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史记》一百三十篇之论赞皆称“太史公曰”,全书称“太史公”凡一百五十二见。“太史公”既称司马谈,又称司马迁,并为《史记》书之原名。最集中的是《太史公自序》(以下简称《自序》)一篇,凡称“太史公”十四处,却有四种指  相似文献   

2.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因司马迁曾于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曾继承其父司马谈生前之职任太史令,而太史令最初又称太史公,故名。《史记》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它对中国文体发展史的贡献,首先反映在史体上。 一、它开启了我国通史的写作风气,创立了“通史”这一大史体。在《史记》之前,中国历史上虽也有过一些史书,如《春秋》、《国语》、《战国策》、《尚书》,但它们都或为断代史,或为国别史,《尚书》在严格意义上讲,它还不能称为真正的史书,因为它只是一些公文的汇编。因此,  相似文献   

3.
太史考     
徐朔方先生在《史汉论稿》中提出了一个很有意义的观点:司马迁父子名为太史令,实际上却不是史官。徐先生的证据有四:一、据《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及王先谦补注,太史掌天时星历瑞应灾异等事,是以星历为主的天官;二、汉代没有真正的史官,那时统治者还没有想到由朝廷编写历史的意义和作用;三、《史记·太史公自序》载壶遂批评司马迁作史是不务正业,可见《史记》是私史;四、如果《史记》是官史,那就不存在发愤著书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史记·太史公自序》:“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下,《索隐》引晋张华《博物志》称:“太史令,茂陵显武里大夫司马[迁],年二十八,三年六月乙卯除,六百石也。”这是司马迁徙籍茂陵的唯一记载。徙居皇帝陵邑原是西汉王朝一大传统国策。徙  相似文献   

5.
<正> 史记论赞,系指《史记》中的“太史公曰”,这是司马迁仿《左传》的“君子曰”所创造的史论形式。习惯称篇前之“太史公曰”为序,称篇末之“太史公曰”为赞。《史记》全书,序二十三篇,赞一百六篇。二十三序,即十表九序,《将相表》无序;八书五序,《礼》、《乐》、《律》、《历》、《封禅》五书有序;世家中有《外戚》一序;列传中有《孟苟》、《循吏》、《儒林》、《酷吏》、《游侠》、《佞幸》、《滑稽》、《货殖》八序。一百六赞,即十二本纪缺《今上本纪》,有赞十一;八书三  相似文献   

6.
《史记·太史公自叙》和《汉书·司马迁传》所载的《报任安书》,都述其著《史记》是“成一家之言”。这“一家之言”,《史记集解》、《索隐》、《正义》三家于此无注。小颜注《汉书》,也空而不解。后世学者,中心习于史书记事的道理,多不注意此语,而不知此“一家言”之语是太史公明其《史记》一书性质的关键语言。裴氏《史记集解》等三家,疏忽此“一家言”之真义,所以只看太史公“善叙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实  相似文献   

7.
《琼州学院学报》2017,(1):67-72
司马迁极力批判商鞅"刻薄少恩"的言行,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史记?商君列传》全篇内容几乎都是为了批判商鞅。二是从《史记》的文章编排来看,太史公十分推崇儒家道德教化,因此对法家"刻薄少恩"言行尤为不满。三是从司马迁对其他法家人物评价来看,这种"刻薄少恩"的言行是太史公所批判的失德行为。司马迁对商鞅"刻薄少恩"的批判,与其特殊的个人经历及对儒家道德教化的推崇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8.
李纪祥 《文史哲》2008,10(2):65-90
"史"字在先秦时期本指"史官",并无称"书"之义;"史"之称"书",合称"吏书",也有其复杂之变迁过程.<太史公书>本非"史书",亦无今日<史记>之名."史记"一词在先秦时期原指"吏官之记",后始成为<太史公书>之专称.而<太史公书>转为<史记>专名化之过程,实亦即<太史公书>在属性认知上逐渐史书化之过程.司马迁之<太史公书>亦由私人家言的"子书"而逐渐演变为所谓"史书",并被称之为"史记"与<史记>.  相似文献   

9.
陕西人民出版社最近出版的《史记论赞辑释》(以下简称《辑释》)一书(计38万字),是兰州大学教授张大可同志继《史记研究》一书之后推出的又一力作,是研究《史记》专业工作者和爱好者的一部有益读物。 一、史记论赞,指《史记》这部巨著中的“太史公曰”。习惯称篇前之“太史公曰”为序、篇后之“太史公曰”为赞。张大可同志编著的这本书辑释《史记》全书的“太史公曰”,其中序论23篇(即十表九序、八书五序、世家一序、列传八序),赞论106篇(即  相似文献   

10.
君子从孔子以后被逐渐赋予了道德的含义,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论述了五种可以列为君子的表现,体现出鲜明的君子观。《史记》中为历史人物作传时十分注重人物的道德品质,每传结尾都有赞语对传记中人物进行总评。太史公司马迁对《史记》中历史人物的选取以及史实故事的提取都深受其君子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无题     
《史记》自从被定为“正史”之后,连同它的作者司马迁,声誉与日俱增,时至1955年纪念司马迁逝世二千一百周年这个盛日,更成为举世的一件大事。可是,自从汉武帝天汉二年秋开始,司马迁的遭遇以及他的死,因本文属于补白,无力论述,仅就《史记》本身的遭遇,提供一、二例证,以见共何等不平! 《汉书,东平思王传》:“上疏求诸子及《太史公书》,上以问大将军王凤,对曰:‘…《太史公书》有战国从横权谲之谋,汉兴之初谋臣奇策,天官灾异,地形厄塞:皆不宜在诸王。不可予。’…天子如凤言,遂不与。”  相似文献   

12.
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能写出不朽的史学巨著《史记》,除了有广博的历史、文学知识以外,与他具有丰富的地理知识也是分不开的。据《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司马迁生于龙门(今陕西韩城),二十岁即从长安开始壮游天下,先到江淮一带,然后又到会稽,后又北上齐鲁,南转徐州,西经大梁(今开封),再回到长  相似文献   

13.
赵建军 《阴山学刊》2009,22(4):60-63
《史记》中之所以没有史官传记,并非由于史料不足或史官地位卑微,而是别有隐情。因为遭遇“李陵之祸”,司马迁的内心产生了严重的自卑情结。而为补偿自卑情结,他不仅创作了史学巨著《史记》,而且创作了《太史公自序》,这实际上是《史记》中唯一的一篇史官传记,且具备世家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曾说自己创作《史记》最主要的意图是“欲以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其中“究天人之际”又居于核心地位。天人关系既是汉代哲学的中心议题 ,也是司马迁最为关注的思想主题。关于司马迁天人思想的性质 ,目前还存在着不少争议 ,论者或指其为无神论 ,或称其为有神论 ,却少有从文化积淀和时代影响的角度加以探究者。其实文化和时代犹如巨大的透镜 ,它预设了人们观察世界的角度和深度 ,决定了人们辨识事物的方式和思想底色。要探明司马迁天人思想的性质 ,搞清其中的时代影响与文化积淀应该是题中应…  相似文献   

15.
关于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20岁时游历天下一事的身份、条件、目的,因《史记·太史公自序》未曾言明,故后世学者存有多说。由近年公布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年律令》中的《史律》有关条文来看,司马迁当是以低级史职人员的身份,奉命搜集史迹而去的。  相似文献   

16.
张颖 《江淮论坛》2001,(3):105-110
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历史学家,也是杰出的文学家。他所创作的《史记》,无论从史学角度还是从文学角度看,都达到了那个时代的高峰,并为后人所推崇。本文专从《史记》的“太史公曰”之内容、作用、形式等三方面采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司马迁创作《史记》一书的理论与实践,详见他的《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其中主要是说:他著述《史记》,“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是懂得天文星历的,曾主持过汉武帝时期修订历法的工作。因此,他所说的“究天人之际”,显然和风靡当时的“阴阳五行,天人感受”等诸凡“多条祥”的说教是绝然不同的。  相似文献   

18.
《史记》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最直接的是散文。司马迁的散文在我国文学史上被视为巨擘,被后人当作一种典范,从唐宋八大家到明代的归有光、清代的戴名世、方苞等,都是高举学习《史记》的旗帜的。从他们对《史记》的推崇和师法中,我们可以看到《史记》对古代散文的兴盛发展,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一、韩、柳与《史记》朝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著名领袖、杰出的散文家,他们都十分推崇司马迁,十分爱好《史记》。柳宗元最了解韩愈,在当时他就说过:“退之所敬者,司马迁、扬雄。”韩愈自己也说:“汉朝人莫不能文,独司马相如、太史公、…  相似文献   

19.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先人有言:咱周公车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到手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有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以史记·太史公自序》,以下只引篇名)显然。司马迁在此向我们昭示了他著《史记》的文化背景及其方法,即司马迁将自己伟大的史学创作置于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背景下,以继承周公和孔子的事业为己任,以“正《易传》”和“继《春秋》”为其方法论的基础,从而形成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理论纲领。需要指出的是…  相似文献   

20.
(一)“究天人之际”一语的义训 《史记·太史公自叙》自述其著书旨趣是绍法《春秋》,拨乱反正。其方法是,“罔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其行事”。《汉书·司马迁传》载其《报任安书》,述其作《史记》也说“罔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史记,论考其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原始察终见盛观衰)凡百三十篇”,意与《太史公自叙》所说相同。但此《报任安书》下文又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