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家应用笔名,有多种多样原因.我们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从一八九八年开始写文章到一九三六年为止,三十八年中,为了向孔孟之道的鼓吹者、国民党反动派、机会主义分子等形形色色的阶级敌人战斗,共用了一百三十多个笔名.随着斗争形势的变化,压迫愈烈,抗争愈炽,后期鲁迅的笔名变化亦愈多.鲁迅使用这许多笔名就是为了战斗,为了粉碎国民党的反革命文化"围剿".可是,有一伙跳梁小丑反动文人,为了向国民党反动派卖灵魂讨赏钱,竟用"侦探""特务"这一类的笔名作文,真是不知人间还有羞耻事.某些善良的人会说:"不见得吧,难道连遮羞布都不要吗?"请看事实:老反革命分子张春桥,一九三六年三月十五日用了"狄克"  相似文献   

2.
江雅文 《老友》2010,(8):11-11
革命先驱李大钊在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奋斗的一生中,曾经多次改名换字,使用过不少笔名和化名。那么,他的名字究竟是怎样修改的?在发表文章和从事革命活动时,启用的都是哪些笔名?又使用了什么化名乃至代号呢?  相似文献   

3.
周作人"顽石"笔名考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大部分作家都用过笔名,更有很多人拥有不止一个笔名。这给现代文学的研究带来了很多问题,往往一篇署有很陌生的作者名字的作品,其实却是属于某位著名作家。也有时候,一个大家看起来都很熟悉的名字,其实不过是另一个人偶然使用了与那个名作家的笔名甚至本名相  相似文献   

4.
陈杜梨 《社区》2013,(5):29-29
大凡在媒体上发表文章的人.几乎都曾用过笔名。很多作家还不止一个,如茅盾就用过90个左右的笔名,而鲁迅用过的笔名多达128个。有人说,作家使用笔名有3个理由:第一,一个女作家想伪装成男性作者。第二.因为某种原因作者需要隐姓埋名。第三.知名的作家要写不同类型的小说。当然了,这3种情况都存在,但是也有其他例外。而有一种情况被讨论得最少.那就是笔名与人格分裂.  相似文献   

5.
陶孟和是现代著名知识分子,中国社会学的奠基人,也是“五四”前后至1930年代思想舆论界的重要成员,一生著述宏富,涉及社会、教育、历史、文化、经济、国内国际政治、心理学、新闻学、图书馆学等领域。考证陶孟和的笔名“明生”“AB”“梦和”,以及陶孟和以此三个笔名在报刊上发表的文章,并考辨一些工具书中关于陶孟和笔名的错误,这对于研究陶孟和以及相关报刊和民国时期思想文化史,都是不可缺少的。  相似文献   

6.
李秋生 《中华魂》2014,(8):54-55
正朋友结伴访天津,一路晴天。唯独拜谒曹禺故居时陡然落下密集细雨,是这位戏剧大师用这种特殊的方式来欢迎我们这些远道来客吗?曹禺原名万家宝,字小石,祖籍湖北潜江,1910年生于天津。曹禺是他1926年发表小说第一次使用的笔名,之所以取笔名姓"曹",是因为他姓氏"万"的繁体字的"草"字头的谐音是"曹"。曹禺故居位于天津市河北区  相似文献   

7.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原姓乌里杨诺夫,“列宁”是他当年为了做革命秘密工作时的需要而常用的一个假名。列宁在长期从事革命工作的斗争年代里,曾使用过上百个假名和笔名。所有这些假名也好,笔名也好,我们在《列宁全集》和《列宁文稿》等一系列光辉著作中都可以见到,特别是列宁在国外期间,为了不致招惹不必要的麻烦,曾用过英文、德文和法文等几十个假名和笔名。在家里大家都称列宁为沃洛佳。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笔名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情境和文化意蕴,其中几个笔名与《周易》有着深刻的联系。鲁迅巧妙地化用《周易》的卦名作为自己的笔名,这些笔名不仅与署此笔名的文章内容密切相关,暗示着鲁迅的立场和态度,而且传达着鲁迅对《周易》精神的继承。  相似文献   

9.
燕来 《山西老年》2013,(6):22-22
20世纪7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写作组在中国大陆曾经领导舆论。影响最大的,是以"梁效"为主要笔名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和曾用"罗思鼎"等笔名的上海市委写作组。其次,还有以"初澜"为笔名的文化部写作组、以"唐晓文"为笔名的中央党校写作组、以"洪广思"为笔名的北京市委写作组等。  相似文献   

10.
郭沫若化名引出的遭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沫若在漫长的文学创作与史学研究生涯中,先后用过的笔名有麦克昂、易坎人、羊易之、杜衎等不下二三十个。这些笔名每一个都有特定的时代背景,维系着他的志趣和个性以至理想和追求,有的还可引申出轶事和佳话,从而成为其作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耐人回味咀嚼。然而,就郭沫若来说,和笔名相关联着的是,并非出于著述和撰文署名的目的,因生存抑或斗争的需要,而使用化名(假名),并由此引出诸多苦恼,使他蒙受有生以来的“第一次屈辱遭遇”,还从中孕育出更大的爱国主义激  相似文献   

11.
1925年3月8日,上海<民国日报>副刊"妇女周报"的"三八"专版上,刊登<国际妇女纪念日与中国妇女>一文,署名秋华."秋华"熟悉和领会中共中央有关决议精神,能够把握国共合作时期妇女运动的政策方针,有意识地将中国"三八"节纪念活动与"国际"大背景结合起来,纳入现实政治斗争中.能够把握此文的评论尺寸,加之其他种种因素,只有向警予、杨之华是最佳人选,而根据"秋华"笔名来分析,杨之华可能性最大.当然不排除此文经过向警予修改的可能,或者说瞿秋白可能审看过此文.如果后者有确证,那么"秋华"笔名就名副其实了.  相似文献   

12.
近日,一本励志佳作在全国各大书市热卖,它的书名叫《我的苦难,我的大学》。此书出版后反响热烈,好评如潮,很多城市都卖断货了。2009年4月20日,记者采访了该书的作者赵美萍。在写书的背后,这个只有小学学历的女作家的特殊经历和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令人惊叹不已。赵美萍是一个漂亮女人,笔名"漂泊的萍"或"漂萍"。她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从小丧父,因家境贫寒只读到  相似文献   

13.
<正> “鲁迅”这个笔名是一九一八年发表《狂人日记》小说时取用的,初见于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鲁迅取用笔笛不是随手拈来,而是经过深思熟虑,每一个笔名都有着深刻的含义。鲁迅这个笔名的本意是什么呢?先生曾向他的好友许寿裳谈过:“(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同时还谈了取用这个笔名的动机及缘由,他说:“鲁迅就是承迅行而来的,因为《新青年》编辑者不愿意有别号一般的署名,我从前用过迅行的别号是你所知道的,所以临时命名如此。”(《亡友鲁迅印  相似文献   

14.
作家的笔名,不仅存留着时代的折光,时代的侧影,而且也往往成为作家思想的窗户。人们常常可以或多或少地从作家的笔名里感受作家的喜怒哀乐,揣测作家的愿望、企求,窥见作家的品格理想。因此,对作家特别是对伟大作家笔名的研究,也逐渐引起研究者的注意了。就鲁迅笔名的研究情况看来,虽然还未开拓更广阔的领域,但也有了一些很有见地的文章。本文准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溶进自己一得之见,对鲁迅较重要的笔名作一些考释,以期有助于进一步了解鲁迅的创作和思想。  相似文献   

15.
鲁迅笔名研究是鲁迅作品研究和鲁迅思想研究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本文研究了鲁迅笔名的修辞艺术的特点、规律及其杂文式的语言风格;并从修辞学的角度,结合语义学的方法和鲁迅作品的内容、时代背景,将鲁迅作品全部笔名(共129个)中的126个的涵义作了诠释,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一部分鲁迅笔名的涵义作了更深入的探讨和更确切的考证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基于革命斗争和工作的需要,茅盾曾使用过许多笔名(别名)从事文学活动。因而,整理、辑录他的笔名,便成为对茅盾的创作和文学活动进行研究的一项有意义的工作。有关这方面,过去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现代中国作家笔名录》(袁涌进编,中华图书馆协会印行)、上海古旧书店的《笔名别名索引》等,都曾做过一些工作。文化大革命后,艾扬的《茅盾名、号、别名、笔名辑录》(《文教资料简报》总第64期)收录得较详;稍后查国华的《关于茅盾的笔名》(《山东师院学报》1978年第3期),则又把茅盾的部分笔名较为具体地落实下来。  相似文献   

17.
在旧中国,特别是三十年代前后,由于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和其他原因,革命的、进步的作家没有充分的写作自由。经常更换笔名发表文章,是他们常用的战术之一。鲁迅是使用笔名最多的作家。茅盾(原学名沈德鸿,号讌冰、雁冰,曾用名方保宗、保中、沈仲方,仲芳、沈明甫等)也是使用笔名较多的作家之一。现就已有材料可供佐证的笔名,加以整理,供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者及有关同志参考。  相似文献   

18.
<正> 1961年9月26日,茅盾同志在答笔者问时写道,“钱杏邨的《文学导报》上的对于‘民族主义文学’的批判文章。署名为‘石萌’或‘石崩’者,我自己记不起来了。当时我写过批判‘民族主义文学’的论文,但究在何处发表,用何笔名,现在都记不起来了。可能就是‘石萌’或‘石崩’的,也可能不是。我用笔名也是随手拈来,用过即不再用,因而也不能肯定我是否用过‘石萌’、‘石崩’的笔名。原因是我从来不写日  相似文献   

19.
1956年7、8月间郭沫若在《人民日报》上分别以"龙子"和"克拉克"为笔名发表了《发辫的争论》和《乌鸦的独白》两篇文章,通过对郭沫若以往笔名使用情况的统计与分析以及"龙子"和"克拉克"笔名内涵的阐释,可以看出作为政治人物和文学人物并存的郭沫若的生存状态,进而对如何正确认识建国后的郭沫若给出了合理的解答。  相似文献   

20.
论鲁迅笔名的修辞艺术(续)谭桂声二、鲁迅笔名衍变的修辞艺术从个人已有的名字出发,对其字形、语音、语义、语法等要素加以变换而衍生新名,这是人们重新命名的一个规律。鲁迅把修辞手法作为笔名再生产的艺术手段,即通过对先前笔名或他本人的名号加以艺术的变换而衍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