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体制转轨、结构变化以及社会形态变迁都可能带来社会秩序的失调.转型时期社会秩序的失调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等领域.秩序的失调会引起社会生活的暂时紊乱,但是也孕育着适合社会发展的新秩序,关键在于如何认识并重构社会秩序,使之适应新的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秩序的重构可尝试通过重建价值体系、完善社会规范和加强社会控制等手段来实现.  相似文献   

2.
<正> 现代社会学认为,所谓社会控制,就是通过社会力量使社会成员遵从社会规范,维护社会秩序和使社会生活保持和谐统一的过程。战国中期的孟子还不可能对现代社会学的这个重要概念作出严密、清晰的界说,但他的思想体系中却含有丰富的社会控制思想。被孟子视为诸侯“三宝”(土地、人民、政事)之一的“政事”,就属于社会控制的范围。他所渭“治国家”、“治天下”、“治民”、“治人”、“行政”、“为政”的过程,就是诸侯国家对社会生活予以控制的过程。在孟子那里,社会生活包括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思想文化生活三个方面,因而其社会控制相应地表现为政治、经济和思想意识控制。  相似文献   

3.
试论我国的社会转型与道德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转型,道德文化体系也进人了一个转型期。道德体系是一定社会秩序的产物并反过来维护这种社会秩序。当一种类型的社会秩序向另一种类型的社会秩序转变时,旧道德体系的解体与新道德体系的重建就成为历史的必然。自觉认识和顺应道德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搞好思想道德和整个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一、社会转型与道德转型社会转型是指由一种类型的社会性质或社会秩序向另一种社会性质或社会秩序的转变过程。我国当前的社会转型不是社会性质的转型,而是社会秩序的转型。它意味着社会经济基础和上…  相似文献   

4.
社会秩序不仅在其内部存在着各要素间的结构性关系,而且在不同的逻辑层次间还存在着结构性关系,这种结构性关系根源于社会生活的整体性及社会各领域间客观存在的逻辑关系。从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间的客观逻辑关系出发,社会秩序有经济秩序、政治秩序和文化秩序等不同的层次;从地区、国家和全球等空间逻辑关系出发,社会秩序有地区秩序、国家秩序和世界秩序等不同层次。揭示社会秩序的层次性关系,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社会秩序的本质,也有利于我们更科学地处理现实秩序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可行能力视角下,贫困已经扩展为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因素的复杂概念。建构有效的社会救助政策机制,以帮助穷人提高可行能力,有助于穷人在财产积累过程中改善经济生活。这一政策体系体现了现代社会救助理念的重要转变,即由维持消费到促进发展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周俊华 《学术探索》2007,(1):119-124
木氏土司时期,纳西族在所处社会政治生活和复杂的民族关系中,形成了较为成熟稳定的政治文化,体现出四个主要特征:共同体主义的社会秩序意识;和为贵的政治心态;现实主义的历史秩序意识;强调传统与注重变化的并行不悖。木氏土司时期纳西族的政治文化对纳西族社会的功能和作用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促进了纳西族社会的政治发展;推动了纳西族社会的文化发展;促进了纳西族社会及滇川藏交接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公民社会发展已成为当代中国重大的理论和现实议题。市场经济造就公民社会,强大活跃的公民社会是市场经济成功的重要保证。公民社会的发展必然要求建设服务型政府,实现四个根本转变。公民社会与契约精神内在关联,社会生活契约化体现着自由、平等、法治的价值追求。当代中国公民社会的基本要素是:经济生活的多元化和相对独立的社会;自主的个人和社会组织;科学界定和规范国家权力;法治体系的完善和政治文化的重构。  相似文献   

8.
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在从非市场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亦即从传统共同体社会向市民社会转变过程中,德治也向法治转变。而从一般意义上讲,任何社会中人的行为规范都离不开自愿和强制两个方面,亦即市场经济所导致的从德治到法治的转变是自愿与强制结合方式和实现方式的转变。然而,现代社会中道德与法的分离往往使人们误以为法的规范作用只需要强制手段便可奏效。实际上,法作为外部强制手段同样需要内部道德的支持,在市民社会、政治社会和精神王国皆如此。然而还不够,市场经济社会中的社会规范,还须借助于其他生产社会秩序的方式加以补足。  相似文献   

9.
游祥斌  彭磊 《天府新论》2006,3(1):63-66
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本质上是社会关系的转型。当前,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及政治结构出现了实质性的分化:乡村利益格局日益趋向多元化,教育及文化的发展,使农民的意识从“身份取向”向“权利取向”转变,并自发形成了以自主治理为特征的乡村社区团体。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型构成了未来我国新型乡村治理关系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宽容是现代多元社会的治理规则;它的政治价值体现为保障权利的法治结构、多元共处的社会秩序、谋求共识的政治程序.社会转型期中国的政治文化呈现出多元并存的状况,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目标的政治文化调适,有必要考虑以宽容为价值取向,构建"和而不同"的体系文化,维护一元主导、多元并存的政治文化系统;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尊重规则的行为文化;营造以关注公共利益为目标,以互惠共享为取向的政策文化,实现并保持转型期中国的政治和谐.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制度改革是一场由中国共产党发起的旨在实现"耕者有其田"与变革乡村社会秩序的革命。这场革命解放了农业生产力,重组了乡村基层政治结构,引起了乡村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动,促进了乡村社会现代民主政治因素的生长,使得乡村社会经济、政治及文化上都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乡村社会每天都在改造进步之中,每个人的生活也都处在发展变化之中。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不仅有效促进了当时中国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对当代中国乡村社会的变迁仍然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现代社会诚信体系及其建设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张小路 《河北学刊》2004,24(3):102-106
现代社会诚信体系是包括现代诚信文化、有效的产权制度、民主政体、健全的法制及社会信用服务组织等在内的一个广泛的社会系统。其中,诚信观念和文化是基础,产权制度是核心,民主政体和法制是保障,信用服务组织是工具。现代社会诚信体系正是以上各子系统有机配置、互相支持的完整的社会规范体系。现代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实际上就是通过把与诚信建设有关的社会文化、制度、工具等资源有机地整合起来,并通过教育、鼓励和惩罚等多种手段,引导和规范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使他们自觉地选择诚信,共同促进社会诚信水平的提高,从而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保障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并最终达至人们生活的和谐与幸福。  相似文献   

13.
曾祥喜 《江汉论坛》2003,(12):65-68
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的巨大变迁给汉语词语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社会的经济、政治、社会心理及文化等无一不影响着汉语词语的发展变化,现代经济的发展使得汉语新词语中经济词语占据主导地位;政治环境的变化使汉语新词语体现出更符合现代精神的时代色彩;社会心态的多样化形成了新词语的丰富多彩的语义风格;不同亚文化的相互影响进一步体现出现代社会开放的多元局面。当代社会本身的急剧而深刻的变化是新词语变化的最直接动因。  相似文献   

14.
道德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随着社会形态的不断更替,道德的内容也或先或后地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目前中国正处在传统经济形式向现代经济形式的转变过程中,经济的日趋市场化给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领域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试论伦理道德与社会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所特有的产物,因为社会生活需要依靠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来调整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关系,从而维护一定的社会秩序和纪律。在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无不反映出与道德伦理的密切关系以及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时代的开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和创新开辟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时代,时代变迁和中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推动着传统社会主义文化向现代社会主义文化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转变.这种转变主要体现在:由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文化范式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文化范式转变,文化建设服务于经济、现代化建设这个中心,文化建设找到了正确的位置;由计划经济基础上的文化形态和封闭保守的社会文化结构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的文化形态和开放创新的社会文化结构转变,文化建设获得了反映社会进步、现代化发展要求的崭新的时代内容,充满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由"穷过渡"的文化价值目标取向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价值目标取向转变,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协调发展,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社会文明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17.
人的需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范畴,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可以找到丰厚的理论滋养。需要是人的本质,它在自身力量和生产力发展的驱使下不断向前演化,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人的需要的最高境界。人的需要是经济、科技、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源,是人类所拥有的、可持续发掘的最宝贵财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人民的需要发生了深刻变化,高品质的物质生活、人与自然的和解、公平正义、社会和政治参与等已成为"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因素。要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借助现代市场经济建立起社会生产与人民需要的有机衔接,实现选择自由和生活品质提升;同时加快政治、文化、社会等体制建设,以满足人民全方位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陶晓红 《江汉论坛》2003,(8):116-119
现代化的社会是经济系统、政治系统和文化系统的充分发展、高度协调、相互促进,以及人们生活方式、心理层面与价值体系的重建.现代化社会的基础,就是现代文化建设的核心--人的现代性.在经济体系中,以人的知识和创新能力为特征的人力资本已成为主要的生产要素,人的因素是生产函数的一个重要变量,是生产力提高和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与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发达的政治体系也需要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去建构和把握.而文化的实质和功能,就是塑造人并提高人的素质.新经济体制的建构、新经济形态的生成,必然要求社会主体以高于现实经济的文化意识和道德素质为之提供积极的文化氛围和思想动力,以使经济增长保持健康势头和内在活力.  相似文献   

19.
整个20世纪中国都处于社会转变之中,即由传统社会逐步向现代社会转变。如果我们采用广义的文化概念,将社会视为人类文化的系统,经济文化、政治文化、思想文化为其子系统,那么,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也就是由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变迁。在这种巨大的变迁中,中国社会时时感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越来越不能脱离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但真  相似文献   

20.
芒福德的城市功能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士林 《河北学刊》2008,28(2):191-194
城市社会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在经历了政治型城市与经济型城市两个阶段之后,文化城市正在成为中国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文化城市本质上是一种不同于"政治城市"、"经济城市"的新的城市发展模式。文化城市在更高层次上阐释了城市文明与社会的本质,使之超越了城市原始的防卫与商业等实用功能,突破了古代以"政治"为中心及现代以"经济"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模式,其核心是一种以文化资源为客观生产对象,以审美机能为主体劳动条件,以文化创意、艺术设计、景观创造等为中介与过程,以适合人的审美生存与全面发展的社会空间为目标的城市理念与形态。文化城市建设对于发展文化产业,增强城市社会的和谐,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社会的科学与可持续发展是一条历史必由之路。这是我们推出本组笔谈的初衷,希望有更多的学者一起参与进来,共同为中国当下的城市化建设提供理性参照与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