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快,沿海发达地区出现了许多大镇、强镇,这些镇不仅在人口规模、财政收入和产业规模上与中等城市齐平,而且城镇所在地也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成了繁荣的城市。但是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由于受镇级行政体制的束缚,"鱼长大了,鱼塘变小了",遭遇了产业结构单一、城市功能薄弱、带动能力不足、管理权限不相适应等诸多矛盾①,突出表现在:"责大事多"、"权小钱少"、"功能薄弱"。镇委镇政府在户籍管理、行政司法、土地要素、财税分  相似文献   

2.
清末民初的北京正在从一座传统意义的"帝都"过渡到近代意义上的"城市",城市形态经历历史性变革,行政管理体制、城市身份与功能定位等发生重大变化,城区规模扩张,市域范围扩展,发展更趋多元。人口问题是北京城市形态转型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其消长曲线与社会政治、经济局势密切相关。大量外来人口涌入,流动日益频繁,总量持续增加,触动城市空间结构、社会结构发生相应变化。人口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也呈现新的时代特征,区域分布亦有内在规律。人口升降的背后也反映出民初北京城市形态转型过程中社会阶层的新分化与重组。  相似文献   

3.
路径相同、功能一致、千城“一面孔”、管理“一刀切”一直是我国城镇化过程中的顽症.当前全国范围内推进的新型城镇化,必须正确处理好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关系.从城市发展机制理论来看,有“需求指向”型与“供给基础”型;从城市发展功能定位来看,有“综合全能型”与“人居人文型”;从城市与人口供养关系来看,有“人养型”与“养人型”;从城市发展路径来看,有“土地扩张型”与“人口吸纳型”;从城市人口规模来看,有“建制镇和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与“特大城市”.上述各类城市均有自身的长短优劣以及适合自身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各地应当因地制宜地选择城镇化发展道路,最后殊途同归: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4.
城市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产业集聚的空间,其成长伴随着要素利用从无序、低效逐步向有序、高效的转变.本文基于长三角16城市的统计数据,实证考察我国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要素集聚、专业化及政府行为时城市生产率的影响程度.实证表明,影响城市生产率的作用力主要包括要素集聚的规模效应、集聚效应以及相应的专业化带来的技术进步效率等.但作为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国家中的城市,与政府行为相关的市场化效应与政策租效应对城市生产率的影响也十分显著.因此,在市场化、区域一体化水平不断上升导致"政策租"不断耗散的情况下,提升城市生产率的关键在于提高城市非政策性的技术进步和规模效应.  相似文献   

5.
城市综合体目前已成为中国城市建设发展的主流模式。文章在分析城市综合体的功能聚合、产业聚合和文化生态聚合三大特征后,从城市综合体开发能够促进土地集约利用、人口集聚与产业集聚三个角度,重点对城市综合体开发的经济集聚效应进行分析阐述;最后提出在城市综合体开发建设过程中,各地区政府要积极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提高经济集聚的向心力,发挥经济集聚效应。  相似文献   

6.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期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 ,要从根本上突破计划经济思维惯性 ,克服全能政府的思维定式和工作习惯 ,提高对城市化的认识 ,真正确立以市场为基础的新的城市发展观念 ,积极应对与妥善处理农业人口转移、城市功能定位与扩大就业容量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都市圈是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重组形成的城市圈层式结构。京津冀协同发展就是要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都市圈形成之路,其空间结构重组是顶层设计的核心,也从整体决定着空间结构效应。本文以京津冀都市圈为研究对象,利用引力模型、空间自相关等方法,探讨京津冀都市圈的空间重构,分析空间重构对区域经济、人口的集聚与扩散效应。研究发现:(1)京津冀都市圈的空间组织重构,已初步形成"三足拱卫"的雏形;(2)中央政务区、北京城市副中心、天津和雄安新区形成的"一核三足"城市架构,将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空间载体和结构优化路径;(3)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设置和雄安新区的设立,加强了北京、天津、石家庄等中心城市与周边的联系,扩大了中心城市的辐射范围,促进了城市功能定位与城市间联系的关联度。  相似文献   

8.
"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城市功能自我优化、减轻空间压力的内在要求和必然冲动,"城市化"聚集的资源和产业越多,"逆城市化"分解其资源和产业的趋势越强,而这些城市资源和产业分解的过程正是村镇发展的重大机遇.借助"逆城市化"分解城市功能和分流城市人口的趋势发展村镇,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小城镇和乡村有助于减轻城市空间压力、优化城市功能,促使中心城市的空间结构更加明显、产业优势更加突出、聚集效应更加明显、引擎力更加强大,形成中心城市与中小城镇、乡村彼此产业呼应、优势互补、良性循环的"城乡一体"发展格局,使城市化在新的格局下得以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都市圈是城市经济演化发展的高级形态.产业集聚、市场扩展和开放型经济成长都要求构建新的经济空间组织模式,这是都市圈发展的内在动力.对长三角而言,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和政府作用是推动都市圈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力量.市场化推动了市场规模扩大和分工深化,工业化促进了人口、企业和产业向城市的集聚,国际化使得长三角逐步纳入全球生产体系,政府的制度创新促进了长三角地区的竞争与合作.  相似文献   

10.
秦皇岛城市定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定位就是对城市未来发展方向、发展目标的拟订,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秦皇岛市区域中心城市定位分析,确定了秦皇岛市城市功能定位、产业功能定位和综合功能定位。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经济主导了国家的经济,城市化的进程、速度、水平是国家经济现代化发展进程、速度、水平的标志。城市化的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是城市化的主要功能,城市化的聚集效应以一定的人口和地域为基础聚集社会、经济、政治、科技、人才、信息等各种资源和优势,形成高效低成本强扩张的产业群。聚集效应主要有规模效应、近邻效应、分工效应、结构效应、城市"场效应"。城市与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必然伴随着社会经济辐射效应的发挥,辐射效应通过产业结构的升级、产业链的延长、产业规模的扩张来实现,产业规模、产业结构的发展必然推动社会文明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12.
作者从世界城市化的演变及其理论沿革论述了"逆城市化"的规律和能量,对中国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新的路径选择及对策建议。"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一定水平后城市功能自我优化、减轻空间压力的内在要求和必然冲动。因而"城市化"聚集的资源和产业越多,"逆城市化"分解这些资源和产业的趋势就越强。借助"逆城市化"分解城市功能和分流城市人口的趋势发展村镇,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小城镇和乡村同时又有助于优化城市功能和减轻空间压力,促使中心城市的空间结构更加合理、产业优势更加突出、聚集效益更加合理、引擎力更加强大,从而形成中心城市与中小城镇、乡村彼此之间产业呼应、优势互补、良性循环的"城乡一体"发展新格局,使城市化得以在新的格局里持续发展。所以,"逆城市化"是村镇发展的重大机遇。由此,村镇发展的基本思路:一是对接中心城市,接应"逆城市化"潮流;二是强化特有的天然优势、历史优势,创造新优势,为吸留"逆城市化"潮流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3.
城市定位就是对城市未来发展方向、发展目标的拟订,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秦皇岛市区域中心城市定位分析,确定了秦皇岛市城市功能定位、产业功能定位和综合功能定位.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新型产业组织方式,产业集群可以有效地促进区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正因为如此,欠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都在积极谋求通过催生产业集群成长的方式来推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而政府促进产业集群成长的有效性,则要以政府角色与功能的正确定位为前提;而政府功能定位和政府的具体行为又要视不同区域、不同制度环境中不同类型的产业集群在成长的不同阶段所产生的客观需求而定。换言之,产业集群成长过程中的政府功能定位与具体行为,要视产业集群成长过程中的内生需求而定。企图设计出一种或数种政府行为的具体模式.是不切实际的;产业集群成长中的政府行为具有内生性。  相似文献   

15.
信息产业国际竞争中的政府规制:以重庆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信息产业的国际竞争中.政府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协调好市场机制与政府规制功能以促进地区产业经济发展。在重庆市信息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规制主要体现在:干预产业发展目标方向;大力改善产业政策环境;搭建筑巢引凤产业平台;筹集资金支持产业发展;招商引资培育产业集群。促进重庆市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应建立科学的调控机制,提高政府规制的能力与水平,重视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体系建设,努力突破产业不均衡竞争态势,形成合理的产业融资模式,打造一流的产业人才队伍,引导促进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江西社会科学》2016,(2):61-67
产城融合是现阶段一种重要发展思路,它要求产业与城市融合一体化,形成互动机制。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引进产城融合系数指标,通过建立产城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江西省11个设区市的产城融合发展水平进行静态评估与排名,研究发现各地市产城融合水平并不理想,主要受人口城镇化、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产业与生态协同发展影响。对此,在产业发展方面,要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注重优势互补及产业链的衔接和延伸,促进产业生态协调发展;在城市建设方面,要重视"人"的问题,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建立新型户籍制度,确保人的长远发展;在职能定位方面,政府要做宏观调控者、体制引导者、政策服务者、创新倡导者和社会协调者。  相似文献   

17.
周裕锋 《甘肃社会科学》2007,(1):119-120,133
在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理论的新形势下,中心城市应该进行有序的土地资源开发,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各要素的协调发展.中心城市的土地经营与管理重点首先在于确定城市的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然后按照政府控制土地一级市场、市场调节土地二级市场的机制配置土地,并在开发中贯彻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实事求是地认识基本省情及阶段性特点,对贵州实现能快则快的科学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工业化水平低下导致区域竞争力不强,发展动力不足;城镇化水平低下则导致市场容易狭小,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动能不足;市场体系发育程度相对较低,客观上决定对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及运行调控的行政作为、行政调控任务更加繁重和艰巨.根据当前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阶段,要在最大限度兼顾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前提下,通过"资源优势-产业优势-经济优势"的转换,构建经济自主增长的基础,围绕"能快则快"和"可持续"探索发展路子.  相似文献   

19.
区域城市协同发展对于中国新型城镇化转型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基于DMSP、VIIRS夜间影像与城市统计数据,使用计量统计及地理空间模型,分析2000—2020年山东城市演化特征,并定量揭示了其影响机制.研究表明,区域城市演化强度经历波动,市区与县域呈现出协同发展态势,演化强度速率下降;城镇化减缓,高位序城市与低位序城市规模差异扩大,区域城市体系由均衡发展转向极化发展;土地城镇化增速由大于人口城镇化增速,转变为小于人口城镇化增速,人地关系协同发展显著;影响机制以市场力与行政力混合为主,外向力上升,内源力受产业调整影响下降.  相似文献   

20.
丛建辉 《贵州社会科学》2021,381(9):125-134
本研究以2015年中国289个地级市为研究样本,在分析城市形态对碳排放影响机制基础上,引入景观格局指数表征五种城市形态,运用岭回归方法对城市形态与碳排放之间的定量关系进行了探讨,同时分析了其在三类不同人口密度城市所表现出的影响效应异质性.研究发现:城市形状复杂度对样本城市碳排放产生负向影响,城市各类功能区的非均匀分布并不必然增加碳排放;城市破碎度的增加显著提升碳排放水平,且在人口稀疏区这种影响程度更高,说明城市功能区之间的连通性有待加强;城市中心性对碳排放的负向影响程度较大,但在人口集聚区城市却表现出正向影响关系,意味着城市需要灵活选择内部空间结构聚合模式;城市紧凑度整体提升了碳排放水平,表明多数城市形态主要满足了几何形状方面的紧凑性但城市功能紧凑性不足;城市规模扩大对碳排放未产生显著影响.面向碳中和愿景的城市形态调控思路主要包括将碳排放控制指标纳入城市空间规划体系、结合城市功能优化调整城市布局紧凑度、择机实现城市由"单中心"向"多中心"发展模式的转变、推进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与城市形态的深度融合以管控城市破碎度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