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克拉申首创的"学习"与"习得"概念,区分了人们学习外语的不同方式。"学习"和"习得"的语言在交际活动中起着不同的作用,两种方式在外语学习活动中都很重要。大学英语教师要创造情景,提高大学生的"习得"活动,以增强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最终使学生能准确、流利地运用英语。  相似文献   

2.
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活"其实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情绪,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下面,就是我和学生共同学习粤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保护个人隐私》课题中"隐私和隐私权"主题时,力求把思想品德课教"活"的尝试。  相似文献   

3.
就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了三"重"三"避"的课堂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的启发诱导,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4.
学生认知、情感、意志、能力四者和谐的发展,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保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学习情绪调动起来,让他们求知若渴、欲罢不能;把学生的情感激发起来,让他们有充分的情感体验;把学生的思维激活起来。然后通过教师的激疑、设疑、导疑,促使学生思中有疑、疑中有问、问后有悟、悟后再疑;把学生的自学劲头鼓动起来,变"要我学""教我学"为"我要学""我会学"。在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5.
在孔子的仁学思想中,"人能弘道"被视作君子的行为,是德性生命的在世方式。实际上,"人能弘道"还蕴含着对话逻辑,它以"孝悌"的亲子之爱为出发点。"人能弘道"的对话意识是生命最本真的意识,沉沦在日常生活中的人们可以借助"慎终追远"的方式,唤醒这一本真意识。"礼"是"人能弘道"的具体对话形态。这种思维方式不仅有助于生命回归本然状态,还提升了生命的创造力,为理性文化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致思方式。  相似文献   

6.
现代隐喻研究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人类认知、思维、言语和行为的基础.本文分析了"隐喻能力"对英语学习者在词汇学习以及发展认知和思维方面的作用,探讨了英语教师培养学生 "隐喻能力"的三条可能途径,目的在于唤起英语教师对培养学生"隐喻能力"的重视,并为学生的词汇学习以及自主学习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7.
"环境学导论"是环境工程专业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环境学的兴趣具有意要的意义。本论文通过探讨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途径,注重与学生互动,组织野外参观、实习和鼓励参与环保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升学生的质量技术工程应用能力,针对"卓越检测工程师"培养的需要,以产品质量控制与管理的过程为逻辑主线,技术方法为知识模块,重新构建、优化质量控制课程的结构、知识单元,并在教学实践中提出"质量技术+工程应用案例+虚拟问题"构成的教学方案,着力推动研究性、工程案例性学习方法,使学生更能适应企业的用人需要。  相似文献   

9.
黄翠兰 《南方论刊》2013,(4):106-107,103
借鉴西方教学方法的长处,将"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等教法兼容起来,注重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课前,让学生事先备课,制作ppt课件,参与教学。在教学中,笔者辅助多媒体进行精讲,采用师生合作学习、探究式研究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创造能力,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0.
"研究性学习"具有探索性、主体性、体验性和应用性,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研究素质的一种学习方法.通过介绍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和特点,论述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提出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应采取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1.
小学开设英语课,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良好的语言习惯,打好语音、语调基础。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初步技能和初步的口头交际能力。英语是一门外来语言,我们学习它,并没有像学汉语那样容易。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我觉得我们教师应该给学生创设一种学"母语"——"汉语"的学习氛围,进行必要的"情景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或模拟的情景中学习语言。  相似文献   

12.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过程中,微课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也随之广泛,其中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微课"翻转课堂"模式,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实施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文章就微课"翻转课堂"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3.
《南方论刊》2013,(Z1):72-73
新课改使课程设置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新增加的语文选修模块也大大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内容,但也有部分师生对选修课的教与学不够重视,把它当成"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教师应该从增加选修课学习的实用性、趣味性、灵活性等方面入手,把选修课学习做成一份"美味的鸡肋",让学生爱上这一"美味"。  相似文献   

14.
源于毛泽东时代的"妇女能顶半边天"这一口号,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妇女解放运动紧密相联.国际国内对之自20世纪至今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理解.事实上,对"半边天"所涵盖的"自强"精神的重新认识可以继续为很多女性提供一种文化资源,尤其是当我们认识到"女性与工作"之间的联系仍然定义着女性关于自己是谁的概念时."半边天"的理念更应该在"后妇女解放"的中国社会在性别政策方面出现变化的现实中.在制度层面上得以坚持.  相似文献   

15.
"学习"是孔子重要的人生体验,"学习之道"是孔子用实践凝结的智慧,是具备了文字、思考、体验和实践的人生道德,是包含思想与行为的人生境界。孔子尽其一生致力宏扬"学习之道",在孔子的言传身教中"学习之道"无处不在,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学习之道"能启发人们的"智"、"仁"之心,并用"智"、"仁"来行施仁政,治国平天下。  相似文献   

16.
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下,推进干部"能上能下",重点解决干部"能下"问题,是实现干部队伍新陈代谢、促进领导干部队伍科学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从制度变迁视阈对领导干部"能下"制度进行历史考察,分析其现实困境的制度约束与路径依赖,从塑造政治生态、构建制度体系、完善配套机制3方面探讨领导干部"能下"的路径,对于全面从严治党下打造"三严三实"的干部队伍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7.
荀子在讨论为善问题时,对"可而不能"的现象做了探讨。为了论证"途之人可以为禹",荀子提出,途之人对仁义法正有"可以知之质"与"可以能之具"。借助亚里士多德有关潜能(energeia)与现实(dunamis)的区分,可以认为,荀子是说途之人具备知与能的潜能而非现实。在荀子那里,"能"作为一种德行,表示实践或行动中已实现或完成者。在解释"圣人可积而致,然而皆不可积"现象时,荀子又提出"可以而不可使"的说法,即人可以为而不为,是因为不肯为,亦即不愿为。这里已涉及道德行为中的意愿或意志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荀子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不无相似。但与后者不同,荀子理解的意志或意愿已不完全是个体主动的自由的选择,而带有某种必然的意味。荀子又认为,人之所以想做好事,是因为性恶,因为事物如果短缺什么,就会自动寻求满足。这个短缺理论让人想到奥古斯丁对恶的解释。站在现代立场,对荀子的短缺论可以提出如下批评:自由意志只是人道德转化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道德转化能否成功依赖于道德行为主体与其社会文化环境的复杂互动,其中亦不乏道德运气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浅谈在大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数学及相关学科教师的群体性指导下,运用类似于数学研究的思想与方法去获取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通过介绍"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和特点,及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新型师生关系,论述在大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探讨在"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应采取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梁小洁 《南方论刊》2013,(5):109-110,107
在传统的高中政治教学中,一直采用的是"老师教,学生学"的单一模式,这极大地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不强。在新课改形势下,"少教多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要求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20.
"让"观念在西周春秋时期即已流行。西周封建秩序的构建蕴含着强烈的防患纷争的意识,而随着封建秩序危机的不断加深,守分让上可视为对危机及社会秩序的巨大变迁所造成的挑战的回应。相比之下,让下情怀的兴起则缘于血缘纽带下的封建伦理和"民之父母"的观念,源于对践行让下情怀所附带的社会政治功能的洞察。推敌能让则是春秋最为重视的"让"的类型。在国际国内相争不断加剧的情势下,推敌能让与释礼共同构成了化解纷争的重要途径。此外,西周春秋时期也开始出现让位于贤的情形。它是在官爵世袭的制度安排下作为世族推举执政大臣的一种补充而得到提倡的。而让国于贤能的动议,则表明国家危机的加深、嫡庶制的日益松动和"让贤"观念的影响日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