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的十七大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报告的一个重要部分加以阐述,强调要"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这对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无  相似文献   

2.
当今社会正处于重大转型期,把握和预见社会转型的特点和趋势,适时调整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休闲方式、消费方式,是促进人与社会健康、文明、理性、平衡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在这个背景下,对转型社会中的生活方式做一学理性的思考,其中社会转型与生活方式的关系、生活方式作为生活实践与学科研究的历史如何发生、当代生活方式的特点与核心体现在哪里等问题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是“执政为民”理念在文化上的具体反映。本期“每期一题”从丰富群众生活、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培育民间文明社会风尚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为价值取向、以社会主义的思想、理念、行为、风尚等为主要内容、以社会主义社会的现实发展为服务对象的文化。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特征不能离开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也不应该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其基本特征包括: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借鉴吸收人类有益文明成果、适应和服务现实社会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5.
始建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的武汉市百步亭花园社区,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形成了"建设、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社区管理模式,创新了"党的领导、政府服务、居民自治、市场运作"的社区运行机制,实现了管理服务完善、治安秩序良好、生态环境优美、人际关系亲密、社会风尚文明、群众安居乐业的可持续发展,创建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和地域特点的幸福和谐、文明祥和的社会主义新型社区.百步亭社区不仅成为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缩影和榜样,而且还创造了城市社会生活共同体建设中一个颇具代表性、很有发展前途的社区模式.百步亭和谐社区模式对于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城乡社会生活共同体,具有经验借鉴意义和智慧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中人际关系是否和谐,人与人之间是否失去了共同遵循的准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致力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培养文明道德风尚,是构建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道德作为调整社会关系,规范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对形成良好社会风尚和人际关系提供了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7.
休闲哲学视域中的生态环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走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之路,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休闲作为现代社会人们生活的重要主题之一,对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影响,生态环境对劳动承载力的有限性也需要文明休闲.因此,树立生态休闲方式,对于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当前中国社会的不和谐是古今中外多种因素在时空交汇中相互作用的产物,即封建文化在现实中的发酵及中外文化在开放中的碰撞,导致各种腐败现象猖獗、社会风气恶化与生活意义迷失.因此,要把回归真诚生活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支点,而立足真实的人性基础、塑造健全的个人伦理、建设合理的制度伦理则是实现人性化社会、回归真诚生活的三个环节.  相似文献   

9.
关于和谐文化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和谐文化以和谐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方式,它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为一体,包含着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和评价,是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和谐文化为和谐社会提供思想保证、精神支撑。建设和谐文化,要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既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继承和发扬,也离不开对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吸收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和谐文化是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基本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及其理想追求的文化.它包括不同文化类型和构成文化诸要素之间的和谐,具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世界进步潮流与民族精神、满足大众的精神需要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健康发展等相统一的特征,还具有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身份认同、塑造人的精神面貌、激发创造力、社会整合等功能.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掘民族和谐文化资源,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  相似文献   

11.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时代的开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和创新开辟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时代,时代变迁和中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推动着传统社会主义文化向现代社会主义文化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转变.这种转变主要体现在:由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文化范式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文化范式转变,文化建设服务于经济、现代化建设这个中心,文化建设找到了正确的位置;由计划经济基础上的文化形态和封闭保守的社会文化结构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的文化形态和开放创新的社会文化结构转变,文化建设获得了反映社会进步、现代化发展要求的崭新的时代内容,充满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由"穷过渡"的文化价值目标取向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价值目标取向转变,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协调发展,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社会文明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12.
休闲娱乐在中世纪晚期英国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由于乡村社会的娱乐活动丰富多样,传统社会时代的英国被人们称为"快乐的英格兰".休闲娱乐作为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既提升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又为乡村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从乡村的礼庆娱乐和宗教节日娱乐两方面进行考察,探讨中世纪晚期英国农民休闲生活状况,可透视英国社会的变迁.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农民生活方式沿着革命化、政治化、集体化、城市化的轨迹演变,呈现出不同步、不平衡、不协调的明显特征:即建国后的头30年,农民物质生活资料匮乏,但精神生活比较充实;改革开放后的30年,农民物质生活显著改善,但精神家园日渐衰落.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因此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应坚持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的现代化发展战略,走出一条短距离、波浪式逐级推进的城镇化道路,构建符合中国国情实际和各民族特点的科学、文明、健康、和谐的农村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两位一体"到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三位一体",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再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日趋完善的发展历程。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一次次升华,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5.
论民族休闲生活方式的变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鸿 《江汉论坛》2003,(12):117-119
休闲生活是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指标。民族休闲生活方式是不断变迁的,决定其变迁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即生产方式、生活观念、教育科技水平和自然环境。中国各民族的传统休闲生活方式随着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向着科学、文明、健康的现代休闲生活方式转型。这种变迁对于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徐庆东 《兰州学刊》2008,(Z1):142-143
当代中国,正处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点带动发展模式向"和谐科学可持续"的多元统一的社会全面发展模式战略性转变的一个新的社会转型期。这种全社会范围的重大战略性转变,正在酝酿着一个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下全新社会文明状态的形成,社会文明的进步则越来越彰显文化生产力的魅力,文化生产力日益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而和谐文化制度建设则是新时期促进文化生产力发展的文化生产关系和根本制度保障,和谐文化制度的建设首先有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协调与整合。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十七大报告关于"道路"内涵的表述相比,十八大报告关于"道路"内  相似文献   

18.
低碳经济背景下大学生科学文明生活方式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低碳经济,进行低碳生活将是我国今后一项长期而极其重要的工作。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养成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将对积极进行低碳生活,构建节约型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大学生生活方式存在吃苦受挫能力较差、攀比心理较重等一些问题,其主要原因是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高校和家庭教育的缺失,这就需要政府、高校、家长共同努力,构建大学生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9.
马永强 《兰州学刊》2008,(11):176-180,86
作为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的产物,《读者》以高雅、清新、隽永的真善美的传播与人文关怀、以高品质高品位的价值追求,成就了作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和中国期刊第一品牌的美誉。她不但见证了改革开放30年的社会变迁。参与了这一时期国人文化价值观的建构、民族灵魂的重铸、和谐文化的创新传播,还记录了这一时代变革中千万读者的情感和社会风尚。因此,“《读者》之路”就是改革开放之路、思想解放之路、多元文化的传播之路、和谐文化的创新之路、精神甘露的播撒之路、文化品牌的成长之路、文化产业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0.
刘志琴 《河北学刊》2012,32(3):43-48
中国古人对生活的理解大致是两个层次,一是活命需求;一是体认天理。从形下到形上,由器物直悟天道。在这种文化形态中,日用器物不仅是消费品,也是非文本的伦理教本,致使生活方式高度伦理政治化。古代中国人生活方式与传统文化同构的这一形态,肇致生活方式的变迁,必然伴随传统文化结构的松动或解体。几乎成为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转型中的通则。休闲在现代生活中愈来愈凸显其重要价值。古希腊思想家将休闲看作是哲学和科学诞生的条件,中国思想家也在清闲中思考万物之理,所不同的是思考的内容不一样。休闲在中国士大夫中成为立身处世的境界,发展了快乐人生。未来学预言,未来社会是"闲暇社会",闲暇问题愈来愈彰显其重要性,这是一个富有潜力的课题,值得思想史学者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