。他在四川省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中荣获一等奖的《中国神话大词典》 ,用雄辩的事实说明了中国有神…  相似文献   

15.
纪晓建 《兰州学刊》2010,(5):166-169,201
根据安德烈·朗格“万物有灵”论和荣格“原型”理论,灵魂不灭自然观在远古社会普遍存在,幽冥世界是上古神话领域一个重要的母题。中华上古冥界神话独具特色。在人神杂糅的上古早期,神鬼相混为一,没有明确的天界、地界和冥界之分。商周时期出现了冥府的雏形,但此时的观念是人死后的灵魂归于极其险恶高峻的大山之上而不是归入地下。昆仑山是此时“天堂和地狱之山”的典型代表。战国中晚期,《楚辞·招魂》的出现显示了较为完整和成熟的冥府神话。它开创幽都冥界在于地下的神话内容,补充和发展了《山海经》《尚书》等置幽都于地上的古老提法,完整地显示了中国上古神话的三维结构模式,堪称是中国上古冥界神话的经典篇章。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神话中反映了重血统观念的倾向,形成了一个个以自己祖先为中心的后裔圈,始祖神与天神合而为一,孕育着后天神话历史化的因子。至西周,周人对殷人的“帝子”观加以改造,创造出了“天命”观,将大部分干预现实生活的远古神圣们逐出神坛,代之以天德,将道统融入血统观念,形成了近人事而远鬼神的文化意识。春秋至战国的禅让说,将远古神话传说中的神话英雄变成了人间帝王。不可改造的神怪纷纷被淘汰,直接导致了神话历史化。降至战国,学者们对神话进一步整合,形成了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这一五帝系统,神话与历史完全接轨,汉人司马迁的《史记》选择了这种改塑,将五帝系统纳入正史范畴,宣告中国神话历史化的完成  相似文献   

17.
英国汉学家倭纳撰写的《中国的神话与传说》一书对于西方世界了解中国神话产生了重要影响,它在热心传播中国神话、传说以及相关民间信仰、宗教习俗的同时,也散布并强化了对中国人、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神话的诸多偏见。其所持的"中国神话贫瘠论"强化了西方世界的相关偏见,这一偏见成为烙刻在"中国神话"上的标签。一部现代中国神话学史,就是在不断对"贫瘠论"进行申辩或反驳的过程中展开的。该书的强烈西方中心主义立场警示中国乃至东方的神话学者建立起一门"有差异的神话学"。其广义神话观对探究"神话"这一文类的边界不无启发。  相似文献   

18.
董玮 《学术探索》2013,(2):115-118
在科学与技术高度发展的20世纪,“神话”得到了又一次复兴。这样的现象势必有其固有的社会文化因素,作为奇幻小说开山之作的《魔戒》生动地证实了这一点。《魔戒》所具有的完备的神系、二元对立的结构、《圣经》中经典人物的影子和虚构的情节,使《魔戒》具有明显的神话意味,其内蕴暗合了人类个人行为和社会行为的永恒模式,在现代社会具有特殊价值。  相似文献   

19.
远古时期,中国主流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在实用理性方面的过度强化造成了对原始诗性智慧的极度疏离以及超越性精神价值的缺失,由此给中国文人带来精神困境与家园缺失。而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文化恰是对这种缺失的一种有效补充。作为在理性文明时代迷失了"家园"、陷入精神困境后在"神性"世界进行精神探索的写作者,我们不难发现其超越世俗、追求神圣的人格倾向,以及对"神话昆仑"、"人神之恋"等神性意象和主题的浓厚兴趣与强烈关注。对此,我们一直以来总是以"浪漫主义"、"想象力丰富"等批评话语来解读,总觉得过于皮毛,未入其里。在笔者看来,屈原以其天赋之才所建构的神话世界已然不是远古意义上的神话,它是以神话思维构筑的一种独特的隐喻系统和精神符号,表达的是理性文明时代的诗人情怀,是诗人心灵深处对深层记忆中的天地圆通、神人交和的神性世界的虔心膜拜,是诗人在现实的人生苦难中升华出的对神圣性精神家园的诗意期待。  相似文献   

20.
《淮南子》存在着非常确定的神仙信仰。它没有直接使用神仙一词,但其至人、大丈夫及真人与道合一后所具有的永恒性、无限能力性与超越性的神性特征无疑就是神仙。《淮南子》以神话和阴阳气感应论证明了神仙的实有性,也为其神仙信仰提供了理论基础。《淮南子》之道秉承于老庄之道,并进一步神秘化,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明显宗教性的神仙道家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