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没有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就没有江西全省经济的腾飞,而农村经济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转移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输送农民工并不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的根本途径,在农村地区发展二、三产业,改变农村地区的经济结构才是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关键。要以全民创业为主线,充分调动农民工的积极性,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农民工回乡自主创业,在全省掀起发展二、三产业的高潮,从而推动江西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面临诸多障碍,迫切需要坚定不移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城乡融合可以使农村充分引入先进生产要素,提高农业效率;有助于打造城乡统一大市场,提升产业优势和增加农民收益;有利于推动破除城乡二元体制,为农村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当前,在以城乡融合助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城乡要素权能不对等、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度不高、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巨大等问题突出,需要深入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深化城乡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大产业振兴力度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体化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和生态建设,保障农村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治省方略     
怎样才能增加农民收入?中共湖南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储波强调要抓好四项工作:(一)要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一是要调整品种结构。关键是要改进品种,提高优质率,通过发展优质农产品,达到增收的目的。二是要调整产业结构。必须抓好农业产业的延伸,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鼓励农民以资源开发、加工为重点,办好初级产品加工、保鲜和贮藏,鼓励农民发展运输、餐饮等三产业,提高非农产业在农民增收中的比重。三是要调整劳动力结构。必须有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要加快向农村非农产业特别是向乡镇企业转移,要向小城镇转移,要向城市和省…  相似文献   

4.
科学构建城乡产业互动和人口同步转移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保佑 《学术论坛》2006,(11):114-118
中国“三农”难题的解决和在工业化进程中要抑制和缩小城乡差别,不能仅仅依靠经济发展自身规律来解决和弥合。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要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最终达到城乡一体化目标,必须科学构建城乡产业互动和人口同步转移的六大机制:即统筹城乡产业资源配置,构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产业结构互动发展的新机制;以就业为根本,构建促进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同步发展的转移机制;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为切入点,构建二、三产业对农业的带动机制;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启动城乡居民的收入调节机制;以人为本,培养新型农民,构建城乡居民融合机制;以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构建城乡居民平等的社会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5.
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二、三产业转移,是近几年农村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特点。1988年底,浙江全省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达到640万人,占全部农村劳动力的33%,农村二、三产业产值达到655.75亿元,占全部农村经济总产值的70%,农民家庭收入中,来自二、三产业的收入已占到70%。去年底开始,由于国家采取一系列治理整顿措施,乡镇企业面临种种困难,大批职工向农业回流。  相似文献   

6.
四川与先进省区产业结构的差距主要体现在(1)农业从业人员比重过高,向二、三产业转移缓慢;(2)工业产品加工度低,高技术产业比重小;(3)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影响机理的角度上对产业结构变迁、劳动力转移和城乡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并运用山东省的统计数据对三者的现状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山东省经济增长方式总体上仍旧呈现为明显的粗放特征,第二、三产业对于劳动力吸纳能力不足,城乡收入分配差距长期看呈现扩大的趋势。因此,山东省应该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级化;消除劳动力转移障碍,合理引导劳动力转移;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以进一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业、农村与农村经济的蜕变轨迹与演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是农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农业的经济再生产是与自然再生产交织在一起的。从单一经营农业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转变,是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农村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并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农村的内涵也在不断地拓展。与其相联系,城市与农村不再是完全独立、绝对分离的,它们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最终形成城乡一体化。与传统农村不同,现代农村不再是单一经营农业的区域,二、三产业在农村的比重已经远远超过第一产业,且出现"三产"深度融合的农村发展新格局。这时候的农村,与其称之为"农村",毋庸称之为"乡村",城乡差别已经缩小到很低的程度。  相似文献   

9.
与二、三产业相比较,第一产业(从事初级产品生产的狭义农业)的比较利益最低。习近平同志把这种狭义农业称之为小农业。小农业是农民陷入贫困落后的重要原因。习近平同志著的《摆脱贫困》一书,以闽东地区为研究对象,得出这样的结论,即闽东地区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是发展大农业。习近平同志所谓的大农业,是一种立体农业,不仅包括农、林、牧、副、渔业,还包括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运输、储存,以及一、二、三产业融合。与小农业不同,大农业大幅度提升农业的产业链、价值链。要发展大农业就必须通过人力资本投资,搞好农村教育,提升人口质量,开发劳动力资源。就地转移劳动力和就地城镇化是发展大农业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一、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般概说农业剩余劳动力主要是指种植业劳动力由于人口的过快增长,耕地面积的逐渐减少,特别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带来的劳力过剩和闲置。真正意义上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特指农业剩余劳动力向种植业以外的一、二、三产业的流动和再就业。它既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及专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一个国家迈向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是所有发展中国家由二元的落后经济迈向城乡一体化的现代经济的必由之路和重要动力。从世界各国的经验和我国的实践综合考察,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战…  相似文献   

11.
农业产业链利益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农业产业链的目的是要实现一、二、三产业联动,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产业链上分布着多元的经济主体,各主体通过产业链联结成一个有机的经济系统的动因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和谐的利益机制是农业产业链充满活力健康运行的基础。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广大农民利益实现的组织载体,是农业产业链实现和谐利益的关键环节。农业产业链利益协调机制的基本框架包括实施主体、作用客体、操作工具和实现目标四个方面,通过利益诉求-利益分配-利益协调,最终实现农业产业链的利益和谐。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深层次障碍及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素质低 ,无从事二、三产业的一技之长是制约其向农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的深层次障碍。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必须标本兼治 ,在消除制度性障碍的同时 ,积极发展农村高中和职业技术教育 ,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 ,扩大农村教育出口 ,以适应农村二、三产业和城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挑战性的课题。本文通过对江苏农村劳动力结构变迁的调查,指出要解决“村村冒烟”的格局,就应在农村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的过程中,实现其户口向小城镇的迁移,使之在营造新的小城镇的同时,发展二、三产业。  相似文献   

14.
关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理论思考与对策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就地解决了一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 ,农业劳动力跨区间迁移规模日益扩大 ,“离土不离乡”的兼业式转移比重较大 ;隐形就业的性质相当明显 ;各地区农业劳动力转移规模存在很大差异。针对这一特点 ,文章提出了当前我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路 :城市吸纳目前有限、但有潜力 ;乡镇企业向城镇集中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载体 ;农业内部消化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具体对策是 :大力进行户籍制度改革 ;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加速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兴建中小城镇结合起来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与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水平结合起来 ;扩大劳力输出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黑龙江城乡主要结构指标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黑龙江城乡结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乡村经济系统发展滞后;二是城乡非农产业发展差距扩大;三是乡村劳动力亟待转移;四是城市化“虚高”。必须优化城乡结构。建议:(1)坚持城乡互动;(2)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3)加快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城镇化是指人口和非农产业活动在不同规模、形态的城市性环境中的地理集中。在我国现阶段主要是乡村地区的发展导致农业人口转移到城镇和现有城镇的继续发育,也有“飞地型”城镇出现。城镇化的本质过程是第二、三产业趋向于区位聚集,人口集中是这个过程的必然结果。一般认为,要实现人口城镇化,必须具备两个前提:一是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能提供大量商品粮;二是农业劳动力出现剩余。因而,有种观点认为:粮食发展是城镇化  相似文献   

17.
廖宇翃 《西部论坛》2011,21(1):41-46
统筹城乡发展改革实践需要我们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与拓展。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城乡关系理论为统筹城乡发展指明了方向,即缩小农业与工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一是要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对此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二是要增加农业增加值,发展现代农业,这方面,舒尔茨基于人力资本理论提出的通过向农民投资来改造传统农业的思想则为我们提供了可行之路。农民获得足够多的知识和信息,无论对于发展现代农业,还是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都非常重要,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关键。而目前我国城乡之间知识和信息分布不均衡,应强化大众传媒的教育功能和信息传播功能,通过大众传媒的城乡均衡发展促成知识和信息的城乡均衡分布,进而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张伟 《青海学刊》2003,(6):38-39
一、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应采取“重视两密”的方针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青海产业结构的演进水平正处在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度时期,低于全国中期水平。配第、克拉克、库兹涅茨等世界著名经济学家的研究认为,产业结构的演进及判断标准:一是三次产业的产值中二、三产业的比重逐步加大;二是就业结构的比重由一产逐步向二、三产业转移;三是产业类型由劳动密集型逐步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从产值构成看,2000年青海的一产比重比全国低1.3个百分点,比宁夏、甘肃、陕西、新疆分别低2.7、5.1、2.2、6.5个百分点;从就业结构看,青海一产的从业人口…  相似文献   

19.
现代文明发展史证实,任何一个国家,在现代工业化的进程中,无一不经历了农业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大量转移这一重要过程,因为,这不仅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途径,而且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我们国家是一个农业大国,有8亿多农业人口,丰富的农业劳动力资源是一笔巨大财富,何何利用这笔财富,将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向工业化过渡时,采取剥夺的办法强迫农民离开土地,如英国的“圈地运动”。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不可能采用资本主义那种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来实现农业劳动力大规模转移的方式的。那么,探讨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的农业劳动力大规模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的最佳方案,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当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问题日益显著,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与扩大内需的瓶颈.根据1990-2011年的数据对城乡收入差距进行分析与预测,研究表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过低,应采取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加强政府转移支付职能等对策提高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