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亮 《金色年华》2008,(Z2):35-36
文章从李清照词的风格及其在词坛上的成就说起,结合其再嫁、讼夫进监狱、敢爱敢恨,决不姑息迁就坏人的豪迈壮举,烘托出李清照人格的光辉。  相似文献   

2.
作为古代音乐文学题材和中国古体诗写作体裁之一,盛行于宋朝的词标志着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为了对李清照和辛弃疾词体的文学对比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分析与研究,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实例证明法这两种主要的研究方式,以李清照和辛弃疾的词体为研究对象,详细地分析了李清照和辛弃疾在词体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深入地探讨了造成李清照和辛弃疾两人词体差异的主要原因,以期为宋代词体的研究者们提供李辛二人词体异同方面的理论支撑和实际参考。  相似文献   

3.
词,始于南梁代,形成于唐代,五代十国后开始兴盛,至宋代达到顶峰,成为一种完全独立并与诗体相抗衡的文学形式。宋词从类别上又被分为两大派别,分别是"豪放派"和"婉约派",前者开创自苏轼,后者则始于"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据王学初《李清照集校注》,李清照存词43首,在数量上虽然比同时期许多大家学者相去甚远,但是在熠熠生辉的两宋词坛却也是不容忽视的存在。李清照作为"婉约之宗",其词耐人寻味,而在这数量不多的词中,我们稍加思考不难发现,李清照的词,尤其是其后期创作的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满纸皆愁"。可见,"愁"与李清照本人以及她的词有着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方文山是中国华语乐坛"音乐文学"的创作才子,他以独树一帜的文字,促发了歌词创作的革命,在他的笔下,歌词不再只是单纯地用于娱乐大众,这更是一种文学现象。他将李清照《词论》中的核心观点,融入到当代歌词的写作中,体现了对古典诗词的继承,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贡献颇大。本文将从内容的主情致、尚故实,风格的尚文雅、巧铺叙、尚浑成两个方面,来阐述方文山创作过程中对李清照《词论》中核心理论的秉承。  相似文献   

5.
李清照早年就有了词名。在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之痛后,这位坚强的女词人一反"思妇"之风,以柔美的意象、纯熟的技巧、沉着的气蕴抒写着国破家亡夫死之痛,从而成就了她的"易安体"。  相似文献   

6.
李智伟 《职业》2012,(24):156
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卓有成就的女词人。她生活在北宋和南宋相交的由和平转向战乱的时代。李清照前期词的基调是缠绵清丽的,靖康之难后,词在感情上转向凄苦悲冷。  相似文献   

7.
李煜、李清照同属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两人的命运也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本文主要探究李煜、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8.
《职业》2006,(Z1)
李清照是因为那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所记住的,那是一种凄冷的美,特别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彪炳于文学史,空前绝后,没有人能企及。于是,她便被当作了愁的化身。本文主要摘选李清照前期和后期所经历的不同生活境况和一连串的变故而所作的词来分析她的词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9.
从李清照词译介述评出发,运用格式塔质对其文本英语译介的美学特质进行梳理和研究,提出:翻译美学与格式塔意象"建构"方式,并从整体性与客观美、闭合性与简约美、简约性与形式美、连续性与意象美四个方面"再现"源本文美学特质,以期为外译选材和译者风格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0.
翻译美学理论始于20世纪70年代,一经提出,就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李清照是宋代婉约派的词宗,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占有显著地位,她的词主题广泛,《声声慢·寻寻觅觅》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曾多次被翻译成英文,几个译本各具特色。本文主要依据刘宓庆先生的翻译美学理论,对《声声慢》的原作及三个英文译本进行分析。笔者依据这首词的美学特色,从翻译美学所涉及的形式系统美学成分和非形式系统的美学成分两方面探讨了《声声慢》原作中的美学意蕴,并分别对比原文本与三个译本,指出三个译本在再现原文美学特色方面的得失。希望能为提高李清照词英译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的纳兰性德在悼亡词的创作上成就最为突出,共存有悼亡词作40余首,词人通过拼接有关爱妻的记忆碎片来描摹至真至深的情感世界.多重凄苦悲凉意象的运用构筑了其词作哀感顽艳、婉丽凄清的风格特质.其多重隐忧与矛盾下的忧郁悲戚的生命体验正是其独特词风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时光 《现代妇女》2008,(11):54-54
《醒也无聊醉也无聊》纳兰性德著白巍注释北京出版社$15.8"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西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知道纳兰性德是因这首词的开头语,才知原来在李清照李煜之外,还有一位造诣如此之深的大词家。"人生若只如初见"这情深浅出的一句话,让人回味无穷。往事如风,红尘一笑,只留下初见时的惊艳、倾情,忘却那背叛、伤怀、无奈和悲痛,这是何等崇高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3.
体验黄昏     
南帆 《职业》2007,(14)
李清照词曰:"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一日之内,黄昏是很重要的时光。落日的余晖之中,暮霭徐徐合围,触目所见的一切风景逐渐柔和起来,恬然退入一片金色的影子。这时人们会察觉到,"黄昏"一词仅用两个字即已指明这一段时光的主导色调与光线变化。古人造词之妙的确令人钦佩。  相似文献   

14.
"风骚"一词萌芽于汉代,发展至今,其词义、词性、语体风格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表现了词义由实到虚、词性转类的规律,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古人的理性觉醒,折射了从汉至明清的文学风格由古雅到通俗的嬗变;"风骚"在当前网络用语中的语义颠覆现象,体现了娱乐至上的网络文化。  相似文献   

15.
李清照和艾米莉·迪金森分别是中国和美国文坛上名声显赫的女诗人。由于她们生活在不同的国家,深受各自文化传统的影响,所以,她们的诗词在写作风格和写作技巧上表现出了各自的特点。笔者通过对她们的诗歌进行比较研究,归纳出她们在写作风格上的异同点,洞悉各自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6.
李清照的词婉约、清爽、忧伤、深邃,讲求韵律优美,诉说真情实意,擅长白描手法,融会家常之语。前期写作的重点是描述少女、少妇的日常生活,写的多是闺中之情,有对爱情的憧憬和对离别后的思念苦楚。后期则多是感叹身世,也有想念故土之意,充分展现了她的爱国情怀。李清照的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有"婉约之宗"的美名,对后世影响颇深,在词坛中别具一格,被称为"易安体"。  相似文献   

17.
王士禛词作虽然沿云间步履,呈现艳丽之风。其词论著作《花草蒙拾》也是读《花间集》和《草堂诗馀》后掇拾而成。但是王士禛受南宋词家张炎词论影响的痕迹明显。这体现在王士禛词论中"雅正"观念的运用,对"清空"之作的推崇,对句法、字面的锻炼,强调词的创新,以及对咏物词的看法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阳文湘 《职业》2012,(12):179-180
李清照是因为那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记住的,那是一种凄冷的美,特别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彪炳于文学史,空前绝后。于是,她便被当作了"愁"的代言人。当我们穿过历史的尘烟咀嚼她的愁情时,才发现在中国三千年的古代文学史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女性也就只有她一人。笔者摘选李清照前期和后期所经历的不同生活境况,以及一连串的变故后所作的词,来分析她的词作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9.
“昔时赵李今程沈”,“易安之后见斯人”,这是沈尹默、朱光潜诸大师对程千帆、沈祖夫妇的评价。当代女词人沈祖《涉江词》所呈现的异彩,决不让李清照(易安)《漱玉集》专美于前,而作为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程千帆的学术成就,则是早逝的赵明诚无法比拟的。关...  相似文献   

20.
点绛唇李清照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口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此词写少女初次萌动的爱情,真实而生动,应为清照早年作品。词的上片写荡完秋千的精神状态,妙在静中见动。词人没有写她荡秋千时的矫健身影和欢乐心情,而是剪取了"蹴罢秋千"后一刹那间的镜头。此刻全部动作虽已停止,但仍可以想象得出她在荡秋千时的情景,罗衣轻飏,象燕子一样地在空中飞来飞去。"起来慵整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